朱小四
我们一行人来到村部 ,几个人热情地迎接。握手、寒暄、座谈……在有水果茶香的黑瓦青砖里,我安静又放松。见村支书容貌气质,似曾相识。一打听,果然是一故知的亲兄弟。
一时间,竟然欢喜起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3903384/ce13f1a85247c058.jpg)
走出村部,见村部大门两边的对联笨黑粗拙。心里正奇怪这文人辈出的地方怎会如此忽视门楣文化,支书走过来说:“这个地方以前是一所初中,对联是当年这里的老师用碳墨一笔一划写的。当年翻修学校改成村部时,我们不舍得擦掉。它可是这个地方培养周围三个村学生的见证呢。”
恍惚中,看到许多背着书包的学子从这大门厅鱼贯而入——没有什么比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更美好。
村里人说:“杨高山银杏很出名。其实我们这个地方的银杏比那里的大,比那里的多。只是没宣传出去。”
脑海里出现一片金黄的飘落,那是秋天对杨高山的馈赠。又暗暗感叹:酒香也怕巷子深呐。
我们移步一棵棵银杏树下,葱茏的华盖,厚重的皮肉,记录许多故事的树干,树下鳞次栉比的小银杏……活力四射又凝重端庄。
那一个个背着书包的学子一定在浓密的树荫歇过脚吧?树上的绿果一定给他们无限的憧憬:秋天的金黄,黄澄澄的收获。
村里的人说:我们村以前叫土猪岭,因为大家在修打谷场时挖出了一个土猪。解放后改名土主岭。意思是人民当家做主了,就不相信封建迷信了。
我突然觉得这繁茂的植被、这密集的鸟鸣、这淳朴的民风 ,都有了土壤和根基。猪在中国文化中不就是富足和福禄吗?不然“家”的屋檐下为何是一个“豕”字?而“家”在我们祖先的眼中是至高无上的,连“国”也被说成“最大的家”呢。
我们摘草莓、吃桑葚,我们逗白鹅、捡鹅蛋,我们看狮山、荡秋千。任何状态的我们都放松、惬意、享受。好像我们在土主岭的五月,遇到那个辛苦一年,拿了通知书放假第一天的自己。
但银杏下的自己 ,除了放松、惬意、享受,还有莞尔一笑的默契。
三生有幸遇到你——土主岭的银杏!
![](https://img.haomeiwen.com/i3903384/5a69feb767b78fd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