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没有人认为自己不会说一样,几乎没有人认为自己不会听,可事实上大多数人并不懂得应该如何有效的倾听,
从某种意义上讲,交流的有效与否往往取决于倾听,交流的有效与否往往更取决于听者而非说着,反过来说,失败的交流往往源自听者的疏忽。
人类讲话的速度,往往远低于思考的速度,所以我们在倾听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走神的现象……
刚开始走神的时候,持续时间不会太久,也许只有几分之一秒,但就在这一瞬间大脑也许能够处理许多信号,
因此当大脑,神游归来,至此我们往往发现自己并未错过什么重要的东西,于是大脑又开始自动走神,
这一次可能要比之前更久,因为大脑早已证明过自己游刃有余,当再次归来的,致使大脑也许还会印证自己并未错过什么,
于是走神的次数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如此这般下去,终究会出现真正错过重要的信息的情况。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走神,听者印证自己定位错过有效信息的判断,就很可能只是幻觉,我们的大脑就有一种模式拼接能力,
在处理零散信息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将它们按照某种之前,曾经遇到过的模式拼接起来,并总是以一种我们自以为有意义的模式。
比如911事件,双塔爆炸引起的烟雾好似一个魔鬼的形状。这就是人们用已知的信息去拼接一个现象,
过一段时间就发生了样子,然而模式拼接能力也不是全然无用的东西,但是它也有相当大的副作用:很多人并不是不懂装懂,而是真诚的相信自己,确实懂了——托模式拼接能力的福
人并不是天生就有模式拼接能力,这种能力依赖于一定的已知信息,如果一个人,从未在什么地方见过所谓的“魔鬼面孔”,
那么他就不会在浓浓的烟雾中识别出那张魔鬼面孔。
以自知为起点,审视模式拼接能力的运作机理,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必须想办法获得一种或者一些能够用于鉴定已知信息有效性的知识。我把这类知识称为判定的知识,
以区别于其它知识,我将其称为概念的知识,生活中有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更懂得眼见不一定为实的道理,这就属于判定类知识。
有了一些判定类的知识后,我们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要尽量用这些知识可靠的鉴定自己大脑中所存储的已知信息,大多是概念类知识的有效性。
这个提升经济能力改善交流状况的解决方案,并不是至关也因此往往被人拒绝,或者干脆被忽略,
然而对于有些人来讲,这是一场正常的必须的不可回避的,旷日持久的,甚至最终有趣的,一个人的战斗,
听者走神,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并不知道听的时候可以用多余的脑力做些什么?
不知道正确是什么,而同时又会不由自主的去做些什么,最终的结果当然就是做错,在了解应该做什么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最不应该做的是什么,
倾听是一种美德
为了真正的做到有效的倾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过早质疑,这并不是偶然的,不成熟的时候思维简单的人更倾向于频繁的插话,
并且他们总是认为我已经了解你要说什么了,没有人从一开始就承受强大,但只要有一两次能够真正忍住自己发出质疑绝望的经历,就可以得到足够的教训,并进一步养成耐心等待。
到最后再发出疑问的习惯,过早质疑同样会造成幻觉,觉得对方的辩证不堪一击,过早质疑的另一个副作用就是他会让听者不由自主的进入排斥状态,
为了让自己听得更有效率,我们要牢牢记住这个简单,而有实用的原则,就算要质疑也要等着对方把话讲完。
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多余的脑力处理两个方向的信息回顾与逾期。
所谓回顾就是说复杂了,听起来也很简单,说着刚刚都讲了什么?
所谓预期,就是不过是猜想讲者,下一步可能会讲什么,
但这个运用多于脑力做出的动作却有诸多好处,首先他将自动集中听者的注意力,其次他有有助于听者,
正确把握和组织说说着论述的内容,最后他能使听者听到更多原本听不到的信息,最后我们要养成一个重要的习惯,
一旦决定倾心,就要主动帮助说者进入倾诉状态。倾听是一个被动的动作,而说是一个主动的动作。大多数人都这么认为,可事实并非如此,
善于倾听的人往往会付出很大的努力,因为他们早已习惯,所以并不觉得也不可能觉得辛苦,
有效的倾听可以给说者带来自信和灵感,同时也会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听的更透彻。
思考的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