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T.教师效能训练》第三、四章笔记和读后感
一.问题的现象与本质
在教学生涯中,每位老师或多或少会遇到这些情况:有的学生无心听课,一直出神;有的学生不参与任何课堂活动;有的学生突然心思不在学习上;有的学生撒谎逃课;有的学生脾气特别大,跟其他学生格格不入……
这些行为透露着学生有问题需要解决,而面对学生的问题有的老师束手无策,有的不情愿额外去帮学生解决非学科知识的问题,有的不确定这样的辅导是否必要,非常纠结。
其实,当学生经历强烈的情绪波动时,感觉孤独无助、没有价值或不被接纳时,必定无心学习。
只有先解决他们内心的恐惧和其他情绪问题,做好学习的准备,才能专心于老师所要求的学习状态上。我们不能一股脑儿地把学科知识填给学生,学生也需要老师其他方面的帮助。
二.沟通绊脚石
教师们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时:想帮助,心有余而力不足或遭到学生拒绝。这往往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一些“不接纳”的语言是阻碍。书中归纳了十二类沟通绊脚石,简述如下:
1.命令、控制、指挥:这类信息传达给学生的是,他的感受不重要,必须尊重老师的感觉,可能会引起恐惧和敌意。
2.警告、威胁:这类信息增加了拒绝服从的后果,适得其反;使学生因恐惧而顺从。
3.说教,总是说“应该”、“必须”:这类信息让学生更加维护他们原来的状态。
4.建议,提供解决办法:这类信息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依赖,不愿独立思考。
5.教导、讲理、推理、摆事实:这类信息如果使用不当,会让学生厌倦和不再倾听。
6.判断、批评、不认可、指责:这类负面评估更加让学生感到愚蠢、自卑、无价值感。
7.谩骂、归类、嘲笑:这类信息对学生的自我认知有毁灭性的影响。
8.说明、分析、诊断:学生经常把这类信息看成老师的“自作聪明”,好像一眼可以看出学生内心。
9.赞扬、肯定,给予正面评价:不符合学生自我认知的这类信息可能引起学生反感,学生有时会认为老师的夸奖是为了节省时间,懒得去了解学生的感受。
10.解忧、同情、安慰、支持:这类不痛不痒的话让学生看穿老师只是试图让他们改变,阻碍了继续沟通的意愿。
11.提问、探询、审问、盘诘:这类信息可能显得对学生的不信任或怀疑,限制了学生想探讨一些内容的自由。
12.退却、分散注意力、故作幽默、控告、转移话题:这类信息让学生感受到忽视,轻视和不被理解。
以上的绊脚石共同点在于:当教师对学生说某些话时,对学生做了评价,最终也影响了他对自己的看法,成为明天他对自己的认知。也传达给学生这样的信息,最好改变自己,拥有这样的问题是无法接受的,而且认为学生肯定是自己犯了什么错误。
三、接纳和积极聆听
当学生感觉到被真正接纳时,将开始思考自己如何改变成自己能够达到的样子。
让学生就教学内容展开高效讨论时,教师语言可以是:
你们觉得......你不觉得......你认为......你感觉……;如果我理解争正确,你们怀疑……;根据你的经验……;你们感兴趣的是......;你看出......
在处理学生的抵触情绪时,教师语言可以是:
你希望.....你不愿…….;听到这些,你很生气;你不相信......;你对......感到......
对于依赖感比较强的孩子,教师的语言可以是:
我担心你心里有事,你愿意谈谈……;你对此没有把握.......你真的因为一些事很沮丧吧……
当老师学会通过语言表现内心对学生的接受,这样的沟通帮助学生释放情绪和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注意力集中于学生内在感受,而不是外在情况,让学生自己承担起责任,而不是归咎于外部世界。
学生慢慢学习接受并喜欢自己,产生自我价值感,有力地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发挥其潜在能力。
学生渐渐摆脱依赖心理,朝着独立的方向转变,学会独自解决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亦能给予力量,使其积极地应对常见的失望和痛苦。
积极聆听,尝试接纳的语言,避免评价,把教室变成温馨,相互理解的地方,老师有更多有效的教学时间,学生有更多专注学习的时间,共同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