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曾感叹过,这个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被同龄友人反驳,世界不是只属于年轻人。
当然要说社会的顶梁柱,应该是三十而立的中青年吧。
只是年轻人拥有的更多,一直被鼓励,因寄予厚望而时时被提起。
奔涌吧,后浪。不会有奔涌吧,前浪。年轻人有足够的时间去尝试,去犯错,去悔悟。
再看看中年人,人生过半,身体开始走下坡路。
那些关于衰老或人体机能的科普都在无情地表达一个概念,三十岁之后,人体这精密的仪器由于前三十年的磨损进入倒退期,不再拥有青春时的强劲修复能力。
可以安慰自己,心态年轻就好。但活力的流失仍然能在关注自身时察觉到。
即使年轻时曾勇往直前,旅行世界,也不可能该尝试的都尝试了。这世间如此大,五花八门的东西很多,总有感兴趣的,但只能在年轻时尝试。
中年人再想尝试,不得不思前想后。
![](https://img.haomeiwen.com/i19089827/148e5e23ba10f54c.jpg)
民国才女张爱玲说过,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完全可以说不管性别,人到中年都有无数的烦恼。
这时候新兴的潮流都为年轻人服务,在你年轻时代没有的东西到处都是。
如果还年轻,不熟悉的东西学就是了。到了中年,却要在学与不学上徘徊。
如果不懂,与年轻人有代沟,十多岁的小孩可能会大叫,你连这个都不知道。如果学,挺浪费时间,若刚好是自己不理解的那些,就更难了。
而且真的有时间学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19089827/c71cef6e7745ffb1.jpg)
2
英国著名作家毛姆,很多人经常提他的经典作品《月亮与六便士》,讲一个中年人抛妻弃子,去追求画画梦想的故事。它是如此的扣人心弦,以至历久不衰。
毛姆还说过一句话:老年之所以可悲,并不在于年纪大了,而是在于心还年轻。
中年也差不多如此。
从文艺角度看,《月亮与六便士》令人感动,想起自己也曾有过不顾一切去画画的冲动。主人公是多么的坚定,为信仰舍弃生死,说明他的心像年轻人一样热血无畏。
但从个人的角度看,他是冷酷自私的,抛妻弃子。想想陪伴他多年的妻与子,内心是什么感受。他应该意识到自己不是年轻人,周边都是依靠他的人。
一个能打造脑中精神世界的人似乎不太适合结婚,他必然更爱自己。
普通的中年人基本都有枷锁,不可能随意抛弃。年轻时戴上,到了中年,枷锁越来越重。
对身体的无奈妥协,对诸多牵绊地不放手。这时要获得解脱,只能来一场“心”的修行,心里放下年轻的执念,心里守着安静的思绪,顺其自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