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重阳节,各界爱心人士纷纷前往敬老院奉献爱心,或是慰问、或是文艺演出、或是为老人洗脚理发,在我们为诸多爱心人士感念亲恩的行为动容、叫好的时候,却不时听到老人们“不和谐”的诉苦。 有的老人在节日期间,每天得洗四五遍脚,有的老人得提前背好感谢词,以应付媒体的采访,更有甚者,有的身体孱弱的老人因为承受不了繁重的“接待任务”累得病倒。 ——《陕西日报2015年1月10日》
这究竟是为了拍照片写通讯稿还是真的敬老,大家都心知肚明。刻意塑造的敬老过程姿势,美吗?人工打磨的摄影痕迹留证,真的有意义吗?
深水之下:变异的过程管理和痕迹管理彼得格鲁克认为,管理不是一个魔术盒,也不只是一套技术。管理是分析式思维,是对资源的有效配置,管理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是根本不能被数量化的。
任何有益的、发轫于西学的思想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总是会被歪嘴和尚念错经。譬如过程管理和痕迹管理。
所谓“过程管理”,就是把控做事情的每一个细节,通过对过程的量化、细化和控制,以期达到一个好的结果。这就像刺绣,你在上好的丝绸上,保持每一个针脚的工整和有序,才有可能完成一个完美的构图。
而“痕迹管理”则是企业管理中,要求每一个生产环节都应严格做好细致认真的记录,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而留下责任痕迹。很显然,这是符合常理的。这就像医生、警察、法官等行业,留下病历、留下物证、留下书证等“痕迹”,都是必须的,这些必要的痕迹是影响结果的必须过程。
在现代企业中,没几个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反对“过程管理”和“痕迹管理”。而深水之下要说的是,现实生活中,过程管理往往被低层级的管理人员奉为葵花宝典,简单教条地照搬执行,同时又加入各种心机目的,进而沦为变异的痕迹管理,以有利于自己做甩手掌柜。
本来,对于一个有担当、愿做事的人来说,任何一个工作任务,都需要用心的投入,但现实环境下,除了做这些事本身之外,还要保存所谓“痕迹”,又是拍照,又是填表,又是汇报,一切都是为了汇总和表演,仿佛没有留证的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这便是粉饰出的美好,充斥了敷衍和谄媚,没有任何真正的内核。
变异的过程管理和痕迹管理,看似“到位”而且“精细”,实际上有时候恰恰是为了不负责任和推卸责任。
比如安全工作,在严密的规章制度和精心布置的模拟演练之外,每一次的安全教育,每一次的会议内容,重心放在了获得相关人员参会记录,特别要把过程记录和保存好。这是为了万一单位出现了安全事故,上面来查,你该强调的都强调了,一翻都有明确的‘痕迹’记载。这样,你的责任要小得多。”其实很多管理人员私心想的是,“安全事故,防是防不住的,什么时候出事,谁都意料不到,但有了这些记录,出了事我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免责。”由此看来,所谓的严格的时候“过程管理”"和严密的“痕迹管理”,在某些领导那里,主要还是为了“免责”。
对于任何人和事,我们最好不要一棍子打死。其实,我非常理解有些领导的苦衷,因为现在每个单位确实都有一些员工不上进、很少用心去做事,那干脆来个一人得病,全家吃药,就规定工作汇报的次数和拍照留证。这种“痕迹管理”最大的好处是标准简单化,但最大的坏处是“一刀切”,诱发敷衍表演和形式主义。
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过程管理"和"痕迹管理"两门孪生学说,却因为国人的精明,变异后与初衷大相径庭。
用通知代替管理、用文件规定代替管理,用汇总和拍照代替管理,这是对管理学偷懒思维下的投机行为。
变异的"过程管理"和"痕迹管理"往往会将某个阶段下,团体组织的运作水平的高下展露无遗。
那些个大而无用、细又繁琐的规定条陈,恰恰反映了管理者的庸俗和无能,用欲盖弥彰且不自知的方式,蹒跚走着颤巍巍小脚女人的崎岖之路。
(深水之下于2018年2月7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