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练习是沿悬崖行走
梦里我听见,灵魂
像一只飞虻
在窗户那儿嗡嗡作响
在颤动的阳光里,边舞边唱
眺望就是回想。
谁说我没有死过?
出生以前,太阳
已无数次起落
悠久的时光被悠久的虚无吞并
又以我生日的名义
卷土重来。
午后,如果阳光静寂
你是否能听出
往日已归去哪里?
在光的前端,或思之极处
在时间被忽略的存在之中
生死同一。
——史铁生《最后的练习》
这篇文章从十二月开初的时候,我就在谋划了,因为我极力想把2013对于我,甚至我们这一届人的特别意义表达出来,可又苦于找不到一条明晰的思路来表达,让这一年的日子像微风中的风铃一样,清脆,优雅而不失味道。昨晚偶然在看一本书,叫做《我的苦难,我的大学》,故事内容深深触动了我麻木了多少日子的情思,刚才开始看季羡林老先生的《我的人生感悟》,当看到老先生自己关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见解同我不谋而合的时候,我终于再也无法平复内心的潮水。啊,我的2013,最亲爱的生活,我终于可以把这一年的点点滴滴不失原味地告诉你。
是的,这一年,我和我的同届们,告别了应试教育,从埋头伏桌到仰望光明,那种油然而生的希望,是每个经历过高三的学生都无法忘记的。一直以来,我都以为应试教育让我失去了太多太多,我甚至不愿去面对那些日子,因为最终,我败在最后的战役上,头破血流地依旧抱着那个理想,来到了北京。而现在,随时大学时光的推移,我越来越确信,高三,是我的一生的宝贵财富。如果用植物来比喻我的话,狗尾巴草应该是最恰当的——它在郊外随处可见,人和动物都不喜欢它,但它总是倔强而卑微地生长着,任何血雨风霜都不能使它彻底枯萎和灭绝。
六月六号的那天,我们去看考场。考场离我们班的教室很近,走几步就可以到了,那段路我却走了很久,想了很久,一步,一步。到考场的时候,里面空无一人,看了看周围,我就坐到了我的那个座位上。还记得那时,广播里《隐形的翅膀》悠扬的歌声,流畅的音乐里,我的意识渐渐模糊,不知道什么时候,我眼前的景象也开始模糊,眼泪为这一刻准备了多久,就这么肆无忌惮地坐在那哭,等哭到实在不行了,才悄悄地离开。而在六月九号,高考完后的这天,所有的同学都不在的时候,我又翻窗回到了那承载了我一年光阴的教室,这一次,我很仔细地查看了教室的每个角落,之后满意地离开了。拿着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很平淡的收下了这份花了十几年时光得到的礼物。再见了,真的再见了。高三。
七月,我拿着我第一次打工挣的六百块钱,开始了自己的人生的第一次旅行,从南充到达州,从达州到安康,从安康到西安,这段我高三的时候就跟我亲爱的同桌描述了无数次的旅程,被附上了追寻灵魂的高度,而我也的确一路上认识了很多人,我的热情打动了很多人,他们都毫无顾忌地向我求助,向我探讨社会与人生,现在想想,他们的经历和见解,给我的认识提供了莫大的提升。我依旧记得那个和母亲一起在火车上乞讨的清秀的瞎姑娘,记得我在给了自己身上唯一的大钞后,又追上去把身上所有的零钱塞给她。我问过她,她眼睛好了后,打算做些什么,她的回答第一次让我真切地感受到陌生人的真情。再谈谈我的旅行,这本是场我打算花上我的青春时光去经历的旅行,但结果却是旅程在西安划上了句号,中国家庭的保守,再一次展现出其牢不可破。流浪,远方,那些情感与想法,难以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哪怕是采取折中的方式。家庭确确实实让人又爱又恨。错把维持物质生活的需要当成了家的全部,并由此忽视精神生活,不仅仅是每个个人,也是每个家庭都应该反思的地方。
两个月的假期,印象里阳光总是那么灿烂,天总是那么蓝,树林那么绿,我走在山间的羊肠道上,眺望都市,倾听鸟叫,有时也会吆喝,在有游客也在山上同我对喝的时候。
要说假期里还有什么让我不愿意再忘记,一定是我今年的母亲和父亲,不愿忘记父亲多年烈日黝黑的皮肤,和蔼的目光,不愿忘记我在小轿车里,望着窗外,微胖的母亲,穿着用了多年的凉鞋,那平凡到伤痛的气息。
时间到了八月下旬,我离开了南充,踏上了去北京的道路。买票的那几天,我每天都要下午两点准时排在火车站外抢票,酷烈的阳光,和闷热的大厅,让南充到北京的路一开始就表现出艰难。为了省钱,陪同我来的父母和我坐了一天的硬座。凌晨两三点,车上最冷的时候,半睡半醒的时候,注意到母亲把自己唯一的外套披在了我身上;到了北京,下车的时候,注意到父亲那肿的不像样子的双脚。即使到了北京,这座城市的恶意也让我感到难以忍受,一直到深夜十二点,我们还奔波在找旅店的路上,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学校附近的旅店,价钱却贵的惊人。看到价格的那种尴尬,的确是我那一生都很少出四川的父亲母亲不易接受的。
没有久留,第二天父母就踏上回家的路,还是为了省钱,在火车站选旅店的时候,挑了家最差的歇脚。上车的时候,给我发来了条短信,到家的时间,又给我发了条短信。刚到北京的那段时间里,和母亲联系,和婆婆联系,一小一老都老是哭,到是幺姨每次都很开心地同我聊。
大学真的很不一样,这里有散漫,有消沉,有冷漠,有非道德,当然也有很多正能量。当我从热情中缓过来,渐渐适应这里的生活,我又陷入了一个又一个的矛盾、机遇中,我的确时不时在书中找到了关于我的答案,但生活仿佛更持续,更真实地发挥着作用,很遗憾,这作用更多是消极的。在这里,我感谢一些大学入门书,对于我自身的解读,不是孤独,而是独处。也欣慰于原来有人同我站在一样的角度。并且毕生坚持着这样的价值观。鲁迅先生,季羡林先生,周国平先生等等。
最后,我感谢亲爱老师们,包容我,发现我的才华;感谢朋友们,信任我,鼓励我。还有我那默默在身后支持我的亲人们。感谢大家在道路上的支持与陪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