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幼教育儿婚姻育儿
孩子发脾气时扔东西打人,专家说:父母的做法会改变孩子一生

孩子发脾气时扔东西打人,专家说:父母的做法会改变孩子一生

作者: 谜婷姑娘 | 来源:发表于2019-07-26 20:42 被阅读5次

孩子发脾气

昨天,可可妈妈向我抱怨道:孩子最近经常在家发脾气,而他发脾气的时候,都伴随着扔东西,以及大哭大闹。可可妈妈崩溃不已。

比如说,可可在玩玩具的时候,妈妈不小心碰到了可可的玩具,可可马上大哭,并把玩具扔到地上,说我不要玩了,都不给我玩。

孩子哭起来能达到半小时之久。刚开始妈妈还能好声好气的向孩子道歉,表示妈妈做错了。但孩子依然不依不饶,继续哭闹,越哭越大声。

迫不得已,妈妈只能发飙,用自己的大吼把孩子的哭声给盖住,孩子当下是停止哭了,但孩子的情绪也被压抑下去了。

妈妈反馈,孩子以前也会发脾气,但不会像现在这样又扔东西,又大吵大闹的。孩子小的时候最多只是哭两声,哄一哄就好了。或者是妈妈凶几句就好了。但现在是,怎么哄也很不好,而且需要更高音量的叫骂才能让孩子停止。

妈妈对此很苦恼,前来求助。

我说,孩子小的时候,所积压的情绪,他们并没有消失,而是藏在了孩子的身体里,等孩子越长越大,能量越来越强,所有曾经受过的委屈,所有积压的情绪,都会爆发出来。

庆幸的是,孩子在6岁前就把情绪宣泄出来。这是正常孩子的表现,否则等孩子越长越大,积压的情绪越来越多,当他爆发的时候,就不只是扔东西和大哭大闹那么简单了。

就好比今年4月,上海高二男生跳桥事件。男生当时与同学发生口角,在车上依然被妈妈继续教育,各种积压的情绪瞬间爆发——跳桥自杀。

于是,我给可可妈妈推荐了一本书——《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适》。

倾听孩子

《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适》是美国的帕蒂·惠芙乐所写,她毕业于美国加州奥西丹特学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家庭教育心理咨询的研究与实践。

她一直运用本书的理念,倾听父母们和孩子们超过4万多个小时,并且与成千上百个倾听孩子的家庭联系,跟踪这些家庭中的孩子从婴儿到成年的成长过程,效果非常感人。

孩子情绪爆发的时候,父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适》一书则为众多父母带来福音:如何帮助孩子调整自己的情绪?如何倾听孩子的情绪?书中都给出了可落到实处的具体做法,帮助父母应对经常出现的,孩子情绪爆发的时刻。

下面我将从安排专门时间倾听孩子、游戏中的倾听,以及不同情绪的倾听,三个方面来分享这本书的理念——倾听孩子。

专门时间

1.安排一段不受干扰的时间陪伴孩子。

安排一段不长,但保证属于两个人的专门时间。不受旁人的干扰,不受电话的牵绊,不被家务所困扰。

这段时间只属于你跟孩子。(二胎家庭也是一样,保证单独与其中一个孩子的专门陪伴时间很重要!)

2.做不会让自己觉得疲惫或烦恼的事情。

毕竟一天工作下来也很累了,下班后还要做让自己疲惫或烦恼的事情的话,身体也会有情绪的。

所以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就专心地陪伴孩子,不理会琐碎的家务事。可以请家庭其他成员协助完成家务,或者先把家务事放一放,好好的欣赏一下孩子。

3.以游戏化的形式倾听孩子

以游戏化的形式倾听孩子,意味着自己扮演了一个毫无攻击性且有趣的弱者。而孩子则是能打败自己的强者。

孩子尚小,存活在这个社会,本身就会由于年龄的缘故而遭受很多委屈。这些委屈孩子无法用言语表达,但能通过游戏的形式,通过打败弱者的形式,来发泄出来。

4.让孩子拥有支配你的权力。

让孩子拥有支配你的权力,完成所有孩子想要让你完成的事情(在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环境的前提下。)

比如说,按照孩子的游戏设定,我曾与三岁多的孩子玩摔倒的游戏——原本坐在椅子上,孩子忽然来了一句,哎呀,摔倒了,然后我们都假装摔倒在地上,孩子再来一句,哎呀,起来了。我们马上站起来。

孩子继续发号施令,哎呀,又摔倒了。我们再次假装摔倒,这样的游戏或许在成人眼中看起来特别幼稚,但我们却玩得不亦乐乎。孩子与我的关系也因此而更亲密。

5.要克制自己,不去教孩子该怎么玩。

在与孩子玩的时候,成人心理总会有一把标杆,认为游戏该怎么怎么玩,认为孩子的玩法是错误的。

而当我们衡量的尺度出来的时候,孩子就会对这份游戏有一份压力,他会觉得:是不是因为我不够好,所以你才会说我玩的不好。

长此以往的话,孩子就不再愿意跟成人玩游戏。试想一下,谁会愿意跟一个总是说自己不够好的人一起玩呢?


游戏中的倾听

1.角色:扮演有趣的弱者

当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扮演一个毫无攻击性,有趣的弱者,能让孩子大笑。

而当孩子正在长力气,长自信的时候,战胜抵抗者或竞争者时,才能让孩子大笑。

掌握好游戏的强度,孩子才能愿意并喜欢与成人一起玩。

2.如何开始:善于发现。

游戏中的倾听,首先需要,发现什么样的事情能让孩子开怀大笑。于是多做几次这种事情就好了。

比如说,我在跟孩子们玩躲猫猫的时候,即使我已经看到孩子的藏身之处,但我依然会假装没发现一样,继续喊道,可可呢?可可在哪里呀?

这时候孩子就会躲在角落里大笑,通过这种方式来吸引我的注意。而我也很配合的,假装才发现他,咦,原来你在这里呀。孩子就非常愿意跟我玩躲猫猫的游戏了。

3.基本原则。

a.尽可能多的身体接触。充满爱心。

其实孩子非常喜欢爱的抱抱,最喜欢一遍遍的重复逃跑—被捉—被搂抱的过程。而我们在与孩子玩的时候,时不时的对孩子进行身体接触。

比如说,亲吻孩子的脸,用鼻子蹭孩子的身体,给孩子一个热烈的拥抱等,都能让孩子开怀大笑。

b.一定不能超过或压过孩子。

在游戏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超过或压过孩子,让孩子在游戏中快乐和有优越感,才是我们的目的。

特别注意的是,不能胳肢孩子。胳肢孩子时,孩子处于被动状态,这会引发他的强烈不安,因为不停的发笑,而又无法告诉对方请停下来。

很多小时候被无情的胳肢过的人成年后会发现,只要有人靠近,自己的身体就会莫名的紧张。

c.不要让你自己的问题混入游戏中。

当我们与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偶尔会因为欢笑声太多,而导致我们的童年愿望被唤起——小的时候渴望变强大,强大到身边的人都害怕。

而当这种童年愿望被唤起时,身边的孩子就成了待宰的羔羊。

我曾在与孩子玩游戏的时候,由于太兴奋,我的童年愿望被唤起,于是,我扮演了一个大灰狼。

也许是张牙舞爪的形态太逼真,4岁多的宁宁看到了,居然满脸恐惧的伸手打我。我意识到我压过孩子,以至于吓到孩子了,于是我马上调整自己的姿态。宁宁才愿意继续跟我玩。

所以在与孩子游戏的过程中,也尽量有意识的,不让自己的问题混入游戏中。

d.尝试用游戏的方式告诉孩子哪些事情不能做。

与孩子交往时,尝试用游戏的方式告诉孩子哪些事情不能做。

比如说,孩子想要打开饮水机的水龙头,让水一直流。当我们发现时,孩子也许已经跑远。这时候,可以用稍微夸张的口吻抗议:哎呀,你可要有麻烦了!然后慢跑着追逐孩子,再假装不经意的搂住孩子,随后,带着孩子回到饮水机旁,关掉水龙头。

e.合理的行为限制。

在与孩子玩的过程中,孩子偶尔会因为玩得太疯狂,而做出一些伤害自己,伤害别人,伤害环境的事情。这时候,我们则需要对孩子进行合理的行为限制。

比如说,我与子恒玩的时候,我抱着孩子,一次次的跟孩子玩转圈圈的游戏。孩子玩得太兴奋,以至于开始用手狠狠的抓我的身体(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开始发泄自己的情绪)

由于孩子紧紧地夹住我的身体,我没有办法腾出双手来制止孩子的行为。于是,我对孩子说:好,请你停下来,稍微冷静一下。我慢慢的把孩子放下来。

孩子不愿意,我继续说:我很爱你,我观察到你有点太兴奋了,所以先稍微冷静一会。我很爱你,我愿意一直陪着你。

一边说一边慢慢把孩子放下,孩子顺从地从我怀里下来。我继续轻柔地抚摸着孩子的背部,孩子慢慢平静下来。

f.打开自己,放下身段。

在与孩子的游戏过程中,很多时候,成人会碍于面子,不肯放下身段,全然的与孩子在一起。其实刚开始我也会这样,后来慢慢的尝试打开自己,放下身段,与孩子在一起。

比如说,我一直扎一个高马尾,没有刘海。一次,我在与孩子的交往中,我把自己的马尾,从后面放到了额头前,假装马尾就是我的刘海。

当下,围观的孩子们都在看着我大笑,我很放松,也很愉悦说道:你看!这是我的新刘海!

那一刻,我知道,我已经打开自己了。换做以前,我肯定不肯让孩子笑话我。但是此刻,由于我的这个举动,我与孩子之间同频了——我们有同样的笑点。这让我们的关系会更亲密。


孙瑞雪老师说:我们理解孩子,就是要理解他的情绪;我们接纳孩子,就是要接纳他的情绪;我们爱孩子,就是要包容他的情绪。

而如何倾听孩子的情绪呢?

不同情绪的倾听

一、哭泣时的倾听

哭泣时的孩子一般都是受挫,难过,伤心,痛苦。这时候的他们需要一个情绪的发泄口,允许孩子哭,则显得有为重要。

哭泣时如何倾听呢?

1.检查孩子与环境是否安全。

2.观察孩子是否接受成人的靠近。

如果孩子愿意让成人靠近,那就温柔地拥抱他。

如果孩子不愿意,那就与孩子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但不离开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我是爱你的,你是安全的。

3.轻抚的技巧。

轻抚的技巧在于,温柔的,缓慢的,用整个手掌,在孩子的后背,从上往下轻抚。

这样的方式能让孩子慢慢的平静下来。

4.温柔的询问孩子发生的事情。

5.对孩子的决定表示尊重。

二、恐惧时的倾听。

1.确保环境中没有伤害孩子的物品。

2.当孩子非常恐惧时,请搂紧孩子,让孩子感觉到安全。

3.告诉孩子,我一直在这里,我会一直陪伴你,你很安全。

4.即使孩子把你推开,也依然坚持靠近孩子,并向孩子解释,你为什么会在这里。

5.如果孩子攻击你,请保证自己的安全,不让自己受伤。

可以尝试抓住孩子的手,力度以不弄疼孩子,但又能牵制孩子的行为为主。

6.如果你因为孩子的情绪而感受到愤怒或害怕,请立刻停下来,换另外一个人来陪伴孩子。

三、愤怒时的倾听

1.倘若孩子攻击你,请抓住孩子的手。

力度依然也不弄疼孩子,但又能牵制孩子为主。

2.认同孩子的情绪:是的,此刻你很愤怒。

3.告诉孩子,发泄愤怒的方法。

可以跟孩子说,愤怒的时候可以用力的跺脚,可以打枕头,也可以大声喊叫。

4.保护自己的安全。

人在被攻击的时候,愤怒会马上蹭上来。所以,请务必保护自己的安全。

否则成人的愤怒肯定会压过孩子的愤怒,孩子的情绪就无法宣泄。

5.倘若你能够接受,允许孩子攻击你的身体。

可以尝试把孩子从正面整个抱起,让孩子攻击你的背部。(以自己能接受的情况为主,倘若在孩子攻击你的时候,你感受到了愤怒,请立刻停下来。)

四、发脾气时的倾听

1.把孩子带到私人空间,隐秘处。

孩子在发脾气的时候,他会由于外界的围观,而有一份压力。

这时候我们需要把孩子带到,尽可能只是两个人的空间,让孩子尽情的发泄情绪。

2.只陪伴孩子,不试图说服孩子。

孩子在发脾气的时候一般都是受挫,或者事情没有按照自己的期待。

这时候的孩子,他会通过发脾气的方式,来排遣这份受挫感。

而我们能做的也只是安静的陪伴孩子,等待他的情绪发泄完,孩子的需求才能被看到。倘若我们试图说服孩子,孩子的情绪只会越来越大。


总结

《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适》给出了很多倾听孩子具体可行的方法,这些方法同样适用于倾听成人,倾听我们自己的情绪。

被压抑的情绪,并没有消失。他们只是留存在身体里而已,而身体从不曾忘记。无法被看见的伤口,正束缚着绽放的生命。

阿德勒说:不幸的人一生都在疗愈童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疗愈。

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疗愈,就是倾听孩子的情绪。

一点愿景

你还有哪些育儿困惑呢?

欢迎留言分享你的体验~

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吧~

愿每个孩子都拥有五彩缤纷的童年,

愿每个生命都能被爱所照亮。

我是资深幼教,育儿问答达人,正面管教,爱和自由追随者,更多精彩的育儿知识,欢迎关注我

参考文献:《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适》;帕蒂·惠芙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发脾气时扔东西打人,专家说:父母的做法会改变孩子一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fqj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