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精神分析第五章初级防御过程02

精神分析第五章初级防御过程02

作者: 心喜欢生0003 | 来源:发表于2021-04-11 03:35 被阅读0次

一、极端退缩

婴儿遭受极度刺激或痛苦时,只需进入睡眠便可解脱。因此,退缩至另一种意识状态时可观察的、人类最基本的自我保护措施。

婴儿本性喜欢采用退缩来处理应激;据研究者观察,越是敏感的婴儿越容易产生退缩行为。此类素质的个体有丰富多彩的内心幻想,并认为外部环境艰难险阻,因而望而却步。养育者及其早年重要客体的过度关注和情感侵入都将强化个体的退缩;反之,对儿童的要求置若罔闻,任其自流,也使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内心想象去应对外部刺激,这种忽视和隔离也将加速退缩的形成。

分裂人格正是长期依赖退缩性防御而产生的恶果。

我就是很典型的这种人格特质,母亲是火焰,父亲是海水,两种水火不容的思想在我身上矛盾冲突着。他们两个在意识层面不匹配,但是在人格层面是一样的。而且我还属于高铭感特质人群。

退缩明显地弊端在于,它阻止个体去积极寻求解决人际问题的方法。

退缩的优势在于,能使个体在较少扭曲现实的情况下逃避心理压力。个体通过退缩来逃离现实,获得内心慰藉。

心理量表显示:具有这类气质的人常常具有非凡的创造能力,因为压抑嘛,有表达的欲望。他们处事不惊,冷眼旁观,从平凡的世事中得出独特见解。

二、否认

婴儿早期用于处理不愉快体验的另一种方式,是拒绝承认负性体验的存在。

五路如何“否认”和“退缩”一样通俗易懂,这一精神分析术语如今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如果说抑郁是将痛苦无限放大,那么躁狂就是将事实看得无足轻重。

轻躁狂患者却颇讨人喜欢。

三、全能控制

在新生儿的眼中,自己与世界融为一体。

相信自己能够影响周围环境、具备自主能力,是个体自尊的关键。这种感觉可能源于婴儿期的不切实际,但又是发育必然的全能幻想。

而发育成熟的儿童终将无奈地接受现实:全知全能的人实际是不存在的。长大成人的前提是意识到人的局限性,颠覆婴儿期的体验。

四、极端理想化和贬低

Ferenczi提出,婴儿早期对自我的全能幻想会逐渐被养育者是全知全能的信念所替代,这一观点如今依然很有价值。我们可以看到,婴儿确实强烈需要相信自己的父母能够保护他们远离生活中的所以危险。这样,成年后,我们就很难回忆起当年的惊恐、疾病和伤害袭来时的脆弱,甚至面对死亡威胁时的恐惧。帮助我们抵挡这些难以忍受抵挡恐惧的有效方法之一,便是当时即相信那些无比仁慈且能力超群的权威正在掌握全局。

每个人都有理想化倾向,我们习惯将儿童期全能感的残余赋予我们情感依赖的对象。正常的理想化是成熟爱恋的必要条件。

理想化还能有助于摆脱羞耻,使自我的缺陷通过与理想客体的融合,可以得到很好的补救

我确实存在理想化自己的母亲,希望她成为一个全知全能的人,既然她认定了自己作为一个牺牲者出现——这是母亲的表层描述,那么你就牺牲到底把,去做那些熬时间的事情,而我可以坐享其成,因为我的优点是思考人生。

这是这么幼稚而分裂的想法啊。思考人生,很多人都有这种需求,可是也不能单独去思考;每个来到这个世界的人都应该努力奋斗去养活自己,勇敢去追求自己想去做的事。

仔细想起来,这么多年一直在与母亲的互动中纠缠。真是越缺乏独立,依赖感越强,便容易诱发理想化。

具备理想化特征者也具有自恋型人格特征。他们终其一生根据自我价值评价他人,并通过依赖理想客体来努力使自己完美,与丑恶形成鲜明对比。

这也是我非常重要的功课之一。下一步要从觉察中逐渐减少偏见,减少依赖,相互平衡一下,而多沉淀自己,用行动夯实自己的心理的缝隙。

五、投射、内摄和投射性认同

投射和内摄这两个原始性防御过程使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

这种难以鉴别的状况会逐渐衍生出婴儿的防御功能,我们称之为投射和内摄。二者同时运行时便合为一种防御方式——投射性认同。

投射发生时,内部心理过程被个体误认为来自外部。良性的、成熟的投射都可构成共情的基础。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而无法完全了解他人时,我们都倾向通过投射自己的体验来理解别人的主观世界。

人们的直觉(即非语言同步性跳跃)与他人心灵相通时的高峰体验,都包含将自我投射至他人的过程,这种投射也会引起双方强烈的高峰体验,都包含将自我投射至他人的过程,这种投射也会引起双方强烈的情绪反应。

例如,陷入爱河的人都十分善于用自己也无法解释的方式洞察伴侣的内心。我对此太有共鸣了,其实和小美谈恋爱那几年,很少的语言交流,基本都是非语言的肢体交流,靠直觉。原来这就是投射啊。

投射的负面效应是导致可怕的误解和人际冲突

个体如果惯用投射来应对环境,并惯于矢口否认并抵赖,那么多半具有偏执型性格

我最近对李老师的莫名其妙的攻击,就是这种投射的负面效应。但是我已经同学学习在逐渐克服,也有了勇气开始直面恐惧,得到了很大的释放,越来越自由了。

于谦说的对,只要沉下心来,每个人都有我们学习的地方。他说他看牛倒胃都能看三个小时。我也要怀着开放的心态,来看这个无比生机勃勃的世界。

最近我买了他一个课程,跑步的时候听,因为跑步的时候力量最足,听着听着得到了许多的释怀,慢慢的可以理解那些非常努力的人。

既然偏执型的人格气质不好更改,那么我就把这偏执型的特质用在学习上,用在事业上,非得在困境中有所突破,将这偏执力量用在自己身上,跟自己战斗。

甚至我改变了一个思维方式,一旦我遇到那种类型的不舒服,我不再逃避,我可以不崇拜,但是我必须得了解他,尊重他,探索他,学习他,因为他的身上藏着我所不了解的自己。这个转变太好玩了,力量还是那个力量,但是方向转了。

我必须强调。偏执和多疑(多疑是以现实、非投射性体验为基础,或出于创伤后的戒备心理)并无半点内在关联,偏执观念与事实是否相符也毫无关系。偏执的想法即使反映了事实也扔是一种投射。

内摄是将外部信息归为内部心理的过程。

自己理解:

投射性认同,是别人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相同

内摄性认同,是认同别人的观点,并当成自己的

恐惧或受虐的情境下,人们会通过努力接纳施虐者的特性,来控制自己的恐惧和痛苦。“我不是无助的受害者,我才是施暴的强者”这种潜意识的愿望是形成这种防御机制的基础。这种病理性内摄可见于多种疾病状态,但在施虐、暴虐及冲动控制障碍者中更为常见。

这一段有深深地共鸣,我在父亲的恐惧中——曾经一下子拿出白晃晃的刀子来,潜意识层面努力接纳父亲施虐的特性,这其中母亲也是助纣为虐的人,不断的控制自己的恐惧和痛苦。在潜意识里认可他,在意识层面否定他,造成了童年创伤的分裂感。

内摄与某些抑郁心理存在关联。当我们与人深度依恋时,便会产生内摄,在内心将依恋对象的表征融入自我身份。如果我们因为死亡、分离或拒绝而丧失心中依恋的对象,那么生活会变得黯淡无光,自我的一部分也随之而去,生活仿佛毫无意义

因为我跟母亲是共生关系,甚至被架在母亲“丈夫”的位置上,共同担当,我记得我都工作好多年了,回到老家要是看不到母亲,内心有种巨大的失落感。实际上我跟物理意义上的家,始终不曾产生过归属感。我总觉得有母亲的地方才有家。

自从4月1日有了“顿悟”的觉察,我跟父母已经有了清晰的边界,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负责,我不再去拯救父母亲,这种自由的感觉棒极了。

而今我又生出一种面对恐惧的勇气来,就是要跟生活死磕。特别是读了心经的感觉,更臣服了一些,我已经开始长出全新的自己。就是那个树瘤,正在雕刻成艺术品,他有了自己全新的价值。

如果缺乏哀伤过程,潜意识的自责会始终萦绕心头。弗洛伊德精辟地将哀伤看作是个体用一段时间来接受丧失的过程,是与“匍匐在自我身上的客体的灵魂逐渐分离”。

这个哀伤写的太好了,我觉得我现在就挺哀伤的。从来没有哀伤过,变成了自己不认识的人。我现在就是对着南希的文字,逐字逐句的梳理自己,与匍匐在自我身上的客体的灵魂逐渐分离。

与之相似,成长于功能不良家庭的儿童,更容易产生自责心理(自己若能改变,情况就有改善),而不愿接受这样的事实:自己必须依赖的养育者是那么的冷漠且暴虐。Fairbairn称这一过程为“道德防御”,提示我们“宁可沦为上帝的奴隶,也不屈从魔鬼的统治”。如果我们经常用内摄来减轻焦虑和维持脆弱的自我,用这样的方式与早期客体保持心理联结,那么形成抑郁特质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应该是很明显的抑郁特质。在此也要感谢我的发小潘同学,因为他提供了一个世外桃源让我的灵魂短暂的得以安息,很难想象如果一直活在那个无处躲藏的家庭里面,将是什么样的成长路径呢。

甚至我想到我的妹妹,可能女孩子有她的优势与特点,她并不怎么探索外面的世界,甚至考上大学,走上社会也是简单的工作生活、结婚生子,很早就能活在读书的世界里,获得某种灵魂的自洽。用妹妹的话说:“我是一个现实的人,必须时刻保持警醒要填饱肚子,时刻告诉自己前进前进,通过一个一个的前进弥补灵魂的空虚。”

而我似乎对这世界充满了好奇,有点儿理想主义者,也有点儿不负责任,我对这世界的贪婪是我想体验不同的生活,一直执念那种碰撞真实的质感,为此我碰的头破血流。

而在寻师交友方面,我确实一直都在寻找上帝——即所谓的大咖,盲目崇拜,宁愿沦为大咖的奴隶,也不屈从魔鬼的统治;但现在我的思维模式变了,我不再盲目去崇拜大咖,而是带着自己的觉察,什么事情自己下功夫去做,去体验,也不再盲目的跟魔鬼对抗,因为那魔鬼是我自己投射出来的,未必真是魔鬼。就像我父亲一样,我看到的他未必是真实的他;是被母亲不断扭曲下的父亲。

已故的Bertram Cohen曾向我解释投射性认同的“自证语言”特征,这是个体的焦虑强度强烈到一定程度以非常原始但又非精神病性的表达所致的必然结果。如果一个人的现实感比较强,便能预测自己的行为所引发的他人的情绪,可能是与他人原先就已存在的情绪相关。而典型的精神病性患者则无须认识到自己的投射是否“匹配”现实。

这本书太神奇了,对我的帮助太大了,每个章节都有巨大的收获,难道是我病的比较严重吗?太容易被南希GET到高潮了,只是不知道南希在生活中是个怎么样子的人。

我是一个严重缺乏现实感的人,倒不完全是逃避,之前觉得无趣,大约是从来没有看到自己的真实。如今通过阅读南希,获得了全新的认知和体验,像是完成了180的转向,生活越来越好了。但是我必须说,此前的我一直活在梦幻之中,可能那里面有我理想的父母。我按照自己的想象缔造了这个世界,我很幸运的是,总是遇到愿意为我牺牲的人,用我发小的话说,我做了他不敢去做的。

尽管这样,我的华丽的梦幻还是破碎了,洒落了一地的玻璃渣子,现在我小心翼翼的用心将其拼起来,它应该成为现实里的艺术品,独领风骚。

相关文章

  • 精神分析第五章初级防御过程02

    一、极端退缩 婴儿遭受极度刺激或痛苦时,只需进入睡眠便可解脱。因此,退缩至另一种意识状态时可观察的、人类最基本的自...

  • 第五章初级防御过程02

    一、极端退缩 婴儿遭受极度刺激或痛苦时,只需进入睡眠便可解脱。因此,退缩至另一种意识状态是可观察的、人类最基本的自...

  • 第五章初级防御过程02

    一、极端退缩 1、婴儿遭受极度刺激或痛苦时,只需要进入睡眠便可解脱。因此,退缩至另一种意识状态是可观察的、人类最基...

  • 精神分析第五章初级防御过程01

    防御概念是精神分析人格诊断的核心要素,分析师在诊断人格类型时,即是指明了个体惯用的特定防御方式或特定的防御方式组合...

  • 05《精神分析案例解析》读书笔记 第五章 防御机制的评估

    第五章,防御机制的评估。 防御的概念已渐为人知,对防御过程进行评估,使精神分析思想在很长时间内独树一帜。 本章的重...

  • 230110 精神分析诊断 第五章 初级防御过程

    1.人格诊断,其实就是对个体惯用特定防御方式或者说防御方式组合的判断。 2.防御并非总是消极的,他是个体体验周围环...

  • 第五章 初级防御过程

    在这章的分享里,我的体会是防御无处不在,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防御。 像我们书里介绍的极端退缩、否认、全能控制、极端理...

  • 第五章初级防御过程01

    防御概念是精神分析人格诊断的核心要素,分析师在诊断人格类型时,即是指明了个体惯用的特定防御方式或特定的防御组合方式...

  • 第五章初级防御过程03

    五、投射、内摄、投射性认同 投射:我们把自己的体会投射到别人身上,误以为别人也能体会得到,把内部心理归为外部信息的...

  • 第五章初级防御过程01

    1、防御概念是精神分析人格诊断的核心要素,分析师在诊断人格类型时,即是指明了个体惯用的特定防御方式或特定的防御方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精神分析第五章初级防御过程0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fvmk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