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五章初级防御过程03

第五章初级防御过程03

作者: 心喜欢生0003 | 来源:发表于2022-08-04 10:10 被阅读0次

    五、投射、内摄、投射性认同

    投射:我们把自己的体会投射到别人身上,误以为别人也能体会得到,把内部心理归为外部信息的过程。

    内摄:我们把别人的体会误以为是自己的体会,是把外部信息归为内部心理的过程。

    投射发生时,内部心理过程被个体误认为来自外部。良性的、成熟的投射都可构成共情的基础。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而无法完全了解他人时,我们都倾向通过投射自己的体验来理解别人的主观世界。

    投射的负面效应是导致可怕的误解和人际冲突。个体如果惯用投射来应对环境,并惯于矢口否认并抵赖,那么多半具有偏执型性格

    我必须强调,偏执和多疑(多疑是以现实、非投射性体验为基础,或出于创伤后的戒备心理)并无半点内在关联,偏执观念与事实是否相符也毫无关系。偏执的想法即使反映了事实也仍是一种投射

    内摄:我们把别人的体会误以为是自己的体会,是把外部信息归为内部心理的过程。内摄在使用不当时,会像投射一样产生高度的破坏性。病理性内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攻击者认同”。我们都知道,在恐惧和受虐的情境下,人们会通过努力接纳施虐者的特性,来控制自己恐惧和痛苦。(心理是对客观现实反应,人的认知有和现实一致的需要。)“我不是无助的受害者,我才是施暴的强者”这种潜意识的愿望是形成这种防御机制的基础。

    内摄与某些抑郁心理存在关联。当我们与人深度依恋时,便会产生内摄,在内心将依恋对象的表征融入自我身份。如果我们因为死亡、分离或拒绝而丧失心中依恋的对象,那么生活会变得黯淡无光,自我的一部分也随之而去,生活仿佛毫无意义。如果缺少哀伤过程,潜意识的自我会始终萦绕心头。弗洛伊德将哀伤看作个体用一段时间来接受丧失的过程,是与“匍匐在自我身上的客体的灵魂逐渐分离”。

    如果我们经常用内摄来减轻焦虑维持脆弱的自我,用这样的方式与早期客体保持心理联接,那么形成抑郁特质也便不足为奇了。

    实际上我就把父亲的某些脆弱内摄进来,所谓反抗即认同。所以我变得非常无力、抑郁气质,但这不是真实的我。

    投射性认同与成熟投射的不同之处:

    第一,成熟投射表现出自我反省能力,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想象可能与事实不符,他的投射具备自我不协调性。而投射性认同具有自我协调性。

    第二,投射性认同可以达到防御的目的,能帮助个体摆脱焦虑。但成熟投射不能摆脱焦虑。投射性认同实际上是与被投射部分“保持共享”。

    第三,成熟投射可以带来良好的治疗关系,而投射性认同很难。

    投射性认同,有“自证预言”的特征,又称为担心的诅咒。不断的把自己的焦虑投射到外在对象上,因为外在对象不改变就会让来访者焦虑,当外在对象按照投射的结果去改变时,虽然焦虑不在了,但是最初的那个担心却变成了现实。

    投射性认同和分裂常见于边缘型人格结构。

    投射性认同是非成熟投射。

    六、自我的分裂

    自我的分裂是形成于前语言时期的重要的人际过程,此时婴儿经历着与养育者之间“好”和“坏”的互动关系,但尚不能理解养育者同时具备好与坏的特征。

    这个世界是建构出来的,成熟的人是可以允许不同观点存在。而不成熟的防御,认为世界只有一个观点,所有与观点不符合的都是不对的,只要有两种以上的观点就会引发焦虑,

    成人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陷入困惑或受到威胁时,也会不自觉地求助于分裂方式来,理解自己的复杂体验。

    分裂防御机制能暂时减轻焦虑和维持自尊。当然,分裂往往以扭曲事实来掩盖真相。

    在临床上,当来访者表现出绝对的态度,且认为期对立面(多数人所认可的矛盾对立面.根本不存在时,我们称之为分裂状态。)

    七、躯体化

    若儿童未能在养育者的帮助下逐渐学习用语言表达感受,他们便可能倾向于用躯体形式或行动来替代语言。分析师认为,躯体化是情绪转变为躯体形式的过程

    幼年时我们遇到外界刺激会引起自然的躯体反应,这种自然反应多半仍会保留在我们的体内、

    治疗师们长期以来认为躯体化障碍的来访者具有述情真爱(缺乏用文字表达情感的能力)是有证可循的。

    个体若习惯性选择用躯体反应来应对压力,或可诊断为躯体化人格

    八、付诸行动(行动化)

    付诸行动是幼儿无须接住语言便能表达内心想法的另一种方式。

    (1)、精神分析学派最初是用“付诸行动”来,描述来访者在治疗室以外的行为,当治疗师在场时,这些对治疗师的情感,change出于下意识或过度焦虑无法意识化。

    (2)、这一术语被广泛用于描述潜意识驱使下控制焦虑的行为,这些焦虑往往由内心冲动、欲望、恐惧及创伤性回忆所激发。

    (3)、用与之相关的额术语“行动化”来表明个体无法把语言表达的情感,通过不自觉的行为拉演示的过程。

    (4)、强调人际关系的治疗师认为,由于咨访双方都厚在潜意识层面相互影响,而治疗师主要承担将这种互动转化为语言和回应,因此治疗双方存在大量的行动化过程。

    (5)、如果把个体付诸行动看作是一种防御,个体将令人烦恼的情境用行动表达出来,变被动为主动。因此,无论行动化的过程有多么艰涩,都可能将无助感脆弱的感受转变为自主和力量的体验。

    “付诸行动”或“行动化”可见于任何反映来访者移情态度的行为。这些疫情可能来自于缺乏足够的安全感,无法用语言清晰的描述自己的感受。付诸行动可能带来自我毁灭,也可能有助于成长,或二者兼备;付诸行动本身并无善恶,而付诸行动所表达的潜意识解离的情感的性质,是导致个体采用强烈的、自动化的方式表达的原因。

    一旦这些行为用作防御功用,便会呈现出潜意识恐惧或解离的情感的特征。弗洛伊德的早期观察发现,付诸行动不是回忆,这一发现至今仍具启发意义,当我们因痛苦而忘却时,却又不经意间演示着我们的忘却

    九、性欲化(本能化)

    性欲化通常以付诸行动的形式出现,或可被认作是付诸行动的亚型,但我还是选择将它们分开阐述,因为可能存在性欲化但并不伴有付诸行动。

    根据弗洛伊德的假设,基本性欲(称之为“力比多”)实际上是人类所有行为的根源。(后来由于人类的毁灭行为印象深刻,他决定将攻击本能和性本能并列为重要的基本驱力,但他大部分的临床理论都建立在性本能的假设之上。)这种建立在生物驱力基础上的理论,直接导致他倾向于将兴趣李视作一种原始欲望的表达,而非附属与其他情感或作为防御手段。性欲望虽然是强大的基本驱力。而且性行为也与种族繁衍有关。然而在弗洛伊德之后,许多临床经验和研究已经证实,性欲望和性幻想很多时候其实也是一种防御方式:用于控制焦虑、维持自尊、补偿羞愧、或回避死亡恐惧

    人们可能会经由潜意识,将恐惧、痛苦或其他难以接受的感受随时转换为性兴奋,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之为性欲化。性冲动是感受自身存在的可靠性依据。儿童从被抛弃、虐待或其他灾难中体会到死亡的恐惧,而将创伤体验转化为充满力量的感受,可使儿童获得心理上的掌控感;因此,许多儿童会用手瘾来降低自己的焦虑。

    性欲化也常作为应对方式来调节生活的烦恼,但在性欲化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性别差异:如女性更多倾向于性依赖,男性则偏向性攻击

    相对弱势的群体出于敏感,容易将自己的嫉妒、敌意和担心遭遇不公的恐惧,表达为带有性的色彩。他们会借助自己的性欲化的幻想,以弥补自己相对比较缺乏的权势力量,这也是我们需要法律和法规来保护那些依赖他人的弱势方的原因。

    十、极端解离

    极端解离在所有类型的人格中普遍存在,但多数人的完全解离状态本质上属于精神病,因此我将解离归为原始性防御。许多当代分析师的观点,即个体的轻微痛苦到创伤感受是一种渐变的过程,自常态——轻微——严重——极度严重的谱系上,解离始终存在。

    解离是人们面对创伤的“正常”反应。当面对超乎能力范围的重大灾难、难以忍受的疼痛或恐惧时,人们可能都会以解离的方式应对。

    应对难以忍受的情境,解离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人们可以借此隔断痛苦、恐惧、憎恶和死亡威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五章初级防御过程0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ovb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