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上海给你第一印象是什么?莺歌燕舞,灯红酒绿还是仪表堂堂的公子小开又或者是风韵优雅的豪门贵妇。
上述一定是多数人的印象。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上海这座城市在我眼中的形象绝非如此高大上,并不是离我们千万里之遥的人间仙国。
真正构成上海主体的是同你我一样普通老百姓,每天为了生计而东西奔波。
对于生活在上海的普通市民来说,最难以绕开的就是弄堂。
曾几何时弄堂就像上海这座城市的血管那样展开分布在上海。它是生活和生存不可缺少的空间。
难忘弄堂生活“弄堂”是什么?其实和北京人所说的胡同差不多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小巷。说它小还真是小,抬头朝天上看,天空好像被压缩成一条细细的线。
在如此逼仄狭小的空间里,精明的上海人充分运用他们的智慧,想尽办法拓展空间。既然横向不行,就干脆往上发展。于是弄堂里的很多房屋纷纷加盖楼层。反正自己住,外观并不讲究,红砖就如此突兀的露在外面,远看就像一节节红笋。没有美感,但却充满了烟火气。
住在弄堂里,很难谈得上有真正的隐私。哪家要是烧了好吃的菜,这香味便会毫不耽搁地跑去通风报信。有的嘴馋的小孩还会跑到那家探头探脑,通常那家的阿婆大婶也不会吝啬,会拿个小碗盛出一些给他尝尝。这样的人情味恐怕住楼房的人很难体会得到吧。
夏天的弄堂就更热闹了,由于弄堂里的房屋大都通风不太好。一到夏天就显得格外潮湿闷热,所以到了夏天,居民们纷纷搬出躺椅、板凳、竹榻放到小路上,过道边大家乘风凉。那是一个盛大的派对,大家聊着家常和里短,王家儿子娶了媳妇,李家的闺女嫁了老外。
有的人家还会搬出自家电视机,放在露天,要好的几个邻居坐在一起看电视。那情景比露天电影倒还增添了几分情趣。
难忘弄堂生活倘若邻居间关系好,还会搬出一个大桌子,两家或几家都少几个拿手菜,你家再拿几瓶酒我家再拿些水果。一顿夏日露天盛宴可不就这样齐活了嘛。
孩子们是弄堂生活中无法忽视的一群人。放学后假期里,只听见弄堂到处都有孩子们顽皮打闹的身影。他们在弄堂的狭小空间里,爬高落低,东窜西跳。
谁家要有乒乓球,再找两块小木板,就立马可以来一场简易的乒乓比赛。所以那时弄堂里的孩子们一般体育成绩都不会太差。
弄堂生活是所有上海人的集体记忆,但随着上海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加之自身建筑结构的缺陷也确实给居民的生活造成不便。
为了改善市民的居住和卫生条件,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成片成片的弄堂被拆除,大批居民被动迁。我家就是在当时那波大潮中被动迁走的。
有时我还会特地回原先住的地方去看看,想想曾经的生活。当然那里早已没有原来的任何痕迹。
难忘弄堂生活一如上海一直向世人展现出来的样子一样,那里正是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还有高档购物中心。蜿蜒的小路已被宽阔的8车道马路所取代。现在的上海早已经难觅弄堂的踪影了。
难忘弄堂生活一些有头脑的商人,将商业项目和弄堂主题相结合,比如新天地、田子坊,虽然无法完全展现当年的弄堂生活,但通过保留下来的建筑,也给外来的和后来的人了解上海弄堂提供了一个窗口。
城市如同人一样,不同阶段自有不同阶段的取舍,有些则成为一种情怀值得你好好珍藏。这其中自然包括那个远去的弄堂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