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风流人物

作者: 精进的医生 | 来源:发表于2020-09-07 01:55 被阅读0次

    2020年9月6日  星期天    晴

    2020年,故宫600岁了。历经岁月沧桑变化,历经年初的疫情洗礼,在如此重要的年岁,如此艰难的时刻,故宫博物院将自己的首个重量级展览献给了一个人——苏轼,这个中国文坛照耀千秋万代的巨星足以惊艳故宫,惊艳所有热爱文学的中国人。他留给后世的千古佳作和直面人生的精神法则,也时时激励着读书人砥砺前行。

    从九月的第一天开始,故宫年度备受瞩目的“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终于拉开了帷幕,展出多达60件套与苏轼相关的文物精品。我们乘坐的的士师傅很诧异得问我们为什么今天都到故宫去?他已经拉了三趟去故宫的客人,我告诉他因为苏轼的书画在故宫展览,他才恍然大悟。

    一到故宫里面,看见文华殿外也大排长龙,里面参观的人也排着队缓缓而行,都静静欣赏着面前的书法作品和国画。可见人们对苏轼的极度热爱!这样才华横溢和独特人格魅力的才子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文人典范。

    苏轼生活的年代是文化巨匠辈出的时代,与他有着深入交往的前辈如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等人,都是名垂千古的文史大家;他的门生及友人如黄庭坚、秦观、米芾等人,也都是宋代文化星空中的璀璨明星。而苏轼,小至人间绝美的“东坡肉”,大至诗词、文章、书法、绘画等艺术,皆彰显出这位大文豪、大艺术家如何凭借独特而前卫的创新意识引领了一代艺术风骚。

    苏轼的诗词是我最爱的,我常常独自反复吟诵,沉浸其中,真是如痴如醉。当然今天,我去故宫主要是看苏轼的书画,至于诗词就暂且不谈。而作为书法,《黄州寒食帖》被称为苏东坡传世书法的第一名,也是中国行书里最受赞赏的。因此,我也是直奔《寒食帖》而去的。

    《黄州寒食帖》,这件作品现在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苏轼用平淡的笔触写尽了当时的心酸,当时的这位风流才子的处境真是凄凄惨惨戚戚,让人看后不觉动容。其中写道: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此时的苏轼45岁,因“乌台诗案”被关在监牢百余天,而在这次事件中,苏轼最终有惊无险的活了下来,其中王安石起了关键性作用!当时办案的官员都是把苏轼往死里整的,王安石听说这件事,立即给太后写信说:“岂有盛世而杀才子呼”!虽然苏轼和王安石的政治立场不一样,但他还是非常欣赏苏轼的才华的!

    随后苏轼被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在去黄州之前,苏轼还专门绕道去感谢当时赋闲在家的王安石。到黄州后,他在精神上倍感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困潦倒。起初,他与其子苏迈寄居于定慧院,依靠蹭和尚斋饭维持生活。后来,家中20多口人也前来团聚,于是一大家子就挤在了废弃的驿站中。那段时间,苏轼生活极为拮据。每个月,他与妻子都会在高高的屋梁上悬挂30串钱,每天早晨挑一串作为当天费用。

    被流放到黄州,是苏轼新生命的起点。他在这里修养身心,抛掉所有不合时宜的想法。他的心境也在苦难磨练之下越发纯粹和超然。在黄州,他脱掉了长袍,挽起了袖子,在城外的一片山坡上开荒种地,俨然过起了农夫的生活,怡然自得。黄州的猪肉价贱如白菜,他买回来,用慢火清炖,便有了流传至今的“东坡肉”,美味无比。也是在这里他建了“东坡雪堂”,并自号“东坡居士”。

    而也正是在如此困境的磨砺下,苏轼创作出了《黄州寒食帖》等传世杰作,还留下了《前后赤壁赋》等传世美文。《寒食帖》就是他将当时心境的忧郁与悲凉通过笔墨淋漓尽致地呈现于纸上,实现了笔法与情感的完美融合。这帖子中的字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的长、有的短,有的胖、有的廋,每一个字都是当时心情的写照。

    苏轼的字当时被很多人笑,说好像石压蛤蟆。他也说自己的字扁扁的,就像石头压死的蛤蟆。一般人看不懂苏轼的字,觉得这种字很容易,谁都会写。 可是黄庭坚就说这种字简直美得不得了,书法挺拔峻峭,从形式技巧的刻意中解放出来,达到了平淡自然这种美的极境。因为它是率性而为,所以它是最难模仿的。这次也展出了陈奕禧临苏轼寒食帖,虽然能直抒胸臆,挥洒自如,但离苏轼本人的《寒食帖》还是相差万里。

    连雄才伟略的康熙皇帝年轻时便仰慕苏轼,酷爱其以跌宕取势、以雄秀取宏的书法风格。他早年作有《御临苏轼中吕满庭芳》,但终没能临摹出其恢弘气势。其实,也不难解释为何苏轼的书法造诣难以被临摹再现,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其创新之核心在“神”而不在“形”。外在的“形”可被临摹,但当时的“心境”和“意境”又怎能轻易再次被重现呢?

    《寒食帖》乍看其字型并算不上“漂亮”,且放在他那三千多首诗词中亦算不上杰作。写得平白自在,无一点做态,也正是这纷华去尽,返璞归真的结果吧。美学当中最难的是自然而不做作,书法难的不是技巧,而是难在心境上的本真,不再投机取巧,不再卖弄才气。写字就是真性情的反映,写得自由挥洒、大大咧咧,又有什么关系呢?

    在苏轼生活并创作的宋代,当时的文人雅士未能摆脱唐代书风,唯独苏轼首开了宋代的“尚意”风格。在书法中,这个“意”实际便是指书者当时的情思勃发,是将真性情跃然纸上的极高造诣。苏东坡的伟大,在于他让人明白艺术创作就是真性情,只要你有真性情,就可以写这样的字。

    四十五岁以前的他仕途上的春风得意、才华上的恣意展现,就像花一般的瑰丽,而四十五岁以后他一直遭受贬谪,一直浪迹天涯,像泥土般的卑微。在环境和心境转变后,随之而来的更是精神上的升华。饱经忧患的苏轼在经历大起大落后忽然了悟——艺术之美的极境,原来正是纷华落尽后那个毫无伪饰的真性情的自我。

    看了苏轼的《黄州寒食帖》便觉得自己没白来故宫一趟。我们去看展览,不需要面面俱到,什么都去看,什么都不会有很深的体会。关键是去寻找你最喜欢的东西,去看最能代表一个伟大人物风格的作品。书画,我常常去国家博物馆、图书馆去观摩,渐渐悟出做为一个参观者,你不能仅仅只看表面的一个个字,而是要知道这些字里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故事、作者当时的心理状态、那个时代的审美情趣,要知道这才能挖掘出这些历史文物的真正价值,这才是字画中最可宝贵的东西。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任千古岁月流逝,任滔滔长江水一去不复返,这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始终站在我们面前,在逆境时激励我们前行,永远不会被困难打倒,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千古风流人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ggce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