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高声朗诵《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下》,其中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段关于何为“匹夫之勇”的对话颇有感触,以齐宣王的匹夫之勇,对应一怒即可以安定天下的文王之勇与武文之勇。其智慧高下立马显现,问题是作为一国之君的齐宣王还停留在匹夫之勇的阶段,那么他如何才可以达到称霸诸侯称王天下的梦想?
原文如下: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大意是:
齐宣王问:“与邻国打交道有准则吗?”
孟子说:“有,只有仁者才能够以大国侍奉小国,就像商汤侍奉葛伯,周文王侍奉昆夷;只有智者才会以小国侍奉大国,就像大王侍奉獯鬻,句践侍奉夫差。以大国身份侍奉小国,是安于天理;以小国侍奉大国,是敬畏天理。安于天理能够保天下太平,敬畏天理能够保护自己的国家,《诗经》说“敬畏上天的威严,因而常常能够得到保护”。
齐宣王说:“说得太好了,可是我有一个毛病,就是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
孟子对答:“大王不要太看重小勇武,按照宝剑瞪大眼睛对他人说‘谁敢对抗我”?,这只是匹夫之勇,只能战胜一个人而已。大王务必视野再扩大一点!《诗经》说“周文王赫赫发怒,整顿军队开往前线,制止侵犯的敌人,增强周围的威望,以此创造天下人向往的氛围。”这是周文王的勇武。周文王一怒就能够安定天下民众。《书》说:‘上天降生于民,就一定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君王,创造他们的导师,只要他们协助上天稳定四方,有罪者无罪者,我都要负责,天下哪个人敢于违背上天的意志’。只要有一个人在世间作乱,周武王就感到耻辱,这是周武王的勇武,武王也就一怒安定天下的民众。现在,如果大王一怒就能够安定天下的民众,老百姓惟恐大王不崇拜武力吗?”
个人看法:
孟子通过齐宣王的匹夫之勇与周文王、周武王之勇,发觉只是企图呈现个人的匹夫的小勇武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真正称王天下的,一定要“大仁大智大勇”才行。
何为大仁?以大国身份侍奉小国,安于天理;
何为大智?以小国身份侍奉大国,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
何为大勇?一怒就可以安邦定国,比如文王之勇,武王之勇。
唯有大仁大智大勇,我们才会超越自身的狭隘,我们才能够感悟到上天的旨意,我们才会顺天应时,抓住机会,最后称王天下。
回到现实中,我发现一个人只是呈一时的匹夫之勇,不但不可能有大的发展,而且还会闯祸,因为呈匹夫之勇的人,大多都是自站在单方面的维度考虑问题,没有去评估对手的实力到底有多大?没有去考虑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也没有考虑法律法规的责任与风险,而只是想当然呈一时之能,呈匹夫之勇,作出冲动的事情,最终的结果可能与自己原本期望的背道而驰。如果韩信不能忍受胯下之辱,呈匹夫之勇把屠夫杀掉,会有后来的“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吗?历史上这样成功隐忍的故事举不胜举,这是成功人士如果没有隐忍之功,只是呈现匹夫之勇,那么他们的人生将会完全改写。
真正成大事者,一定要有一颗大的“仁爱之心”,才会表现出真正的“大智大勇”,儒家文化传统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夫有责与匹夫之勇,还是有重大区别,每当在天下昏乱天下将亡的时候,就是考验志士仁人的良知与责任的时候,这个时候呈匹夫之勇不但起不了多大责任,而且还会坏事,关键是要如何想办法动脑筋去改变这个局面,所以匹夫有责,也就是人人都份,人人都有责。既然我们有责任,我们就不要表现出匹夫之勇,表现出小打小闹,而是以“铁肩担道义”的精神彰显出“大智大勇”力换狂澜于不倒!
余超林早读《孟子》感言集之94: 匹夫之勇
2018-8-26于上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