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成语典故 讲历史故事(59)
变法图强,神宗急功
文/石岩磊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82831/e39740ea9d6af718.jpg)
现在的父母大多会为孩子不好好学习心急如焚,而900年前的宋英宗却为儿子赵顼的读书不辍忧心忡忡。赵顼天生好学,小的时候便经常在向老师讨教学问时忘了吃饭,宋英宗知道后很是心疼,不得不派人去加以劝阻,让他注意身体。公元1067年,英宗驾崩,19岁的赵顼继位,即宋神宗,他仍是手不释卷孜孜以求,并且踌躇满志意欲做出一番惊天伟业,而上天又安排另外一位学霸与他共谋大事。
此人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而且文采飞扬,21岁时便进士及第,之后给扬州知府做幕僚。当时王安石几乎天天通宵达旦地看书,所以顾不上洗漱装扮,一副蓬头垢面之相,知府大人见后以为他整夜寻欢作乐,就谆谆教导王安石要勤学上进,后来才发现原来这个小伙子非常有才华且心怀大志。王安石并不是个书呆子,他运用所学形成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为政主张,深得宋神宗赏识,两人的相遇便注定会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赵顼登基后面临着一系列弊政,诸如:政府机构臃肿、军费开支巨大、土地兼并严重、百姓徭役繁重等等,神宗决心进行变法改革。当他向大臣表白心迹,想做唐太宗那样的明君时,没想到却被王安石毫不客气的怼了回去:“您学什么唐太宗啊?您的目标应该是要成为尧、舜呀!”宋神宗的激情一下子就被点燃了,迅速提拔王安石为相,做变法的总策划师,大刀阔斧地进行革新。王安石也不含糊,立马出台了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等一揽子新政,全国上下迅速掀起变革热潮。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82831/464411231301d632.jpg)
但让宋神宗始料不及的是,他煞费苦心的图强之策却遭到司马光等守旧派的坚决抵制,也遇到苏轼等中间力量的非议,太皇太后、皇太后更是整天哭诉变法的危害,最令神宗痛心疾首的是,3年过后变法并未取得预想的成效。其中主要的问题就是操之过急,论证不充分便草率行事势必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而更为糟糕的弊端也出现了:各级官员借改革之机,大肆敲诈勒索、中饱私囊,造成民怨沸腾。正所谓,经是好经,可被和尚念歪了。
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使宋神宗不得不选择妥协,罢免了王安石的相位,变法也随之宣告失败。但赵顼仍不死心,亲自操刀下决心对官僚体制进行改革,他调整中央机构,削减冗员,统一全国官员薪金,史称“元丰改制”,但仍是雷声大雨点小,收效甚微,这给决心要做尧舜的神宗兜头浇了一盆冷水,而更令他垂头丧气的是对西夏的用兵。
宋神宗锐意革新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他试图做一代雄霸天下的明主,开疆拓土遂成了他的最大心愿。公元1081年,信心满满的宋神宗派兵征讨西夏,可遭遇惨败,第二年又全军覆没,自命不凡的赵顼瞬间崩溃,他营建不世之功的精神大厦坍塌,身体也便在急火攻心中每况愈下。公元1085年,38岁的宋神宗于壮志未酬的不甘中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他所导演的改革大戏旋即化为泡影。而第二年,被贬的王安石看到自己苦心孤诣的成果付之东流,同样在抑郁中撒手人寰。
赵顼和王安石这对“学趣”相投的风云人物,竭尽所能地要建立不朽功勋,可最终功败垂成,还倍受诟病,其原因应了那句老话:“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两人虽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决心,可急于建功立业的浮躁注定了前功尽弃的遗憾。也许在天国,君臣二人有了充裕的时间,可以复盘当年的革新变法,能够推演出更加稳妥的举措,只是历史不会给他们重来的机会,更不会给北宋王朝再次振兴的机遇了。
2021.1.25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82831/2495fd1557182d88.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