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人生常态(12)

作者: 溶飞 | 来源:发表于2019-01-07 19:00 被阅读9次

一个人说话的音量,会暴露那个人的个人修养。蔡康永有一句话:“你说什么样的话,你就是什么样的人。”意思是说,一个人说的话,就是这个人的标签,说话的内容能反映出素养的高低。其实,除了说话的内容,说话的音量也同样暴露了一个人的修养。

有人说:一个人说话的音量,就是他(她)的教养。细想一下,确实是这样:

约束自己,在公众场合,能管住自己的音量,不扰于人,是一种礼貌;一视同仁,面对弱者不高声呼和,面对强者不低声维诺,是一种品德;管住脾气,对亲近的人不大声嚷嚷,对陌生的人不一团和气,是一种美德。最难能可贵的是,音量里藏着善良,由此说明音量也是有温度的。

前段时间,和一位学长在餐厅吃饭,一对夫妻抱着宝宝坐在我们对面。过了一会,婴儿开始啼哭起来,丈夫听到孩子哭了,不耐烦地冲他老婆大声嚷嚷说:“孩子饿了,快给他喂奶啊!”男人说完话后,很多人都扭头看了过去,女人很难为情地让丈夫小声点,没想到他反而更大声地再一次去呵责他妻子。女人又气又恼,又碍于公众场合不好再说什么,只好忍了回去。过了一会,她还是没有给孩子喂奶,只是很羞涩地往我们这边看了一眼。学长看到后,立刻压低了声音告诉我:我们换一个餐桌。

作为丈夫,毫不顾忌地大声说话让妻子难堪,做为陌生人,学长悄无声息地为女子解了围。小事最能见人品,细节最能见智慧。两人简单的反应,个人的修养,高下立见。在不同的场合,用合适的音量,需要的是智慧;对不同的人,都能谦和有礼,不卑不亢,需要的是格局。你的音量是一种修养,去控制音量又何尝不是一场修行。

老话说的好:想要以声压人,还不如以德服人!生活中许多人以为声势浩大就可以显得更加强势,更令人信服。于是在很多时候,人们总喜欢抬高音量来为自己壮胆:

吵架时,扯着嗓子,吹鼻子瞪眼,一声比一声大;讨论时,为了证明自己,不仅声音大,还会忍不住的有其他动作;比赛时,有时会用语言向对手示威,让对手求饶。以声压人真的有效果吗?我想并不是绝对吧。

正所谓,公道自在人心,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孰是孰非,明眼人靠心就可以分辨出来,音量大小根本就改变不了什么。错的事情并不会因为你声势大而变成对的,对的东西更不会因为你音量小就变成错的。

前几个月的热播剧《延禧攻略》中有两个角色设定很有意思。一个是秦岚饰演的后宫正主富察皇后,温柔端庄,做事也十分低调。另一个角色是后宫排行第二的高贵妃,她与皇后的性格截然相反,她嚣张跋扈,泼辣无比。高贵妃,说话声色俱厉,经常大声训斥责骂后妃,众人都被她的气势所震慑,从不敢反驳她。皇后则是完全没有架子,对待谁都温声细语,不急不躁,让人倍感亲切。高贵妃以声压人,众人表面上信服高贵妃胜过皇后,实际上却是对高贵妃恨之入骨。皇后以德服人,在众人心中的威望也颇高。于是,每次出事时,人们总想着拉皇后一把,再顺势推高贵妃一把。

俗语说“有理不在声高”,你是否在理与讲话的声音大小无关。“自古贵人声音低”,以声压人不如以德服人。以声压人,要么关系破碎,要么只能要让别人信服一时,以德服人却能让人心服口服,皆大欢喜。有修养的人自然懂得和颜悦色地去解决问题,不给人压迫感和不适感,最后用尊重的态度赢得尊重。

曾有位老师经常给我们班同学讲——以声示人,不如以才示人!蔡康永也曾说过:讲话时最好自觉地降低音量 , 不仅是因为太大声会吵到别人 , 还是因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音量都控制不好, 会让别人很难信任你其他各方面的能力。

一个人的才华不是高声宣扬,吹嘘就能够被发觉被认可的,你若没有实力,即使你发出的声响再大最终都会被淹没在人群里。之前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上周在朋友公司讨论一个项目,公司两个策划小组分别提交了一份策划案。在报告大会上,A组负责人一边报告,一边自吹自擂起来,声音也比常人高出了好几个分贝,听他的汇报,周边的人也频频摇头,表示不赞同。可是,别人的反应越不赞成,A组负责人为了撑住场面就越大声说话,听到后来老板都不耐烦地“制止”了他。轮到B小组负责人汇报的时候,低调成稳了许多,面对他人的质问,他也都不慌不忙地应对,一个个耐心地给出解答,报告结束部分,他还慢条斯理做了很多延伸分析,让众人眼前一亮。最后B组策划案高票通过,A组负责人只好灰头土脸地离开了。

的确,以声示人,不如以才示人。用实力说话,要胜过千万句的废话。“王婆卖瓜式”的自我宣传,虚张声势的自我包装,不仅不能博取认可,反而会让人心生厌烦。如果你自己不优秀,认识谁都没有用,与其天天大张旗鼓地寻找伯乐,不如先好好打磨自己,成为一匹真正的千里马。

当你足够出色,你的才情是无论如何都藏不住的,如果你是一块金子,无论将你放在何处都会发光,即使你不说话,你的才华也会替你说话。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之前有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师对学生提问道:“为什么人生气时说话要用喊?”思考后,有学生回答:“因为当时丧失了‘冷静’,所以要喊。”老师又问:“可是,为什么别人就在你旁边,你还是要喊呢,难道不能小声的说吗?”没有学生能给出合理的答案,老师解释说:

“生气的时候,两个人心的距离很远,为了穿越心的距离,使对方能够听见,于是人的声音就很大。但是彼此声音越大,就会更生气,更生气距离就更远,距离更远就又要更大声地喊……”

是啊,声音越大,彼此的间隔就越大了,心也就越远了。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有时候,一时的小脾气,一点点的小情绪,就足以让一个人心寒,一不小心,就会赶走一个对你好的人。

亲情、友情、爱情,没有那一份感情是经得起一次又一次考验的。因为没有谁喜欢一张生气的脸,也没有谁会喜欢冰冷尴尬的谈话,更没有那一份感情是在愤怒与嘶吼中滋长的。与其筑起心墙用言语冷落了他人,不如敞开心扉,坦诚以待,心平气和地对话。以心换心,才能换来赤诚之心。

小事说开了,误会也就随风而散,大事说透了,心结也有可能被打开,相视一笑,冰释前嫌,岂不妙哉。从今天起,把好的情绪留给重要的人,给身边的人和自己一个安宁干净的小圈子,生活自然会变得美好起来。

余生,我们都要做一个温和而有底气的人。前段时间,遇到了初学同学,深深的被她的改变所打动。

她以前是一个大大咧咧的女孩,说话也是自带扩音器,自己还总觉得这样有一种江湖女子的豪迈,所以她从来不会在意别人的眼光,更不会听别人的意见,去降低自己的音量。可是,上一次遇到她,她说话风格完全变了,不再是“咄咄逼人”的语气,而是很亲切,很有亲和力的低声细语。她说,自己的改变并不是妥协,而是一种修养和提升。

不错,音量大本身并没有错,也不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标准。可是,当一个人能够学会音量得体,既能提升自己,又能顾及到他人,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修养。

虽然音量的大小是天生的,但是音量得体则是后天习得的。音量是一种本能,音量得体就是一种能力。余生,愿做一个温和有底气的人。不慌张,不胆怯,有态度,有温度,有气度,悦己悦人,不失天真。

注 : 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你的好,对别人来说就像一杯水,喝了就没了,而你的不好,就像一粒种子,会生根发芽。如果有那么一个人,因为你的一点好,就原谅你所有的不好,那就好好珍惜吧!因为大多数人,只会因为你的一点不好,而忘记你所有的好! 以爱之心做事,以感恩之心做人,付出与得到都是成正比的!有钱,把事做好!没钱,把人做好!

相关文章

  • 我眼中的人生常态(12)

    一个人说话的音量,会暴露那个人的个人修养。蔡康永有一句话:“你说什么样的话,你就是什么样的人。”意思是说,一个人说...

  • 我眼中的人生常态(63)

    人生就如同一锅粥,越熬越有味道。人,生来就是有用之材,要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就必须得在不温不火的生活中慢慢地熬,熬出...

  • 我眼中的人生常态(65)

    偶然间看过这样一段有意思的对话—— 问:曾有人问,失去的东西回来了还要吗?你会怎么做? 答:就像曾经丢了一粒扣子,...

  • 我眼中的人生常态(67)

    世事翻云覆雨,正是懂得你的难处,方能与你比肩而立,共看沧海变桑田。人活一辈子,遇见的人太多太多,可最终真正知心知底...

  • 我眼中的人生常态(66)

    “合群”不应成为人的保护伞 之前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位56岁育有一儿一女的母...

  • 我眼中的人生常态(64)

    前几年的冬天,我一个人去北方办事,一个多年的朋友硬说要到车站接我。不料,当天的车晚点。等我到达时,已经比约定的时间...

  • 我眼中的人生常态(71)

    曾经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句话:让人舒服,就是一个人最大的修养。我深以为然。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样的行为才是让人舒服的...

  • 我眼中的人生常态(70)

    前段时间,无意间看到了一封女儿写给爸爸的信,信的内容——是对爸爸、爷爷、奶奶的控诉。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句:两...

  • 我眼中的人生常态(69)

    从小到大听过无数遍的一个很真实地故事,故事的名称叫“一碗汤面”。 至今我都记得非常清楚,这个故事是18年前12月3...

  • 我眼中的人生常态《59》

    平凡而难忘的一天。以不同的打开方式~在文章开始先高调的对自己说一声:生日快乐!!!听过这样一种说法,只要在生日这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眼中的人生常态(1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grp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