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在看俞敏洪先生的新书《在人生的更高处相见》,其中看到一段他对自己故乡的描述,也让我想起别离了将近20年的故乡,由于父母都在身边,所以在这将近20年中我仅仅回过故乡两次。
我的故乡是美丽的大平原,因为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称河南。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所以她是历史上中国古都数量最多最密集的省区,也是很多历史名人的故乡,比如:老子、庄子、墨子、白居易、岳飞等等。
曾经的我,一门心事的想离开那里,所以,在中考那年,我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坚持选择报考高中。在上个世纪末,在我的家乡,很多孩子能读完初中的比例就不是很高,而初中毕业大部分孩子会选择读中专,因为中专毕业就可以赚钱养家养自己。如果选择读高中,那么接下来很可能还要读大学,这样就会给家庭增加很大的负担。
当时,在我的理念里,大学都是在大城市。这样我就可以走出农村,来到大城市生活。那时候的我,没有去过城里,甚至连我们市里都没有去过,走过最远的路就是到我们县城,而我感觉县城已经比我们乡下好太多。
对大都市的印象都来源于电视和一些图书,车水马龙,高楼林立,那时候感觉大都市的人们好像生活在天堂。

而那时对一个农村孩子来说,高考,是改变自己命运非常好的一个选择。所以,当时尽管父母非常的反对,我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读高中。中间虽然经历了一些坎坷与波折,最终,我还是来到了我向往已久的大都市。
然而,大都市的生活不仅没有我最初想象的美好,恰恰相反,甚至还有些残酷。瞬间,我所有对城市美好的梦想在那一刻都破灭了。这里的楼虽然很高,车虽然很多,却和我没有一丁点的关系。
一个农村孩子,一个刚刚毕业的学生,一个名副其实的北漂,想在大都市拥有自己美好的生活哪有那么容易?!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究竟有多大,估计很多人都经历过,就像那句话说的: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没有关系,没有根基,一切都要靠自己。
虽说当时经历了那么多的辛酸和不容易,可从来没有动摇过,也没想象过要放弃。就算我很清楚,回家乡完全可以生活的轻松和舒适。
当时只有一个念想:我一定要在这里立足,我一定要在这里好好的生活下去,我一定要在这里创造属于自己理想中的生活。这个过程中究竟经历了多少辛酸的往事,只有自己知道,我一直砥砺前行,绝不放弃。虽说现在的生活还没有理想中的那么完美,那么美好,但是相比最初的生活已经不知道强了多少倍。
人说来也奇怪,当真正有能力在大都市立足的那一刻,我却厌倦了大都市的生活。我不喜欢大都市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不喜欢终日在高楼林立的写字楼里而与四季无关,我不喜欢为了赶一份文件而工作到深夜,我更不喜欢上下班时的拥堵......

甚至有那么一刻,我想回到我阔别多年的家乡。

所以,那一年,我回去了,当我再次踏上那条儿时不知道走了多少次的路,却感觉没有丝毫的熟悉,相反,而是陌生。路还是那条路,只是过去的土路变成了现在的柏油马路。村庄还是那个村庄,只是物是人非,内心不禁一阵苍凉。除了老人,就是孩子,孩子们我都不认识,同样,老人们也都已经认不出我。不禁让我想起贺知章的一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绕着村子走了一圈,我看到昔日几个池塘都已经干涸,甚至有几个池塘被种上了庄稼。回想起孩童时期,每到夏季,那里就变成了我们孩子的天堂,戏水游戏,玩的不亦乐乎!那时候的我们没有见过游泳馆,准确的说,是根本都没有听说过,所以,也就从来没有闻到过现代游泳馆巴氏消毒液的气味。

我忽然发现,绕着村子转了这么久,竟然没有遇到一个年轻人,没有碰到一个儿时的玩伴。是啊,他们有些和我一样,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大部分都是觉得农村没有什么发展,所以,都蜂拥而至大城市讨生活了。
使劲搜索我的记忆,记忆告诉我,当年在一起读高中的同学,他们没有一个再回到乡下,最起码也会选择在县城生活,大部分会选择在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生活,故乡在记忆中也日渐模糊......
家乡已经没有了家乡的风景,没有了家乡的味道,没有了家乡的情谊。这样的家乡回去就没有趣味了......
故乡对许多中国人来说,都在逐渐变成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因为故乡是和童年生长的环境紧密相连的。当我们童年成长的环境消失殆尽,我们对故乡的思念也将因此无处可觅,失去故乡,每个中国人都将成为游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