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我对公开课的理解误区
有话要说,不吐不快。之前我对课堂教学的改进,主要依据我听过的名师公开课或某种课型的公开课。但是,一回到我的班级课堂,我发现,模仿公开课的方式进行日常教学,根本不可能,也不现实。
我们都知,准备一堂公开课要花许多的时间,少则几天,多则几周,耗费许多精力去备课,或反复打磨。在日常教学中,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多时间来准备一堂日常课。
02一些挣扎
在一线教育教学中,我们的时间去哪里了?教学任务繁重?要改的作业太多?要教的课文太多?家长完全不管孩子,什么都赖给老师?各种会议、杂事太多?……
我觉得最根本的是,我们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有一些观念不够清晰,这些不够清晰的观念使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有限的时间里无法进行正确的选择。
“不够清晰的观念”指什么?“正确的选择”又指什么?
以我在小学从事16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而言,最近读了王君老师的书《凭什么教好语文》之后,一些观念才逐渐清晰起来。
而在这次暑期培训之后,一些观念更加清晰了。
03厘清一些观念
王君老师将教材中的课文进行分类。分为:主题型文本、语用型文本、诵读型文本、写作型文本等。
主题型文本在每册教材中所占比例非常少,每册大约1-3篇,而我们的公开课,基本上选择的是这类文本。这类文本思想性强,能给学生一定的价值引领,是精华中的精华,我们的确有必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好好备课,与学生探讨这类文本。
每册教材中大部分课文则属于语用型文本,这类文本是为了让学生积累字词、句型、某种语言形式,或表达方式。学生在学习中达到了积累的目的,即可。不必像主题型文本那样上课。
读了王君老师的《凭什么教好语文》这书后,我茅塞顿开。我意识到,我之前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我把教材中每篇精读课文都当成主题型文本来教,每篇精读课文,不管什么文体,都一样的教法,这是对宝贵的教学时间的蔑视,这是忽视孩子语文学习兴趣的短视的做法。
同样的,温儒敏老师也有同样的观点,他认为不同的文体,要用不同的教法。不必每篇精读课文细嚼慢咽,在保证应试的前提下,要将大量的教学时间指向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整本书阅读。
当我花最多的时间去解决精读课文,每句每句的抠,生怕学生弄不懂,生怕学生考不好。从长远来看,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03还是课外阅读,整本书阅读
厘清了这些观念,学会了取舍教学内容,那么,每册教材,我只需在那1-3篇主题型文本上下足功夫,进行“深讲”。
在语用型文本上重点带着孩子积累字词句篇,只需“浅讲”。在诵读型文本上领着孩子诵读,在写作型文本上指导孩子模仿……
我想,这将会留下足够的时间让我陪伴、指导孩子们进行课外阅读,尤其是整本书阅读。
温儒敏老师认为,语文老师要指导孩子摸爬滚打地进行阅读。要教给孩子们阅读浏览、跳读、猜读等阅读方法,要鼓励孩子们海量阅读。当然,虽然不反对孩子们读闲书,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们读经典著作。
这是我今后要花时间做的事,我家老二刚幼儿园毕业,我发现他会猜读蒙读,在我的引导和陪伴下,他已经读过许多本整本书。
04要反复提醒自己的话:
在语文教学中我要做的事:
第一,只需要在每册的1-3篇主题型文本中“深讲”。
第二,在语用型文本中引导孩子达到“积累的目的”,“浅讲”即可。
第二,我先多读书,多读经典著作,梳理阅读方法,梳理阅读整本书的方法。再引导学生读各类书,读经典著作,指导学生各种形式的阅读方法,读整本书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