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忆
古人有首刻划人生的咏松诗,说的是一颗幼小的松树,自少齐埋于小草,当它小的时候,也和小草一样齐埋在那里,时人不识凌云干,直待凌云始道高。有谁会想到,小草里的这株幼苗,几十年后会变成参天大树。
而当时它只是略高于小草,人们也绝对认不出它将来会成为神木。只是当它长大,大到参天了,才仰视它的伟大。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当你默默无闻努力拼搏的时候,孤单无助,没人了解。待到你成功后,却都来叫好。所以学问也好,事业也好,得靠自己去努力,熬成功了,不怕没人赞美你。
人生是如此,对孩子们的教育也是如此,不仅要他们受得磨难,还要他们有“自得天机自长成”的环境。溺爱过分了,只能毁了他们。
反过来讲,学校和家庭是否给了他们自得天机自长成的环境?每个学生的心理,都是有其可爱的地方,虽然他们顽皮、捣蛋,但也有大人所不能了解的烦恼,为何有时他们宁愿把快乐烦恼向同学倾诉,也不愿告诉我们家长或老师呢?这难道不是和我们对待他们的态度有关吗?
作为家长和老师,只考虑他们将来能出人头地,前途有望为家庭和学校争光,不惜一切代价为其创造优裕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却从来不去走入他们的心灵世界,探询他们的想法。孩子们不乏天真、坦率、真诚的个性,是我们草率而不负责任的粗心把它们渐渐扼杀掉了。
每人生下来资质是不同的,所以智慧也难齐平。夫子曾把人分为上、中、下三等。说中人以上资质的,你可以告诉他高深的理论,中人以下的,对其就不要作过高的要求,不妨将标准放低一点。
但中人以下的,他们也不一定永远在中人以下,只要肯努力,成就会和中人以上的一样,也许还会超过他们。
有些老师感情往往偏重于学习好的学生,对那些调皮捣蛋,不用功的学生左右看不上眼,认为他们就是中人以下的资质,提不起来的料。
然而就是被认为资质不怎么样的学生,当其走上社会,成就远远高于那些被认为中资以上的学生。
所以老师不能以功课来判定学生的好坏,应该发现他们身上的潜质,加以引导教化。
学问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漫漫积累起来的。如果一个人光有学问,没智慧的思想也成不了什么大气候,有了真思想,再慢慢积蓄学问,那一定是了不起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