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源
我们看到的存在,是本质的一种延伸——源头是爱,我们有亲情、爱情、友情证明了它的存在;源头是对美好的追求,我们有艺术、景色、美色证明了它的存在;源头是灵魂,我们有精神、热爱、敬畏证明了它的存在;源头是感受,我们有喜悦、平静、失落证明了它的存在;源头是奇迹,我们用感动、崇敬、渴望证明了它的存在。
担忧的根源
“我很担忧”
“担忧什么”
“我担忧有我没有想到的可能会发生”
“既然没有想到,会担忧吗?”
“我就是因为没有想到而担忧”
这段对话当中,有没有发现当我们想要不担忧的时候,会臆想出一个我们没有做到的方案,并希望通过这个方案来解决担忧。这很符合逻辑,我们的逻辑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当你做到了一件令你满意的事情,你就可以不再被这个情感影响了”。但是这里最大的致命漏洞是:你没有做到过这件令你满意的事情,你却能推断出做到就能解决烦恼的结果。这时候,我们的逻辑会说“我之前解决过担忧,就是通过完成业绩(或者作业)来达成的。那我们又可以看到以这样的方法解决担忧,担忧又一次出现了。我把这样的行为称为回避担忧,而没有真正地解决担忧。如果我们愿意通过回避来解决担忧,担忧只是会一直出现,永无止尽。那么担忧的根本是什么?怎么来解决?
如果我们要快乐得活着,那么悲伤就成了一股担忧、活不成就成了一股忧桑。
如果我们要被认可和理解,那么不被认可和理解就成了一股担忧。担忧是这样出现的。
而往往,我们说出我要快乐得活着的时候,都处在不快乐的时候;
我们认识到我想要被理解认可的时候,往往受到了不被理解、认可的对待。
既然如此,悲伤与担忧便是生活的常态。
事实上,我们之所以有呼声,是因为我们意识中的潜台词是———我们快乐是好的、我们应该活着;被理解认可感觉很爽。
担忧的根源正是由“好和不好”和“是非应该”组成的。如果我们认可意识中设定的“好”、“不好”、“对”与“错”、“应该”和“不应该”,那么我们或许应当接纳担忧,因为这正是我们的选择。又或者,我们只是去感受担忧的存在,而不由担忧影响着情绪。又或者,没有事物是应该的,每一件事物都是应该的,每件事物都有它存在的合理过程及其原因,因而不再执着于对错应该、是非好坏,担忧自然不见。无论哪一种方法,相信我们直觉的选择,我们的意识在遇见不同道路时自然会做出最优选择。
最优选择
我们很可能都经历过在作出决定后后悔,然而这些决定确是当时我们最直观的选择,那么为了下次做决定时不再后悔,我们看一看决定究竟是如何被我们做出的?
试想一下我们都具有一个不可被别人复制的本质,这份本质生来具有且不可改变,却可以发展出我们之间种种不同的行为。在做出决定的这一刻,我们之所以会后悔是因为在我们为了做出行为的方式中,存在有会让我们后悔的“行为模版”。因为这块“行为模版”本身就会将自身的决定导向后悔,所以我们做出的决定差强人意,就像本身具有bug的软件一样,用起来能顺意吗?因为我们在事后感到了后悔而发现了改变成长的空间,并找到了成功转变的方式,从而改善了“行为模版”的运作方式。这样的发生时常发生,慢慢使得行为中不再具有后悔、失策的“行为模版”,造就了最终的“最优选择”,古语里对这一种状态的描写是“算无遗策”。这个“最优选择”的出现是因为我们开始选择了会让我们后悔的决定而出现。所以,我们的意识做出的决定是当时的我们最直接的呈现,而这份直接呈现引导我们发现自己的“行为模版”并作出转变。而这样的意识做出的选择,我们可以称之为“最优选择”。
简而言之,我们在某个“行为模版”中缺乏了某种意识,由此我们会激发由该意识缺失所引起的发生,而这个发生我们会认识到我们并不喜欢这个发生,由此发生探索和改变,最终校准这个本来缺乏的特质得以完善,使得事情的发生被我们以自己所期望的过程发生。这其中改变的是自己的表达方式,而引起事情导向我们内心期望的情境。而且有趣的是,每次“行为模版”发生一件不幸事情的之前一定会有至少一次的小型不幸事件来警醒,如果我们忽视了它的发生而仍然保持同样的状态来迎接未来,那么最终的不幸就会到来。但是也不必悲观,因为这次的不幸往往会使得我们反思自身,成为我们改变自身环境的契机。
从意识上看,当你不曾改变,那么无论你做什么,你永远都会问自己同一个问题,并且永远都会是同一个答案。同样,无论多么相似的几件事情发生了多少次,你都会采取同样的反应。
发现自己的渴望:了解源于渴求的行为
当我们真的渴望热爱真相本身,而非通过了解真相来解决某件困扰自身的问题时,我们不会想去读书听课来获得真相,因为我们更想自己去找到它(指真相)。而所有源于渴求的行为都适用于这一法则。渴望是发自内心单纯的欲望,在完成渴望的过程中,我们的精神全神贯注地享受其中而丝毫不累。在我们上学时,若是自发热爱着学习,奋笔疾书,享受着书写作业时对知识的渴求,都会忘记吃饭和休息。认真是我们的天性啊!通过渴望,我们的工作自发完成、自发完善,哪里还需要催促、监督呢?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让我们的渴望能够得到舒心的满足,当工作需要加工资和发福利才愿意干下去时,说明我们对工作本身的渴望已经无法被满足了。
通过我们的渴望,我们手边的事情不会因为用时长、用力多而产生“不想做了”的念头。是的,劳累并不是我们停止不前的原因,心累才是。当我们遵循渴望做事,会发现我们意识里不会再在意外界给我们的回报是否公平、待遇是否合理,因为我们内在的力量———心力才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发现我们的渴望,通过渴望来行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精神充沛的效果。
现在,我们可以感受一下我们生命中自己的渴望是什么?是什么让我们愿意自发去发现、认识,并倾情投入其中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