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学钢琴已经5个月了,记得她学了3个月的时候,从中央C手位过度到G手位时,总是搞混不同手位音符的唱名,好像这个知识点卡壳了一样。
每次陪她练琴,经常让我心生烦躁,反复多次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我就绷不住了。
我对女儿常说的一句责问的话就是“你是怎么回事?”
看着我一脸愠色,她委屈而不知所措,眼里噙着泪水,估计琴谱都看不清了,练习的结果可想而知,越弹越差。
自然我的脸色也越来越难看。真的很想就此爆发,但理智告诉我,状态不佳,不如不练。
于是,母女两不欢而散,我独自生着闷气,气的多半是自己。女儿已经该干嘛干嘛去了。
过了一会儿,她就会蹭到我身边,又亲又抱,一副爱我爱到不能的样子。搂着这小小软软香喷喷的一团,我的爱意泛滥,内心的柔软随之蔓延。
我开始思索当初让她上艺术课的初衷,难道是为了看她一边弹琴一边哭吗?显然不是,我的初心是爱,源于对她未来生活的设想。
我希望她有一技之长,更希望她有一颗坚持的心。我希望她的生活绚丽多彩,拥有优雅的生活状态。我没想过让她成为钢琴家,舞蹈家……等等的艺术家,除非她自己愿意。
我只希望未来当她疲惫,沮丧或兴奋时,能为自己弹奏一首首或舒缓或欢快或奔放的乐曲,能随着这些动听的乐曲跳一段自己喜欢的舞蹈,能用画笔描摹这些美好。
尽情享受艺术带来的惬意,让艺术成为她独处时最好的陪伴。相信那时的她定会感激今天的努力。
你看!我的初心多么美好,爱她是所有美好的起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爱变成了苛责,恼怒。
满心是爱,出口却成伤害。当我责问她“你是怎么回事?”的时候,我真的应该问问自己“我是怎么回事?”
像她这个年纪,正是贪玩儿的时候,能在我的要求下,每天坚持练琴40—60分钟,练习效果自然有好有坏。但她从一无所知到现在可以弹些简单的曲子,虽然细节处理还不到位,但进步确实很大。
学钢琴是个漫长的过程,没法一蹴而就。然而,我没有看到她的努力和改变,至少在愤怒的那一刻,我只看到了练习结果不尽人意。
所以,那时的我忘记了自己的初心,让爱失去了原本的模样。
我们爱孩子不是只在她做对的时候爱她,在她犯错的时候就指责批评。况且所谓的对与错也只是我们家长的自行评判。
我们爱孩子,不是因为她“够优秀”,只是因为她是我们的孩子。这才是无分别的,真正的爱,也是每个家长对待孩子该有的初心。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口号,叫做“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此,有的家长深以为然,有的家长不屑一顾。家长的正营也由此分为两种:
一种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去上早教班,兴趣班等等,挤破脑袋进名校。好像自己不做这些事,孩子这辈子就没法根红苗正了,这辈子就完了似得。
所以,这部分家长认为要抢占制高点,调动所有资源,多施肥多浇水没有长不高的庄稼。
另外一种的家长觉得,想想我们那个时候的各种匮乏之下,哪有条件学那么多东西,也没见着哪个长成歪瓜裂枣,不是一样该会什么就会什么了,不建议给孩子做提前储备,报兴趣班更是免提。
所以,这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要散养,每个孩子都是花骨朵,总有开花的时候,只需静待花开。
我相信不管哪种观点的家长,初心都是爱,都是为了孩子。
第一种正营的行为感觉有点拔苗助长,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兴师动众的折腾一个小孩子,孩子的童年还是要以快乐为主。
第二种正营的行为又太过随意,根本不明白静待花开的前提也是要用心浇灌的。
所以,我对这两种观点都不看好,也并未奉行。
女儿五岁以前,我没有刻意让他背唐诗,学汉字,算数学,更没有报什么兴趣班,所有的学习都是日常的融会贯通。比如,认认广告牌的数字或汉字,买东西时算算要给几块钱,听一些唱读古诗的音乐和她一起编个滑稽的舞蹈,边唱边跳等等。
我觉得低龄孩子的学习随地取材就好了,学多少知识不重要,重要的是智力的开发,思维的引导,行为习惯的培养。那个时候的自己貌似还很专业的样子。
女儿5岁,我也随大流给孩子报了兴趣班,但不是被什么“输在起跑线”的口号蛊惑,只是单纯认为她的年龄已经有一定的接受能力,自然要接受正规的培训,但也只给她报了艺术类的课程,钢琴,舞蹈,美术。冲着艺术的素质和修养而来。
只是在培养女儿的素养时,发现自己的素养太需要提升了,曾经以为自己是个宽容明智的妈妈,经此一事才发现自己的狭隘自私。
虽然没有拔苗助长,也没有放任静待花开,却也犯了所有父母最容易犯的错,那就是做不到无分别的爱孩子,从而丢失了自己的初心。
若初心不忘,爱又怎会变了模样。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便要纠正,我的改变自然也改变了孩子学琴的状态。如今,弹琴于她是件快乐的事,陪她练琴于我也是件幸福的事。
人在看待自己时,总有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模糊。只有跳出自己的局限,才能感觉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清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