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对于学生来说,创新是一种生存的基本手段。学生的创新能力最根本的主阵地是数学课堂。而对于教师来说,教会学生创新是一种责任,课堂上的创新更是自身所应具备的一种能力。
一、理念的创新
听华应龙老师的课,你除了敬佩他巧妙的教学设计、高超的驾驭能力,恐怕更要敬服的是他全新的理念。他所讲授的《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每一个环节都能体现他的化错理念。从最初故意撞翻小正方体到让学生自己拼杂乱无章的小正方体 ,再到化错后的再次动手拼组,他的理念贯穿始终。 虽然从他提出化错教学至今已经30余年,但在我看来,他的这个理念仍然充盈着盎然的生命力,他所秉持的“传授知识、启迪思维、浸润心灵”依旧朝气蓬勃。他的《数学是玩具》、《好课如初恋》、《老师的口袋》无不与他创新的理念丝丝入扣、相得益彰。
二、设计的创新
教学设计是质量的保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源泉。听顾志能老师的《直线、线段、射线》你就能感受到教学设计创新的力量。从画出“无限延伸”入手,让孩子们在各种尝试中经历思维的碰撞,认知的冲突,到最终“线段的端点有什么用?”让孩子们恍然大悟,从而让学生在对自我的不断审视中完成对新知的理解,同时学生在表示无限延伸时,也极大地丰富和激发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三、题目的创新
题目是数学的核心,它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始终,好的题目设计能让整节课的教学事半功倍,听刘松老师《倍的认识》你就能感受到题目创新的重要意义。
他先教孩子认识简单的倍数,然后通过各种不同类型题目的训练,让孩子在练习中充分的理解、感悟倍。比如:本节课他是用花的数目来教学倍的认识的,他先是设计相同倍数,但数量不同的花,再把花的数量隐去,只让孩子观察倍数关系;又变换不同的形式,如:用长方形条、线段等来代表花的朵数;最后的一个小游戏尤其精彩:图中一共出示12朵花,从1朵开始,依次改变花的颜色,让学生口答两种颜色的花之间的倍数关系。这样的设计无疑是点睛之笔,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灵活的发展,也把整节课推上了高潮。
“不一样”的创新,一样的“创新”,“不一样”的精彩,一样的“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