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规则:供需逻辑

作者: 李明雨 | 来源:发表于2015-10-15 01:03 被阅读113次

    现在,我开始阐述我眼中经济现象的第一个逻辑——供需逻辑。

    第一部分:有效需求和影响力。

    一个社会的发展,按马克思的理论,表现为生产力的提升。这种发展的逻辑,在我的眼里,就是一个社会供给能力的提升,表现为一个社会能为世界提供充足的物质产品。

    但是,也有这种规律无法解释的现象,比如日本,为世界提供了高价值的物质产品,却无法在世界有中国式的影响,为何?不是因为中国地大物博,只是因为中国人口多,需求量大。

    可中国跟印度都是人口大国,可中国的经济地位却远远高于印度,为何?很简单,中国的收入高于印度(根据2014年世界银行人均国民收入数据,中国0.75万美元,印度0.35万美元),肯定中国的需求影响力更大。

    同样是美国,2006年至2008年的收入增幅大于GDP增幅(美国商务部数据),可在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时,部分美国人却无力偿还房贷,造成了世纪金融海啸。为什么?很简单,美国的贫富差距扩大导致了穷人没有能力承担其消费需求。

    这一系列问题,都可以用一个公式外加一个规律来解释。

    \times

    公式一:有效需求=min(收入,产品消费需求系数)

    \leq

    (需求系数1,收入由一个社会拥有财富决定,产品消费由一个社会消费的产品决定,需求系数短期内由一个社会的差距决定,差距越大,需求系数越小,社会进入发达时期由产品的多元性(即产品的替代性,见后文)决定,产品的替代性越低,需求系数越小)

    规律一:一个社会主体的影响力,是由其供给能力和有效需求同时决定的。

    为什么日本没有中国式的影响力?尽管日本产能很强,但日本相对中国人口少,收入总量不及中国,有效需求不足。

    为什么印度和中国同属人口大国,印度影响力不及中国?尽管印度人口多,但人均收入少,收入总量不及中国,同时中国消费能力强,消费的产品多。

    为什么美国在次贷危机爆发前后国民收入增长快,消费信贷也保持在一定水平,经济十分繁荣,可还是由于需求不足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那是因为尽管收入增加了,消费的产品增多了,但是贫富差距过大,导致需求系数下降,有效需求不足。

    第二部分:供需差额

    爆发经济危机时,我们的产品是不是没有价值了?是的,没有价值,穷人想要,买不起,富人可以买,但他不需要。这就是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市场供过于求。而且差距越大,危机越严重。

    社会迅速发展时,我们的产品市场有能力购买,而且消费量很大,供不应求,工人加班加点生产,商人将赚取的利润用于扩大生产,试图赚取更多的利润,形成良性循环。这就是有效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差距越大,变化的动力就越足。

    因此可见:有效需求大于供给,将推动社会发展,反之,社会将停滞或退步。有效需求与供给能力的差距决定社会的变化速度。

    但是有效需求与供给差距过大,将会导致社会的重度变化。

    为什么有效需求与供给差距过大,会导致社会严重动乱,如生产停滞国家动荡,或如大萧条,影响深远?很简单,生产停滞后,有效需求长期远大于供给,那社会的产能将会被外部力量所挤占。同理,经济危机时,有效需求长期小于供给,那社会的有效需求将会被外部有效需求给替代。

    比如中国的产能在鸦片战争之前就因为英国贩卖鸦片、缺少发展产业革命而受到严重影响,但是中国的经济实力是在鸦片战争后才开始逐步衰落。为什么?因为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产能已经被西方所挤占,在闭关下广东热络的外贸就是最好的见证。为什么在鸦片战争后才逐步衰落?因为鸦片战争,使得资本主义侵入中国市场,掠夺中国的财富,中国的有效需求因为财富收入下降而减少。

    尽管供给能力不强了,但中国还有巨大的需求,尽管供给能力长时间处于落后状态,但由此的供给缺口被资本主义列国所挤占,因而还是能维持社会稳定发展,直到有效需求被列强挤占。

    两种情况的结果,短期内都导致经济对外部的依赖,中长期都会大力推动社会发展,缩小有效需求和供给的差距。

    第三部分:挤占效应

    两个社会主体具备同等的产能和需求(供给能力),实力相当,则不会出现挤占效用。而若一个社会主体A的产能大于B,则会出现A挤占B产能的现象,即A的产能能够满足B的需要,进而压缩B产能的发展空间,B将会严重依赖A的产能。反之也一样,一个社会主体A有效需求大于B,则A将会挤占B的需求,压缩B需求的发展空间,B将会严重依赖A的需求。

    第四部分:替代性

    供给需求主要分为精神和物质两大类。同时,精神类和物质类还有不少的细项,比如看书的精神供给、游戏的精神供给,吃面包的物质供给。

    不同的细项具有替代性。比如吃面包的供给也能够用吃苹果代替,看书的精神供给可用玩游戏代替。

    不同的大类之间也存在替代性,不过替代效率较低。比如吃面包的供给可以替代听音乐的供给。如果一个人有点饥饿了,他听听音乐就可能忘了。但很久不吃依旧会饿,而且可能会饿得更厉害,所以效率不高。

    两大类需求之间没有明确界限,一项供给或需求可同时具备两种性质。比如音乐餐会,可同时满足精神和物质需求。

    一个社会的产品整体的替代性,决定该社会产能(供给能力)的效率,可以判断社会产出结构的合理性。

    同理,一个社会需求的替代性,决定一个社会需求的有效程度。因为,这标志着社会对产品的需求程度,决定着需求系数。

    如果,一个物品,可以满足人类多项需求,那生产这种产品,成本低,效用大,产能过剩的可能性就降低很多。

    结语:一是社会主体具有供给和有效需求两种影响力;二是有效需求和供给能力差距决定社会的变化速度;三是一个社会主体的有效需求或供给能力大于其他主体,就存在挤压效应,挤压其他主体的供给能力或有效需求;三是社会主体产出产品的整体替代性越强,产出效率就越高,社会主体的产出结构就越合理,越不容易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

    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lishuozhuanlan

    原文见:http://zhuanlan.zhihu.com/lishuo/20243003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一规则:供需逻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inoc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