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银行业务
转贴现业务经营策略分析(二)

转贴现业务经营策略分析(二)

作者: 江户川柯镇恶 | 来源:发表于2019-08-18 17:10 被阅读0次

    二、转贴现业务的功能目标

    (一)转贴现业务的主要比较优势

    这里主要将传统的三类业务表内业务即贷款业务、银行承兑汇票直贴、银行承兑汇票转贴现做一个简单比较。该三类业务都属于“各项贷款”的统计口径,影响信贷规模(即人民银行所称的“合意贷款指标”)。

    三者的区别和联系详见下表,不在赘述。

    贷款业务、银行承兑汇票直贴、银行承兑汇票转贴现的比较

    (二)转贴现业务的目标功能

    通过上述图标内容的对比,主要可以概括出转贴现业务的两大主要目标功能:信贷规模调剂功能和盈利功能。

    1.信贷规模调剂功能。

    (1)案例。

    假定3月31日这一天,由于本月以来贷款投放需求不足,较月初仅增长1000万元,距离人行核定的5000万元贷款规模仍有4000万元差距。产生差距的具体原因一是上报总行的贷款迟迟没有批复(即便刚得到批复,在借款人签字、落实担保等手续上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办理);二是3月30日这天突然有客户临时收回一笔大额贷款;三是人民银行不允许对贷款规模进行二次调剂(即将5000万元的贷款规模调整为1000万元)。那么剩余4000万元的贷款规模缺口如何快速填补?

    应急方案:3月31日上午8点一上班即通知辖内各机构不得发放和收回任何贷款,锁定当前规模缺口;在票据市场寻找票源,明确交易对手并确定买入四张1000万元(共计4000万)的电子银行汇票,然后走内部审批流程,最终在下午15点前通过票据交易系统完成交易。

    业务耗时情况(T+0交易,即当日撮合当日成交):在票据市场寻找票源、明确交易对手,耗时2个小时;走完内部签批流程0.5小时;走完内部系统流程(含信贷系统和柜台系统)2个小时;通过票据交易系统完成交易0.5小时。共计耗时2+0.5+2+0.5=4小时,即如果从早上9点开始进行各项操作,顺利的话下午15点交易完全可以结束。

    (2)应急方案得以实现的两个假设:

    假设一:寻找票源,锁定交易对手,决定买入票据的流程是顺利的。由于3月31日是季末最后一天,票据市场上会出现三种情况(站在买方立场分析):一是各交易银行大多数已经完成或者即将完成当月的信贷投放任务,因此票据市场交易行情较为冷淡,4000万元的票据买入需求较难得到满足,难以寻找到买家。二是在票据市场上正好出现有某家银行贷款规模超标,需要通过卖出票据减少规模,卖方需求迫切程度高于买方需求,卖方的票据急于出手(极端情况甚至变成抛售),因此贴现率将处于较高水平,此时对于票据的买方较为有利,买入票据既可以有效补充规模,又可以赶上一波有利的利率行情,获得高于平时的超额利息收入。三是买方急于填补贷款规模的缺口,出于种种因素的考虑将不惜一切代价买入票据,此时对于票据买方较为不利,因为不惜一切代价意味着将买入贴现率较低的票据,没有达到预期应有的市场收益或资金使用成本出现倒挂(如低于资金存放同业的收益、低于再贴现利率等)。

    上述案例中,作为买方极有可能出现第三种情况,即赚了规模,赔了收益。

    假设二:内部审批流程是顺利的。即所有业务条线的签批人需在31日当天完成全部签批流程,所有涉及信贷管理系统人员能够迅速完成系统操作,所有的系统操作没有产生数据错误。假设二的问题,看似不是问题,但是恰恰又是当前相当一部分机构存在的巨大问题。

    (3)综上所述,在一切顺利的前提下,通过T+0的票据交易,是可以轻松填补信贷规模缺口的。反过来,如果是信贷规模超标,比如人民银行核定规模5000万,实际在最后一天增长了8000万,超标3000万(主要原因很有可能是原来计划收回的某笔贷款最终又无法收回),那么就按照应急预案买卖双方反向操作即可,当然,前提是必须有可以卖出的票据资产。

    最后引申的问题:为实现信贷规模的有效调剂,机构应该储备多少票据资产?在确保信贷规模应用尽用的情况下,如何实现票据收益的最大化?如何充分利用当前的规模调剂政策实现贷款收益、票据收益和信贷规模使用的平衡?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转贴现业务经营策略分析(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iyr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