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东忙西忙,忙得生活中除了某一件事其他的都是陪嫁丫鬟,等到终于歇下来赶紧把之前积攒的电视剧给看了——《树大根深》和《推奴》。都是几年前的韩剧,都曾在韩国本土抢占收视冠军,也获奖无数,热度过后再看,情绪平和,能看到优点大于缺点,以及优秀何以为优秀。
电视剧是很难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文艺作品,许多当时大热的剧集,不要说十年八年,隔个三五载再看已经是厌弃得不行,要么是对编导的嗤之以鼻,要么是对演员的不忍目睹,要么是对服化道的吐槽,似乎很难找到一个再看下去的理由。正是大浪淘沙的残酷,令我对“好”作品产生敬意,“好”虽然没有标准,但在相似文化背景下的比较,结果却有共通性,人们在审美上是可以达成一致的。
也可能,还有另一种左右我们喜好的原因,那便是个体认知的改变。哪个少女不怀春,十多岁的女孩子对至真至纯的浪漫爱情充满幻想,十五年后她可能只是独坐一隅静静听别人唱歌然后面无表情;那些年或许一腔热血,以为自己能改变世界,二十年后不甘现状却又敢于用屌丝称号自嘲,然后不相信任何权威。到底是世界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了世界已不重要,反正极有可能现在喜好的和当年喜好的纯属两个世界。
因为剧本当前的原则,因为完善的产业链,因为对专业的严苛要求,韩剧的整体水准远超我们好多,我个人不是很喜欢家庭生活剧和浪漫爱情剧之类,这是个人对题材的偏好,不代表否认其质量。韩剧多此类型,也是市场和文化,甚或体制的多重原因所致。自己喜欢历史,自然对这方面题材多关注,本国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各种受限,在历史事件上受限,在价值观上受限,政治正确是最重要的,所有的历史事件必须有一个中学教科书般的结论,不然就是负分滚粗。如果再遇上一个混乱不堪的市场,火星撞地球,必然惨不忍睹。时时看一集就无论如何也看不下去,再看下去如同受刑,如同强奸还要让我叫爽,要说几部国产历史剧,脑海里自然而然浮现出的除了《大明王朝》、《北平无战事》、《走向共和》,别的不过蜻蜓点水,如此尔尔。
洗脑教育真是件蛮可怕的事,拿起大刀一切,喏,好人坏人分类了,李鸿章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了,所以他是卖国贼,慈禧太后杀掉革命党人,所以她是落后势力大代表,革命党人起义了,所以他们好正确好正确,人都这么简单了,那何以还有人性之说呢?文艺作品不讲人,不探讨人性,怎么可能有感染力?又,人之于环境,互相作用互为因果,所谓凡事有因有果,历史事件的发生、演进和结束,怎么可能不做细致分析,又怎么可能只有一个原因和一个标准答案呢?蝴蝶扇动翅膀,一场飓风迎面而来,历史的偶然性谁又可否认呢?
单就文艺创作而言,跳出了框框,才能得正果。
《树大根深》和《推奴》可贵的是将人物和环境、故事和史实做到了平衡,同时将很多类型化元素有机结合,不多一分旁逸斜出,不少一分意犹未尽,恰恰是着墨有力,编导一腔热血满屏幕都是。
电视剧剧本不好写,虽然都是写作,但小说的个人化表达倾向更重,而电视剧面向最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公共电视台,基本以“全民”定义收视人群,电视剧是拍给最广大人民群众看的,换言之剧本也就是写给大家看的,怎么样给别人讲一个生动的故事,考验的不仅是编导的文化积淀,还有编剧技巧和方法。讲故事是门技术活儿,需要学习,绝不可能靠灵感迸发支撑全部。以这两部剧为例,都是多线索并行,那么各自线索如何展开,如何成为彼此独立的故事,又如何因缘际会在什么时候因什么事件交汇在一起,事先要不要做铺垫,如何铺垫……所以讲,写东西的多理性,不理性行吗?写作是思想的沉积,必须得把脑子里劈啪作响的火花和一闪而过的念头全部记录下来,得有条理,得言之有物,逼得人保持冷静克制,一点一点分析、一点一点捋出顺序,又一点一点形成文字,是逻辑推理的过程,完全具有科学精神。
爱情是韩剧永恒的主题,是故事的起因,人物行为的原因,以及各种转折的关节。这大概和其庞大的主妇收视群体有关,而我想,又或许隐射着某种社会认同。为什么他们不会觉得狗血?不会觉得有完没完?不会觉得哇靠,好假?是他们相信还是我们什么都不相信?还是有别的更强大的理由?我一直不是爱情戏的热心观众,自己也没写过感天动地的绝恋,然而我佩服韩剧编导的执念。对,执念,最近梁朝伟也谈到这个。
两部戏都是张赫主演,看他出席商业活动或是参加综艺节目,感觉这不是一个在生活中很嗨,性格很张扬的人,沉静者自有坚持,似乎所有的能量都在戏里爆发,那种投入即使隔着再厚的屏幕也能感受到。演员的专心、用心、会心,其实看得到。韩日演员表演有时我会觉得夸张和神经质,但那也是文化使然,不是演得好不好的问题。就好像欧洲演员和美国演员常常不搭调。张赫也许不会红遍全亚洲上头条,但绝对当得起一国演员的中坚力量,当得起“演员”二字。相比较而言,和他搭戏的李多海就弱爆了,换成全度妍该有多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