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否需要文化信仰?这恐怕是所有企业曾经、正在或是未来一定要去思考的问题。
答案一定是肯定的。因为无论哪个国家的企业,都有强大的文化作为背景。而几乎每个试图建立文化信仰的中国企业,都会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养料,因为这是根与魂。
在看完《方太儒道》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是一家企业对于中国文化发自内心的尊重和认可。并不是因为它的领导人喜欢儒家文化,在管理中运用了儒家思;也并不是它修建了中国企业的第一家孔子堂,要求员工读论语,这些都只是仪式感的东西,任何企业都可以轻易效仿。
真正让人感到方太在中国文化中找了自信,并从中感受到了文化信仰的力量的是,这家目前年收入仍不足100亿规模的企业,居然敢于提出要成为一家伟大企业的愿景和目标。
伟大的企业有很多特征,而方太创始人茅忠群赋予伟大企业一个新的特征就是导人向善,这里面实际上蕴含着最古老的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廉耻勤勇严”这些都是中国最为古老的为人,经营,治世哲学。但是真正敢于将这种思想运用到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却需要承担极高的风险,甚至付出更高的成本。因为,相较于以仁爱为精神内核的儒家文化来说,推行狼性文化在提升管理效率方面显然更加有效,尤其是制造行业。而方太却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
首先,方太实行了全员身股制度,不管是扫地阿姨,还是公司副总,都有分红股。说明茅忠群认同方太的每一个人都产生了价值。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一家公司的发展和自己联系这样紧密,那么它对员工的激励是不言而喻的。方太的福利制度也很强悍,全员享受。企业是人组成的,方太此举毫无疑问是很笼络人心的,给员工高度的信任和关注。
其次,做事为员工着想。这种氛围体现在各个地方:8000多万的研发中心让员工参与设计;通过阳光计划培养各种阳光学员。和半路开始学习的人不一样,这些人是完整接受过儒学培训的人。这样的人做事情讲究让别人感觉如沐春风。他们认认真真做好自己负责的事这种理念,和日本那种主流文化很类似。这样的人有点像螺丝钉,但是他们的幸福感很高,也能为企业创造巨大价值。
这套价值观还浸润到了产品设计的层面——讲“仁义”和“匠人精神”。所谓仁义就是以人为本,以客户为中心,超越客户的期望值。你做这件事应该是源于美好的愿望,这种东西我们工作过都很清楚,这就是被称为“情怀”的东西。而匠人精神,就是严把质量关,让人品、企品、产品三品合一,提高客户体验满意度。
除此之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茅忠群对待儒学是认真的。他身体力行,先从高管开始做工作,目的很简单就是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他要求管理人员要学习《传习录》,还建“致良知”的微信群,分享相关文章。他要求管理人员严于自省,搞三省会议,会上以自我反省为主,结合他人帮助,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来提升心性。方太还提倡员工日行一善,这个日行一善定义也不狭隘,不是说出去帮助人才叫日行一善,方太更愿意称他为每天做一件好事。这些东西我们在儒家文化中都可以找到切切实实的根据。
最后,回过头来说,为什么方太非得引入儒家思想呢,难道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足以让这家企业基业长青吗?事实上方太取得今天的成就,从战略到产品、乃至绩效、公益、品质、流程等都有自己的管理制度,都是西方已经成熟的东西,方太运用得很熟练。这是方太能成为方太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企业是不断发展的,每个阶段会有每个阶段的特点和需求。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就无法回避价值观这个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在各种地方,会听到马云,刘强东讲自己公司的价值观。如果你不办企业,会觉得大佬们讲这些废话干嘛?但是企业家们知道精神的力量大于一切,价值观一旦确立,成为共识,就会产生稳定的力量,变成强大的精神支柱,甚至可能是几代人信奉的力量。这一点在日本特别明显,日本的百年企业很多。日本人倡导东西方思想的结合,他们特别善于从儒家思想中吸取积极向上的东西,因此学术界对儒家影响战后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是持有肯定态度的。
茅忠群的国学学习经历使他选择了儒学,因为这个东西在中国老百姓思想里有深厚的根基。儒家的核心是强调做人,以德为本。这东西实际上和西方管理学巨擘德鲁克讲的也是很一致的。德鲁克会说“那些有能力管理自己的人,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当员工认同这种价值观的时候,那么更可能会坚守一些内心的底线,对自己有要求,知道是非曲直,会有自己的正确的价值取向,那么这样的想法对公司来讲当然是好事。
实际上,不少公司都在谈儒道,但最后就变成了一套很虚的东西,很形式化,背背经典考考试就结束了。方太厉害的地方在于它真正在中国文化中找到了根与魂,建立了自己的文化信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像方太一样,会在中国文化中找到自己的根基。作为一个读者,非常乐见一家本土企业同时是一家教育机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