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球中动物繁衍进化到宇宙诞生发展演化探讨人类生命的意义

we all are constantly dying, I while writing these words, you while reading them, other while hearing or not hearing them; I too shall be dying while you read this, you are dying while I write this, we both are dying, we all are dying, we are always dying. - Petrarch.
我们都在向死而生!
我正写下这些话,
你正读着这些话,
其他人或听过与否皆不重要。
你读到时我的生命正奔向死亡,
我写下时你也正奔向死亡。
我们都要死亡。
向死而生,生而为死。
殊道同归,一律平等!——彼得拉克
彼得拉克(Francesco Petrarca),14世纪意大利著名学者诗人,欧洲文艺复兴第一个人文主义巨星,被誉为文艺复兴之父。每一个人莫不是在通向死亡的道路上,不论生前多么荣耀多么显赫多么卑微多么苟且,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平等,唯有死亡权利面前人人平等。你带不走一丝一毫,什么千秋万代什么万古流芳,你带不走享受不了。人啊,在宇宙无敌的熵增定律面前,都是卑微而渺小的。在约137亿年前,宇宙在砰一声中诞生,从最初的绝对有序趋向于绝对无序,温度在降低,宇宙在膨胀。可是我们的宇宙在局部又是无序中保持有序。譬如银河系,譬如太阳系,譬如地月系统,譬如人类发展。想要追求有序,就要逆宇宙熵增定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慢慢从简单到复杂,地球生物也从低等到高等。所谓的简单复杂,所谓的高低,也不过是人类的定义而已,把有利于抵抗熵增的过程定义为高定义为复杂。

这个宇宙太大,大到人类的语言无法描述。人类最大的哈勃望远镜在近地轨道观测遥远的星空也只能观测到134亿光年外的GN-z11星系发出的微光。由可信度较高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诞生于约14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再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原理,光速不变,时空都会扭曲,加上宇宙的膨胀大小,140亿光年膨胀到半径465亿光年,所以宇宙大约是直径为930亿光年的球体大小。这个宇宙也很小,微不可见,微不可测。人类目前为止,描述最小用夸克,质量单位用GeV/c2
(1 eV/c2 = 1.783×10-36 kg
1 keV/c2 = 1.783 ×10-33 kg
1 MeV/c2 = 1.783×10-30 kg
1 GeV/c2 = 1.783 ×10-27 kg)来表述。这个宇宙中所有物质都由六种(上下奇粲底顶)夸克组成,夸克互相结合组成强子,这种结合的力我们叫它强相互作用力。宇宙中只存在四种力,即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力。物理学中这四种力确有趣味性。引力最简单,人人都容易感受到,譬如人感受重力下坠,万有引力作近似圆环或椭圆运动等等。我们对于电磁力也好感受,周围用的电器磁悬浮等等,其实万事万物都带电,只不过刚好正负抵消,呈现中性而已,静电就是一种电磁力的强烈感受。弱相互作用就是一种弱核力,在次原子粒子的衰变中常常有这种力存在,核物理中大多数衰变就是研究的这种力,原子弹氢弹爆炸等等莫不是得要研究这种力。衰变中放出巨大的能量,在恒星中热核反应的能量部分来源就是弱核力产生,譬如我们太阳。我们生活中常听说放射性碳定年法就是用的C14原子衰变,根据半衰变(C14半衰期5730年)来确定年代。
我们再来看看所谓的强相互作用力,即是强核力。也就是夸克互相作用结合的力,譬如原子核的形成,质子中子π介子等都是强子。这种力只在微观很短距离间产生(10的负15次方米),同引力不一样万物间都有,只不过微观上的引力太弱了,强相互作用力克服引力电磁力就把质子中子粘合成为原子核,物理学家把这种强核力能量的传递用胶子(有8种静质量为0)来称呼,就好比宏观上声音可以通过水或者空气传播传递一样。四种力按照强弱排列,强核力第一,电磁力第二,弱核力第三,引力第四。此外第二和第三种力我们可以可合并为一种力,称为弱电相互作用。这个电弱理论是谢尔登·格拉肖(美国)、阿卜杜勒·萨拉姆(巴基斯坦)与史蒂文·温伯格(美国)三人于1968年提出来的,三人因此获得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电弱理论认为,能量很高时,宇宙中存在有四种无质量规范玻色子场,类似于光子。低能量时,规范对称出现破缺,变成电磁相互作用的U对称,产生四种无质量玻色子,其中三种粒子与三种光子类场融合形成有质量的弱相互作用力的玻色子。第四种无质量的场就是电磁作用的光子场。这种在规范对称出现破缺时自旋为0的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我们就叫它为希格斯玻色子,也叫上帝粒子。名字来源当然是由于1964年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提出著名的希格斯机制,人们根据希格斯机制预言和发展出很多物理学理论。2013年3月,欧洲粒子研究组织表明发现了希格斯粒子,希格斯于发现的当年10月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希格斯机制当然是物理学划时代的理论,它很好发展了电弱理论,把宇宙中四种力合并为三种力。这是非常的厉害咯,差那么一点点就能够统一全部四种力了啊!物理学家们仍然在孜孜不倦寻求统一理论,尽管还没有发现。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看来这个希格斯机制已经达到了宇宙诞生之初的第三步“三生万物”中的“三”了,非常了不起,获得诺贝尔奖可谓实至名归。至于再如何去发现“三生三”乃至“一生二”这么难的理论就是非常难咯,晚年的爱因斯坦也没有搞出来啊,所以物理世界任重道远。但我想应该离那个万物归一的理论不远了吧!事实上人们根据现有的物理理论发展了大统一理论,他们认为,希格斯场是宇宙真空能量的起源,宇宙诞生之初,温度特别高,场的对称性毫无任何特征,宇宙能量无差别,拥有最小熵值。之后宇宙不断降温,不断熵增,发生几次相变造成对称性破缺,最后产生千变万化的宇宙,最后一次相变打破电弱力,使得电弱力分离为电磁力和弱相互作用力。至于分离电弱力和强核力的条件所需条件太苛刻,至今仍然达不到,也许温度需要的过高,也许缺一点其他什么东西。至于三力最后统一于引力条件就更难了,组成引力场的引力子至今都无法找到,也许是宏观上特别大的一种粒子,看又看不见,而且只在大质量远距离产生作用,这种粒子不可不谓难找啊!
我常常想人活着通过遗传物质DNA一代代传下去,有什么深层次的宇宙意义呢?宇宙在诞生之初,就好像为了把有序井然像无序平均方向发展,我在想假如希格斯场真是宇宙普遍存在的,宇宙诞生之初的这种场的对称性毫无任何特征,以及能量的无差别,是否可以称作场和能量的绝对有序呢?不论是场还是能量都只有一种,到了后来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无序化。我们再去考察生物学动物学考古学地球学等等,所有生物似乎最开始都是由一种发展出来多种以及千变万化。现在鸟类成千上万种类,最初地球不过一种始祖鸟。植物也是如此,乃至于所有生物都是来源于海洋,由单细胞生物发展而来。对于所有生物来说,最初那个单细胞生物就是唯一的那个来源,最为有序的那个唯一。人类也如此,都是由智人发展而来,都是从非洲走出来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智人生活在距今25万~4万年前。从4万年前开始开始分化,留在非洲的慢慢进化成非洲黑人,走出非洲的跑到欧洲亚洲渐渐形成白人黄种人,在我看来不过都是根据地区人为划分而已。高冷地区缺少阳光自然皮肤白皙,沙漠炎热的非洲天天阳光炙烤自然皮肤黝黑,至于介于高冷严寒和沙漠炎热之间地区当然皮肤不白也不黑,要说中国人东亚人黄皮肤我看也未必就是黄色的皮肤,不过没有那么白,也不那么黑,适中的肤色而已,中国人以黄色为尊,所以喜欢称呼自己为黄种人罢了。此外还有棕色人种大多集中在岛屿的大海边,我估计肤色跟大海有关。人种在现代智人之前其实还有很多种,譬如直立人,譬如尼安德特人、克罗马农人、梭罗人、弗洛勒斯人、匠人和鲁道夫人等等。
说起来这个尼安德特人大约在三万年前灭绝。现代人类跟尼安德特人只有约2%的类似DNA遗传物质。尼安德特人大约生活在30万年到5万年前的古人类,人数仅有现代智人的十分之一,大约5万年前尼安德特人数急剧降低直到灭绝为零。可是我们去分析三万年前欧洲智人发现有6-9%的DNA遗传物质跟尼安德特人相同,现代欧亚大陆遗传物质约有1-4%跟尼安德特人相同。这个结果显示大约在尼安德特人灭绝之前,现代智人同尼安德特人有过不多的交流与杂交。根据以色列作家尤瓦斯·赫拉利《人类简史》介绍,早期东非南方古猿离开迁徙世界各地,古猿为适应环境进行了二百万年的进化,其中跟现代智人近亲的至少有五种人种灭绝,仅仅剩下现代智人最后存活在地球上。这灭绝的六种人为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梭罗人(Homo soloensis)、弗洛勒斯人(Homo floresiensis)、直立人(Homo erectus)、鲁道夫人(Homo rudolfensis)和匠人 (Homo ergaster)。据尤瓦斯·赫拉利介绍,尼安德特人在欧洲中东演化而来,比我们的体型和脑袋更大,肌肉更发达,御寒能力更好,适应冰河世纪的寒冷气候;梭罗人在东南亚海岛地区演化而来,考古学家首次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梭罗河谷发现他们的遗骸,脑容量(1150-1300cm3)大小跟现代人脑容量(1200-1500cm3)有重叠部分,他们适应热带丛林和沼泽环境,然而脑容量这个东西也是可以变化的。早期现代智人脑容量平均1500立方厘米,现代人已经减小到1350立方厘米说起来脑容量最大的要数尼安德特人,他们脑容量是1200-1750立方厘米;弗洛勒斯人也是生活在东南亚地区的早期人种,大约灭绝于一万八千年前,由于考古学家在印度尼西亚的弗洛勒斯岛地区发现故命名之,由于生活在海岛上,食物匮乏从而演化出来比较矮小的人种,身高不超过1米,最大体重25公斤,脑容量约为420立方厘米,这个脑容量跟现代黑猩猩是一样的;直立人在亚洲比较普遍,身高1.8-1.9米,约在150万年前一直生存到五万年前而灭绝,如中国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都是直立人,脑容量约800-1200立方厘米,现代中国人并不是直立人直系后代,仍然是非洲智人后代;现代人第四种近亲丹尼索瓦人发现于俄罗斯的丹尼索瓦洞,主要分布于中国俄罗斯等地,早期丹尼索瓦人广泛生活在中国大地,当现代智人移居登录海南广东后,在3-5万年的竞争中,尼人不敌现代智人被迫迁徙西伯利亚,最后在那里灭绝殆尽,至今东南亚部分人群DNA中仍然继承了丹尼索瓦人5%的遗传物质;现代人第五种近亲鲁道夫人发现于东非肯尼亚的鲁道夫湖东岸,生活于250万到150万年前,脑容量约700立方厘米,比弗洛勒斯人脑容量大,又比直立人脑容量小;最后一种人类近亲匠人被发现于东非南非,最完整的匠人骨骼是于1984年在东非肯尼亚的图尔卡纳湖发现,大约生活于130万-190万年前,身高1.9米左右,比荷兰人身高还要高很多,脑容量700-1100立方厘米,至少稳定生活了50万年,至于为何在约130万年前灭绝就不得而知了。
不单单《人类简史》这本书,考古学家们还得出来许多其他人种。比如东非能人,约生活于250万年到160万年前的东非大草原上,脑容量680立方厘米,身高1-1.3米,能快速奔跑并应用石头工具捕猎动物为食,应为杂食动物。又比如欧洲先驱人,大约80万年前一批非洲匠人后裔迁徙到欧洲西南部,古人类学家在西班牙发现先驱人类化石,研究发现下颌骨跟匠人很像,上颌骨跟海德堡人很像,面部接近我现代人,身高1.6-1.8米,脑容量1000-1150立方厘米,男性体重达90千克,比海德堡人强壮,有学者认为先驱人可能是海德堡人祖先。最后讲一种海德堡人,大约生活于60万到20万年前的欧洲和非洲,是现代人和尼安德特人的共同祖先,他们平均脑容量1100-1400立方厘米,身材高大,肌肉强健,学会了保存火种,使用长矛狩猎,他们兼有现代人和尼安德特人的优点,直到30万年前开始分化为两个人种,开始竞争激烈,尼安德特人更加抗寒且脑容量进一步变大,现代智人维持在稍有增多的脑容量,最后现代智人胜出,尼安德特人出局灭绝。 奇怪的人类物种多样性没有保存下来,而是在残酷斗争中并为一种人类,在身高体重脑容量等方面区别并不大。这好像又同宇宙的终极熵增定律相悖,没有更多样更无序,确实是一种倒退了!倘使过去二三百万年的任何一种人类还生存在地球上,他们一样可以生活得很好,不论是身高1.9米以上的匠人,还是1750立方厘米脑容量的大头尼安德特人,亦或是身高0.8米脑容量420立方厘米体重20千克的小头小腿弗洛勒斯人,又或是身高1.2米脑容量680立方厘米速度之王的东非小能人等等,都应该能过活得很好健康而长寿,可是歧视偏见资源争夺中我们人类的兄弟姐妹们在地球上灭绝了,多么可惜啊!不单单人类灭绝得仅剩一种,许多鸟类也在地球上灭绝了,最有名的北美旅鸽曾经几万只群居而生活在美洲各地,最后被贪吃的人类生生吃绝种。 我们的宇宙总是趋向于物种多样性,变得更加无序多样,可是人类作为地球上最智慧的动物在满足自己私欲思想作祟下总是破坏了这种宇宙规律,也许这个宇宙让人类其他兄弟姐妹都消亡殆尽也是一种惩罚。只不过人类至今仍然搞不清楚人类当初那些兄弟姐妹如何灭绝的,也许是宇宙最高神的惩罚,也许是自相残杀而灭绝。
最后我想说的是,人类终极的宇宙意义是否可能是高尚的,也许仍然会继续演化下去,进化出新人类也未可知。每一个人个体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若是说纯粹为留下遗传物质,那么人类也似乎太多了,每一个人都是由最初了单细胞精子和卵子结合而成,最后个体死亡回归大地,有礼物分解为无机物,最终参与到自然界的元素循环中。好比人活着可以吸收C14元素,死去后不再吸收C14元素,同位素C14通过弱核力渐渐衰变为N14,并放出β粒子。具体的过程是:原来C14本来是原子核有6个质子,8个中子,6个电子,一个中子变为质子,同时原子核中放出一个负电荷的高速电子(光速的90%or99%)和一个中微子,最后就变成了7个质子,7个中子,7个电子,C14→N14+β-.这显然就是变成N元素。这个β衰变过程中我们总结下,中子少了1个变为质子和电子以及β粒子,中性的中子变为质子那就带正电荷,要维持整个原子电荷平衡,同时放出1个负电荷的电子和1个中微子。中微子不带电,用v表示,高速运动,质量很轻,号称宇宙隐形人。说起来这个中微子的发现也有个很有趣的过程。在β衰变中,原子核里中子变为质子放出β粒子过程中,物理学家计算能量竟然还有损耗,觉得很奇怪,反复计算都是如此,于是他们猜测是不是有一种不带电的中性高能粒子也从原子核跑出来了呢?于是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从猜测到发现花了二十多年,从发展到捕捉更是用了半个多世纪。2013年11月23日科学家终于捕捉到这种微小粒子。完整的衰变方程是:C(14,6)→ N(14,7)+ e(0,-1)+v(0,0)这个衰变过程的半衰期竟然达到5730±40年。人死后在五万年内只要检测人骨头中C14含量就可以准备知道这个人生活的年代,误差只在40年内,哪怕古代正常人都可以活到40岁了。
这样看来,所谓人生意义当然不是为了中国人的开枝散叶或者子孙万代。现代人类历史总共也就二十万年,平均20年为一代,一万代之前全球人都是一个祖宗现代智人。再往前一万代,现代智人和尼安德特人共同拥有同一个祖宗海德堡人。而所有地球上曾经和现代的人类都是由250万年前古猿演化而来,这样算来,人类从猿猴到现代人经过了约15万代演化繁衍生息(平均16-17年为一代,古人多早婚早育)。说起来现代仍然有类人猿,他们与人类相近,他们不论外形还是智慧莫不跟人相似,脑容量由500-850立方厘米不等,其中主要有如下几类:长臂猿、猩猩、黑猩猩、大猩猩,都是濒危物种。长臂猿为生活于东南亚热带雨林、季雨林和常绿阔叶林中的森林动物,体型最小,手臂最长,类似于弗洛勒斯人和东非能人之间,拥有弗洛勒斯人的矮小聪明,还拥有东非能人的敏捷迅速等特点,海南长臂猿仅存20余只,足见生存堪忧。猩猩为亚洲热带动物,雄性1.4米,体重85千克,臂长耳小,走不快,喜欢独居,脑容量约410立方厘米,相比于体重身高,脑容量有点小,大约制约了智力发展,训练后可以帮忙做些事。雌性一般怀孕8-9个月,寿命30-40岁。黑猩猩为生活于非洲热带森林动物,毛黑眉峭显著,雄性体重56-80公斤,雌性略轻,直立身高约1.5米(1-1.7米不等),鼻小耳大,喜群居,勉强直立行走,奔跑时四肢着地,怀孕9个月,哺育1年,7岁成熟,寿命35-55岁,智力最发达,脑容量650-850立方厘米,很明显黑猩猩的智力已经达到了东非智人的水平,很聪明,我在想,给他们时间应该可以演化出来更强大的智力。最后还有一种非洲热带森林生活的大猩猩,最大的类人猿,成年雄性体重达200公斤以上,身高1.8米以上,臂展达2.7米,犬齿发达,体力巨大,群居生活,有一个家长,雌性和幼年大猩猩生活树上,成年雄性生活在树下,只吃植物生长,吃叶子和和果实,智力很高,脑容量500-600立方厘米,没有语言文字能力。雌性怀孕8-9个月,哺乳期2年,雄性11-13岁成熟,雌性10-12岁成熟,寿命30-50岁,感觉上大猩猩跟150万年前的东非匠人差不多,身形高大,脑容量相差也不大,而且都生活在东非地区,我有理由猜测没准在150-250万年前大猩猩和匠人拥有共同的猿猴祖先。
猿和猴自然是不同的两类哺乳动物,大约在远古的渐新世(3400-2300万年前),猿和猴才开始分化开来,猿类从2300万年一直到1000万年前慢慢进化繁衍生息,直到1000万年左右产生类人猿,类人猿在约250万年前渐渐分化出早期的数种人类,而且类人猿也一直繁衍生息下来。而在更早的3650万-5300万年前,开始出现狐猴,而这些狐猴最终进化繁衍成为了猿猴类,,这些动物通通归位原猴类或低等灵长类(其实我觉得这个低等用得不好,在五六千万年前哪有什么低等高等撒)。而更早的六千万年前这些原猴类都属于原始树鲍,这个时候恐龙刚刚灭绝不久,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高度繁荣。而在5000-6000万年前的古新世时代原始树鲍和北美副鼠自己中亚的东方晓鼠极可能具有共同的灵长类祖先,无怪乎人类的基因跟老鼠的基因如此相似咯!要说从恐龙时代到现代,貌似只有鸟类和鳄鱼是从遥远的恐龙时代一直进化到如今的鸟类的。当初那些庞大身躯不能飞行的恐龙们在6500万年前由于某些不知道的原因而灭绝,唯有始祖鸟和鳄鱼挺过了这场动植物大灭绝时代。鳄鱼大约能从陆地爬到海里所以得以不被灭绝,鸟类自然是高超的飞行技巧能够躲避灾难。这两类动物见证了地球2.5亿年来的动植物发展进化历程。
人类多么渺小,追溯到最原始的祖先树鲍,也不足六千五百万年历史。哪怕上述到恐龙时代,树鲍和鳄鱼都不过是从海洋发展演进而来的原始鱼类,也才短短2.5亿年历史。就算再追随地球从最初的动物三叶虫到如今海陆空如此复杂的动物,动物界也就5.6亿年发展史。相比于宇宙大爆炸的140亿年大历史,动物界才陪同宇宙走过最后的4%的历史,动物对于宇宙前面96%的历史仍然一片空白。只不过宇宙浩然无边,又焉知在亿万万的恒星光辉中没有诞生同样的碳基动物呢?要知道光一个银河系就有4000亿个恒星啊,而宇宙中又有约1200亿个河外星系,那么也就是说把这两个数据相乘才是宇宙恒星数4000亿×1200亿个≈500万亿亿个=5×10²º个,这还仅仅是人类可以观测到的恒星数量,还有被遮挡或者宇宙尘埃阻挡的恒星,真可谓不计其数啊。我始终相信在500万亿亿个恒星中绝对有如同人类一样的碳基生命,甚至硅基铁基合金基础的人类存在也未必不可能。
从恒星数量人类固然渺小而忽略不计,在宇宙大尺度距离上,人类也可以忽略不计。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苏联人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人类才真正初入大尺度范围探索宇宙,然而1957年10月这颗卫星不过离开地面20余万米,相比于宇宙的1千亿光年那简直不值一提。之后的1969年7月美国人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登上了距离地球38.4万米的月球。从1972年12月美国人尤金·塞尔南和哈里森·施密特乘坐阿波罗17号飞船登录月球之后,由于高昂的投入资源无法直接产出效益,人类从此再没有去得比月球更远了。从那以后人类转而研究国际空间站,这个空间站距离地球为36万米,预计2020年国际空间站会结束生命脱离轨道坠入大海。虽然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没有跑得更远的距离探索宇宙,不过世界各国的无人卫星以及智能机器人却是探索到了更远的太阳系。人工智能虽不是真正的人类,不过代表人类也丝毫不差,而且维护更加方便,不用吃喝拉撒睡。要说人类卫星探测器飞出地球距离,美国在1972年3月2日发射的先驱者10号应该排得上号的,从地球出发向着太阳系外飞去,花了1年零9个月接近木星,花了11年3个月越过海王星轨道,花了14年7个月通过冥王星轨道。97年3月,先驱者10号宣布退役,结束科学考察,但仍然能够传回照片等探测数据,2003年探测器杳无音讯,NASA决定放弃追踪其行踪,尽管没有了音讯,先驱者10号仍然没有飞出奥尔特云,仍在距离距离我们1光年远处遨游航行。太阳系是如此的范围巨大,以我们目前的宇宙飞船速度50年内也才到达边缘,而这个太阳系边缘又是如此浩瀚无边,先驱者号没准能跑个一两千年还跑不到边啊,要知道光速一年就穿过了太阳系。看来我们飞船速度也就大约光速的五万分之一,严格计算的话,我们的先驱者号要在太空中飞行五万年,恐怖如斯,不忍细想。

除了先驱者号飞船,美国的旅行者号探测器也是人工智能探测宇宙的先锋部队之一。旅行者1号是美国宇航局于1977年9月5日发射的探测器,截止2018年1月,在这40余年的航行中共旅行了211亿公里距离,大约0.05光年距离远。旅行者号倘若要把5万——10万个天文单位(AU)距离的奥尔特云团再穿过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大约要0.9光年,哪怕就是光速都要走11个月。大多数人把出了冥王星到达奥尔特云就算出了太阳系,算作星际空间,所以有新闻报道旅行者号2012年就出了太阳系开始进入星际航行,这种说法当然并无不可,也有人说奥尔特云仍然算作太阳系,倘如此,这个旅行者号还要花去约360年到720年的时间才能出太阳系,我们总是把希望憧憬得美妙些,于是乎,我们就把太阳系范围定得尽量小一点,那样我们对宇宙探索还有些盼头,渺小的人类在地球上尚且如此安慰脆弱的灵魂,何况算到太空呢?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一件事。
不论是先驱者号还是旅行者号,他们将在茫茫宇宙中行进千百万。科学家们将先驱者10号设定的目的地是距离地球68光年的金牛座双和毕宿五星系,而先驱者10号的速度竟然要航行200万年。而先驱者11号要达到距离地球约70光年的金牛座星系需要230万年。总之,不论地球上的探测器星际航行,始终无法摆脱银河系范围,因为一来银河系范围太广了,在10万光年内以目前的飞船速度要走个千万年,没准那时候人类早已经灭绝多年;二来物体或探测器要摆脱银河系的引力至少速度要到达110-120千米每秒,哪怕就是充分利用了太阳系和地球的线速度也要达到82千米每秒才可以逃脱银河系的引力束缚,不论是人类的卫星或是探测器离着第四宇宙速度远远不及,所以在百年内也不作期望可以达到穿出银河系的速度啊!自从牛顿提出来万有引力定律,科学家们根据公式可以很轻松算得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宇宙速度。比如第一宇宙速度是指,发射飞行器环绕地球需要的最小速度和飞行器环绕地球运行的最大速度,约为7.9千米/秒;所谓第二宇宙速度是指,地球上的物体要脱离地球引力成为环绕太阳运动的人造行星所需要的最小速度,约为第一宇宙速度的√2倍,也即是约为11.2千米/秒;所谓第三宇宙速度是指地球上物体飞出太阳系相对地心最小速度,约为16.7千米/秒;所谓第四宇宙速度是指,地球上发射的物体摆脱银河系引力束缚,飞出银河系所需的最小初始速度,约为82-120千米/秒,由于银河系范围有10万光年≈10²¹米距离,太阳系质量半径尚且有争议,所以对银河系范围内的4000亿颗恒星更是所知甚少,无法准确探知银河系的质量和半径,这个速度误差有将近40千米/秒也是无可奈何,不过按照最大的估计速度也不会超过120千米/秒,同样下限的82千米/秒也是最低估计,无法确切。事实上,我们的宇宙就是这样一级级把人限制在一个范围里,好比地球上的所有组织大概也是学习宇宙这种规律。个人在一个小家庭中生活,达到第一逃逸条件就可以脱离家庭进入小村,再到达第二逃逸条件就可以脱离小村,再大范围进入县城脱离一个小镇也是要需要第三“逃逸条件”的,而到达第四逃逸条件就可以脱离县城进入城市,而到达第五“逃逸条件”就可以脱离城市进入省份,而到达第六“逃逸条件”就可以游走全国脱离本省,至于到达第七“逃逸条件”的中国人还真不多,倘若到达就可以出国在全地球国家闯荡了。╮( ̄⊿ ̄)╭
人类社会如此,动植物界也是如此,宇宙万有引力定律莫不如此。说起来第五宇宙速度我们科学家也给出了估算,尽管不准确,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五第六宇宙速度。所谓第五宇宙速度指的是航天器从地球发射,飞出本星系群的最小速度,约为1500--2250km/s(误差很大);所谓第六宇宙速度(The sixth cosmic velocity)是指在地球上以这一速度发射飞船,即可脱离本超星系团引力的速度,这个速度至今没有天文和物理学家敢估算,以至于对于这个速度是否存在都不能确定,虽然科学家们不好胡乱下预测,民间宇宙学爱好者们却是敢为天下先,他们预测该速度应该约10万公里/秒。有第六焉能没有第七宇宙速度呢,所谓第七宇宙速度当然是指在地球上以这一速度发射宇宙飞船即可脱离本宇宙引力进入其他宇宙的最低速度,既然爱因斯坦都说了光速不变,为宇宙最快速度,民间宇宙学爱好者们就预言这个速度约为光速c≈30万公里/秒。正好中国社会脱离地区的逃逸条件共有七个,这个宇宙速度也正好是七个,两者刚刚好接上咯,人类脱离地球束缚当然是第一宇宙速度了。
天文物理学家们也都承认宇宙最大的规律就是熵增定律。有时我就想既然宇宙趋向于无序性平均性,让这个宇宙所有的东西保持最大的杂乱无章,可为何偏偏处处又设置限制,仿佛一个个牢笼。地球是个牢笼,巨大引力让所有人在这个地球上不得动弹。有趣的是,若是作乐观想,地球也保护了地球上所有东西不被太阳伤害。恒星太阳是一支英勇的蜡烛,牺牲自己,照亮别人,所有行星卫星无法发光发热,只有太阳核聚变发光发热每一秒钟都在用生命燃烧出最灿烂的光辉。如此想来,太阳那是多么高尚的行为啊。可是用牺牲生命的方式,太阳会燃料耗尽,也会油尽灯枯,也会真正死亡。物理学家们在仰望星空时候,他们脚踏实地计算观测,最后还真有宇宙天体物理学家在恒星的演化计算中做出来巨大贡献。著名的印度裔美国人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就是这样一个因为推算恒星进化与结构之间关系而获得198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根据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的计算,恒星的质量有一个极小值,那就是太阳质量的1.44倍,也就是3×10³º公斤,低于这个极小值就会形成白矮星,高于这个质量就可能形成中子星甚至黑洞。这个极小值就是著名的钱德拉塞卡极限(Chandrasekhar limit ),所以太阳的最终命运无疑就是白矮星。所谓白矮星(White Dwarf)也称为简并矮星,是一种低光度、高密度、高温度的恒星。因为它的颜色呈白色、体积比较矮小,因此被命名为白矮星。表面温度8000K,发出白光,可有几十亿年寿命。但是在太阳变为白矮星之前,人类早就或者完蛋或者移民其他星球了。不同的恒星在演化的过程中会有很大不同,在生命的各个阶段也不一样,天文物理学家赫茨普龙和罗素根据温度质量半径亮度等等不同绘制了一个图表,并大致把恒星分为四大类(也可能是恒星演化过程中的五大阶段),分别是主星序、红巨星、变星、新星(超新星)、致密星(白矮星或中子星与黑洞)。宇宙中90%的恒星都处于主星序阶段。这样的一个宇宙恒星图我们叫它为赫罗图。根据赫罗图,大致把宇宙恒星分为O.B.A.F.G.K.M七种。聪明的人们为了方便记忆作了一句顺口溜“Oh!be a fine girl./Guy,kiss me.”(啊!做个好女孩吧/活计,吻我!)我们太阳属于正处于G型主星序阶段。
我们的太阳正处于十分稳定的主星序阶段,这个阶段的太阳凭借内部氢核聚变反应放出巨大的能量来抵抗巨大的引力作用。我们知道对于太阳系,太阳本身质量占据了99.9%,所以其他行星小行星都可以忽略不计,也足见地球在太阳系中地位可有可无。氢核大量聚变,质量损耗同时氦核不断产生,引力产生巨大的压力让氦核变得越来越致密,同时放出光芒照亮整个太阳系,聚变产生的高温高压加速氢核燃烧殆尽,这时候太阳就进入红巨星阶段,当然这是五十亿年后发生的事情。随着太阳进入红巨星,这个时候太阳会形成两部分,内核为高温高压的氦核发生聚变反应,巨大的引力要压缩氦核产生更加高的温度压力(内核可能温度超过一亿度),氦核也开始在满足条件下发生聚变反应,放出辐射能量同时产生重核碳和氧甚至氖核,外部区域在反作用力下膨胀变大,并且表面温度降低。经过几百万年的氦核聚变反应,太阳外核可能已经扩张到了现在地球的轨道。至于地球,要么被太阳吞噬,要么在太阳的影响下轨道外移,但是能否逃出被吞噬命运还不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哪怕是能够逃脱被太阳吞噬,那时候地球的环境也不再适合人类甚至地球上大部分生物居住,因为温度太高,水分早已经被蒸干了,要么以气态形式存在,要么被吹到更遥远的地方去了。那时候人类的命运最好是移民火星,火星到时候也发生巨大变化,可能将适合人类居住,火星上的冰在升温下会融化为水,太阳产生的氧碳等气体也会被吹到火星上被火星引力束缚住。
过去地球在红巨星太阳的高温灼烧下,基本成为一颗死星,红巨星的太阳随着内核氦核聚变反应燃料烧完,外壳是以氢为主的混合物,混合物内部可能有一个氦层,氦层内有一个碳球。内层在巨大引力下发生极不稳定的核聚变反应,核心外围温度继续升高,碳也会发生聚变生成重元素氖镁等,这是太阳外部开始发生不稳定的脉动振荡,太阳半径时而变大,时而变小,可能一下子把地球吞没一下子,可能一下子又缩回地球轨道内,这个时候的太阳我们叫它为变星,以至于让太阳发出的光线也变幻莫测,所以称呼这种恒星天体物理学家们都叫他为变星。那个时候,假如人类已经移民到了火星得以生存下来,可是也是生活很艰苦的,因为太阳太不稳定了,时而耀眼炙烤着火星升温很厉害,时而暗淡下去让火星温度骤降。倘若人类能够存活五十亿年之久的话,我不知道那时候人类如何适应那么艰难的环境。往乐观处想的话,也许那时人类早已经移民其他恒星系了吧!反正太阳也即将死亡,守着太阳只有一起完蛋。
当然在这五十亿年过程中,地球可能还来自于很多其他因素的威胁,譬如小行星撞击,譬如人类自我毁灭,又譬如地震火山海啸持续危害,又比如某个物种进化危及到人类生存等等。总之,人类这一个渺小的物种从诞生之初到现在也不过三四百万年,有那个运气躲过五十亿年的各种威胁灾难吗?我们不得而知,反正地球从诞生之初到如今的46亿年间可是不知道灭绝过多少物种啊,在6500万年前那次恐龙灭绝时间我们至今仍然不能给出合理解释。不过在那么遥远的白垩纪末期,我觉得倒是可能由于综合各种因素使得曾经统治地球1.5亿年之久的恐龙大灭绝。其一,在6500万年前,一颗或者数颗直径10万公里到1万公里的小行星以高速撞击地球,造成地质改变,随后发生大海啸,大地震,火山爆发,持续几万年甚至百万年之久,随后大气环境也改变,天空沙尘蔽日,植物动物大量死亡,引发疾病瘟疫盛行,特别越是大型动物越死的快,到处酸雨,地底的毒气也弥漫空气中,地壳中放射性元素也是大量扩散,植物吸收了可能没事,恐龙吃了就完蛋,蛋壳都是这种剧毒元素,恐龙大量幼崽都来不及孵出蛋壳就被毒死了。环境的恶化,恐龙自己也自相残杀,偷蛋的,见不得别的恐龙好好幸福生活的,自杀的,应有尽有。大部分陆地没法生存,恐龙也就死得干净。随着素食恐龙死光,肉食恐龙更是无法生存,又不能退化回到海上生活。哪怕就是海洋也是环境恶劣难以生存,海底世界浑浊不堪。海底泥土被全球性地震海啸搅到了海平面,大量的毒气甲烷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东西弥漫大部分海洋,没有氧气呼吸的动植物大面积死亡,越死亡越恶臭的海水,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越是在恶劣环境越能够生存的物种他就可能存活下来,譬如鳄鱼譬如海龟。因为他们是两栖动物,海洋环境太差就跑到江河湖泊附近继续生存,鳄鱼能够在充满污泥的环境中活得很好,说明她能够很好适应那个氧气稀缺的白垩纪末期。海龟也一样,两栖动物,对环境依赖性不大,这大约也就是他们能够安然存在两亿年的原因吧!还有一种恐龙的后裔存活了下来,那就是鸟类,一个重大因素就是他们会飞翔,能够远距离迅速迁徙,一处地震火山爆发立刻迁徙,一处大气污浊环境毒素横行时候立刻飞离寻找宜居地。你看大雁南飞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这还仅仅是每一只大雁都要经历的必经过程,可能在白垩纪末期,许多鸟类渐渐学会迁徙这一群体活动也未可知。当然随着地球后来的越来越稳定,始祖鸟也出现不同进化,这才进化出如今这成千上万种鸟类,他们的祖先给他们遗传的这飞翔本领可谓让他们适应多变的环境,可怎么也想不到,人类更变态,能为了捕获鸟类想出各种方法,以至于在二十世纪竟然令得美洲旅鸽灭绝。╮( ̄⊿ ̄)╭
接着说太阳的进化演变。处于变星过程的太阳是极其可怕的,内部核反应时而剧烈,时而微弱,外部混混的核原子犹如巨大的火红色天球。这个时候的太阳内部其实由于被巨大引力作用,密度大得可怕,达到每立方厘米可能就是10吨重量,这已经算是白矮星初步形成了。变星到白矮星的转变过程,通常形成的星球被叫做新星,譬如超新星等等。所谓新,当然是说她跟原来不一样了,内核原子核强烈的聚变反应所释放的原子能(这个大部分是克服强相互作用力产生的能量)慢慢趋向于稳定或者失控,在钱德拉塞卡极限心底质量横星就比较稳定,引力和电子简并力达到平衡,白矮星最终形成,最后太阳不再发光发热,随着温度降低,能量降低,白矮星经过上百亿年变成黑矮星,没有光热可不就是漆黑一团,遇到宇宙尘埃,可能还会重新生成恒星。也有可能在黑矮星形成过程中装到其他恒星,这时候就可能形成伴星。太阳躺如此不巧,这是的太阳就会从另外一颗恒星获取质量,重新令引力大增而坍缩形成超新星。这时候超新星内核温度在坍缩下压力温度剧增,碳核聚变释放原子能形成新的重核原子。如何这时候太阳跟另一颗恒星融合,质量迅速增加,引力产生压力陡增,超新星内部大部分质量热核聚变发生失控,释放出极高能量的超新星大太阳就可能发生猛烈爆炸。这就好像我们地球上大部分炸弹的原理一样,能量短时间内释放后压力大增就把一切炸得干净。某些超新星剧烈爆炸也是一样,当碳核热核反应同一时间发生,产生巨大能量还没来得及通过辐射放出去时候,能量迅速把整个超新星的原子都赋予十分之一的光速向外飞出去,这个速度根据能量的猛烈程度可能不同,从每秒5000公里到20000公里不等。要知道这个速度早已经超过第五宇宙速度了,也就是说组成超新星的所有物质都能够在星系群之间遨游不受约束,那是多么爽的速度,直到他碰到阻力才能停止。超新星爆炸是宇宙中重原子重新分布机制,并且在爆炸初期形成复杂多样的铁峰顶元素(铁镍铬锰钴钒等)。
想一想宇宙之初物质元素多么单调,就清一色的氢原子,哪怕不发生核聚变反应,最多在宇宙中形成氢气。可是通过一系列的核聚变反应,元素物质立刻丰富起来,又饿氢聚合成氦,由氦聚合成碳,由碳聚合成氧铍硼,再由氧原子聚合成更加复杂的重原子铁锰铬钒钴等等,最后光我们地球的元素周期表就丰富得有将近一百二十种。我相信在浩渺的宇宙尺度定不止这一百二十号元素。哪怕就是元素周期性上的元素多数都是不稳定态,也许在地球上不容易达到的条件,在宇宙中某个地方轻易达到。这个宇宙再一次发挥了他的终极熵增无序定律,令得元素世界由原来的单一像复杂多样无序中前进。假如太阳有幸成为一颗这样将世界炸得多样的超新星,那么他是有价值和意义非凡的,他就不算是死亡,而是新生,也确实如此。当一颗这样的超新星被炸得四分五裂时候,有的原子高速飞向宇宙的本星系群之外,但大部分物质最终膨胀形成高速运动碰撞减速并稳定下来的气体以及宇宙尘埃,气体和宇宙尘埃形成的壳状结构我们叫她为超新星遗迹,速度降低到第五宇宙速度以下就又在本星系群的束缚下虽大家一起运动了,假如本身速度太小甚至束缚在银河系内,本身速度再不行就束缚在别的恒星系内运动。死亡的太阳超新星遗迹沉寂不知道多少亿年后,某一天当遇到适当的时机可能有启动另外一颗恒星的演化形成,这就不知道是几百亿年之后的事情了,仿佛轮回转世,又仿佛浴火重生,这时候的新恒星当然不能再叫她为太阳了,不妨叫“新太阳”吧,因为她曾经在几百亿年前产生过碳基动植物并且演化出非常智能的人类,也许那时候人类还存在也未可知,甚至有本事能够上溯这颗“新太阳”,乃至于那时候的人类更加能够追溯太阳系的来源,也许今天的太阳也是来源于某颗超新星遗迹的启动形成。
像太阳这样的恒星仿佛一个有生命的个体,有出生有死亡,有新生有磨难,不是吗?有自然死亡变成黑矮星,有自爆似自杀而亡变成超新星遗迹,他的寿命是很长很长的,要用亿万年来衡量。他有没有开心呢?有没有悲伤?有没有求而不得?有没有志得意满?有没有追求过梦想?有没有梦想成真?有没有觉得不自由?有没有独裁剥削?很有趣,我竟然会把恒星当成一个有思想有意识的东西来思考。假如一颗恒星譬如太阳他的目标就是要成为超新星,最终爆炸在宇宙放出最绚丽的光芒,他是否曾经为此而不断努力过呢?又或是被宇宙随机性的做着实验,他可曾梦想做一颗耀眼的超新星呢?2017年5月份,美国宇航局(NASA)的太空望远镜成功捕获12亿光年以外,持续20分钟,一颗恒星的爆炸过程产生的冲击波。这个爆炸的超新星直径是太阳的500倍,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在太空中捕捉到12亿年前她那令人窒息的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可见光形成的明亮的红白火球,仿佛一个将死的绝美精灵。她那灿烂的一炸不知道形成了多少铁镍锰铬等重原子,这些原子组成了12亿光年外那一片天空下碳基生命的物质。12亿年过去了,相比在她附近恒星也产生了漂亮多样的生物,甚至演化出来跟我们不一样的庞大身体,也许他们也曾灭绝于宇宙灾难,也许在灾难下留存进化出来更高级智慧的个体,他们也许科技繁荣,也在积极闯出恒星系。总之,对于这么广大的宇宙,我绝不相信地球唯一,智慧生物唯一。我们地球的地球一点都不特殊,我们没有理由自大成狂得觉得自己就是宇宙唯一的宠儿,尽管曾经的我们多么自大地以为我们地球就是全宇宙的中心,我们从现在此时卑微谦虚起来还来得及,不是吗?中国人曾经多么高傲多么自大,以为自己是地球的中央,自称中央之国,最后被欧美人揍成猪头,从此崇洋媚外一百多年,至今都难以挺起胸膛做一个自信的中国人。
今日中国人最大的谦虚就是自我批评,我们虚心学习西方,我们跪着地上求欧美人的技术,求欧美人的科技产品。譬如中国有那么多果粉,并且死果粉,这都是一百年来我们被奴役出来的劣根性,许多人学不会自信做人了,非要舔着去巴结洋人。我强调我们要谦虚卑微好学而不是自卑自贱啊!从宇宙中恒星的演化,从地球生命的起源发展,从地球上曾经繁荣却最终灭绝的动植物,我们是否该有些许启发呢?我们的确是该卑微谦虚好学往上的。不管欧美如何封锁中国科技,我们自己也可以自强不息的,何况还有许多谦虚卑微的欧美人正在或者曾经帮助过我们。今天的人类不过都是地球进化46亿年来走出非洲的那一批智人的后代,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非要自相残杀互相猜忌互相背叛呢?我们本可以和和气气一起发展航天事业,我们本可以一起合理分配有限的地球资源,我们本可以互相帮助互相理解,我们本可以不分种族不分地域周游世界。可是我们却最后不得不自我限制在一个区域建成所谓国家所谓城市所谓乡村所谓家庭。地球资源是一定的,我们绝不能疯狂生育,置地球生态环境于不顾。我们发展所有发达国家不会再无限制生育,中国在政策干预下也像良好的人口控制状态发展。可是世界还有那么多贫困落后,哪怕就是中国本身,西部地区西南大山地区都还很落后,生育仍是得不到控制,所以我才不担心中国人口崩盘,因为我们960万国土地区发展太不平衡了。我甚至觉得不应该这么早就放开二胎政策,应该继续实施,人口不足时候,贫困地区人口自然也会慢慢都转移去发达地区获得增长知识的机会,而不是困在山里落在沙漠里继续目不识丁,继续拼命生娃。
且不说中国,这个世界上还有阿拉伯世界信仰伊斯兰教的贫困人民,还有印度种姓制度下的贫困人民,我们那些发达国家是否该努力帮助他们获取知识获取发展的机会呢?在这一点美国做出了“榜样”,中国做出了另一种“榜样”(一带一路政策)。
现在全世界都在一种很理性的发展当中,不会再跟二十世纪一样不顾人民大众的死活拼命玩竞赛,或者发展核武器竞赛,或者发展太空部队竞赛。总之那个时候就是一种不理性的畸形发展,很可怕,还好没有酿成核武器大战。虽然那时候主观上的非理性发展很可怕,可是客观上的确促进了天文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大发展,这是很有趣的现象。相比较而言,这个世纪因为太理性太瞻前顾后所以科学也没那么蓬勃发展,也有一些发展,但总感觉没那么迅猛和激烈思想的碰撞厉害。只不过,那一种完全不理性的发展,也不用过于怀念,因为并非好事,万一两大阵营某个大佬擦枪走火,那可就是核大战啊!如今后冷战时代,再没有人喊着要建立太空部队,也没有人喊着要武力解决问题了,多数时候都是温和的改良派在起作用,尽管也有一些局部战争,但是并没有伤筋动骨,不影响大局。然而我要说可能是人类太过于安逸了,似乎科学技术在这种安逸的环境下还真是极其缓慢,可不是,上个世纪人类已经发展出来可以毁灭地球的力量,这么半个世纪过去了,人类始终无法再取得革命性的技术发展,使得要么能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要么攻克癌症令得人类寿命突破更大的极限。我从来不指望人类在短期内能够获得控制核聚变的能力,因为这是超新星都控制不了的事情,人类何德何能在这短短半个世纪解决呢?若是真的研究出来核聚变能量控制方法,这能源一关可就大大解决了。因为地球上那么多氢原子,在获取重原子同时把核能引导利用发电生热加速等等那就不得了啦!我觉得这个控制热核反应技术绝对不是人类能够轻易获得的,这要是掌握了那可是左右一颗恒星的命运啊。
既如此,我们在二十一世纪就这么慢慢理性发展吧,只要有个目标去奋斗就好。其实作为一个人最大的意义我觉得就是要有个奋斗目标,有了目标他就拥有无尽的精力和时间去奋斗。也许宇宙诞生之初也有一个奋斗目标,那就是让单调贫乏的世界变得多姿多彩熵增到无穷大吧。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我觉得就应该多去折腾,而不是在一处闷死,在地球46亿年的发展历史中,不论动植物,凡是学会折腾,折腾到更加广阔的地方,他就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只不要自我作死就不会毁灭,其实这句作死都是相对的。人类要不走出非洲如何今天能够统治世界,兴许当年在非洲的那些土著还曾经笑话过那些迁徙他处的智人们,说他们这么乱跑就是“作死”,可是他们非但没有作死反而迸发出来更强劲的生命力,他们或者登录亚洲大陆建立人类社会,使得中华民族从此产生,并遗传发展至今而不衰落,他们中的一批登录欧洲大陆,慢慢发展至今科学技术领先世界几十年,反而是仍然留在非洲大陆的那些土著们如今成了相对落后“不思进取”的一群人,这结果要是让当初笑话迁徙出非洲的那些土著知道恐怕会无法接受。
同样的,在6500万年前的那一场世纪灭绝事件中,所有恐龙基本上灭绝干净,唯有始祖鸟类遗留了下来。假如在当初产生进化分化的开始阶段,某些恐龙前肢进化出翅膀时候,他们的另外一群恐龙也去嘲笑甚至歧视,乃至加以合力杀害,也就没有鸟类成为了恐龙的活化石这一件事发生了啊。还有这些最早的始祖鸟类倘若不是因为事物多样,适应能力强悍也不会在6500万年那场事件中熬过来,因为可能大部分动物死光灭绝了,这些始祖鸟甚至进化出完全吃素的胃适应那个变态的环境。这就是宇宙终极定律的好处,唯有多样性唯有高度无序性熵增的世界才能够精彩,越是多样生活越有保障,人类也是杂食动物,我想这也是他们能够至今统治地球的法宝之一。所以我说一个人一定要让自己足够多样性不是坏事,越是兴趣广泛,越是越是渊博的人没有不好过的。齐白石为何五十多岁仍要折腾北漂京城闯荡,也在于他的折腾,他要是一辈子只是安安稳稳做他的木匠师傅,也就没有我们如今名震天下的白石老人了。我们现在可以去看齐白石的书法,那是非常“糟糕”的,可他就是值钱,而且他不给人还价的机会。说一不二,为什么他能够摆这个谱呢,因为他老人家刻章厉害绘画厉害眼光独到口才也好,这就是他的资本。还有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蔡澜,如今人家77岁了,去哪里人们都要尊敬他甚至巴结捧着他,那也是由于他年少时学得东西很多,自己是一个多样性无序性超高的人。
我们不妨来唠叨几句蔡澜的人生。蔡澜1941年生于新加坡,当时正处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蔡澜一岁左右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南亚各地,也包括新加坡,所有东南亚都被日本人强迫学习日语。战时的老百姓没有一个是容易的,日治的三年多华侨被屠杀五万余人,每个华人可谓朝不保夕。蔡澜的父亲蔡文玄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口,一直在给邵逸夫兄弟开办的邵氏兄弟公司上班,这新添一口人的蔡文玄更要卖力工作了,因为蔡澜上面还有哥哥蔡丹姐姐蔡亮下面还有弟弟蔡萱。好在邵氏兄弟公司红红火火还算利润很大,邵氏兄弟也都是很好的老板给的工资足以养家糊口。蔡文玄本是一个诗人,爱文艺,所以在邵氏公司做电影制片,一直做到退休,母亲是新加坡女子中学校长,两夫妻可谓努力工作为了四个子女学习生活非常不容易。1945年小日本投降后,小蔡澜也有四岁,这短短的三四年估计也对蔡澜有重要影响。大人可能仇恨日本人,反而越是婴儿越是好忽悠加打下烙印,蔡澜就是一个被小日本所影响的一个人,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耳濡目染之下不受文化性格入侵是不可能的,后来的蔡澜留学地点竟然就是日本。全家人都是文化人,父亲还是文艺青年,小小蔡澜想不受文艺的熏陶都难。幼年的蔡澜被姐姐父母很早教会了识字,不仅仅学习中文,而且学习英文。上午在中文学校念书,下午就去英文学校念,这样被父母引导刻苦学习的蔡澜简直是神童一个。而且从日本的高压统治下解除的新加坡人心思变,从1945年到1963年,新加坡处于谋求独立的过程。1946年属于英属殖民地,可是被人压迫的滋味新加坡人民受够了,社会有一种强烈的欲望谋求独立,争取民主自治,于是乎政治家们煽风点火,英国很快控制不住局面。最后新加坡在同伦敦的一次次谈判中获得越来越大的自治权,1959年6月新加坡自治邦成立,李光耀任首任总理。此时蔡文玄所在的邵氏兄弟公司可谓更加蓬勃发展,在马来西亚香港澳门新加坡都是电影院几百家游乐场几十家,拍的电影在何处大卖特卖赚得盆满钵满。在一年前的1958年邵氏兄弟北上香港成立邵氏香港电影有限公司,在整个六十年代邵氏电影称霸香港。
少年的蔡澜就显现出出众的才华,14岁年纪写第一篇小说《疯人院》投给新加坡《南洋商报》就被采纳,当时正是1955年英属殖民者时期。想必这篇小说定是迎合了新加坡人当时的心境,谋求独立自治,甚至疯癫进入疯人院也在所不惜。所以蔡澜可谓少年成名,神童极一枚啊。大约是人怕出名猪怕壮,蔡澜出名后反而觉得不自在,年纪轻轻难免发怵。由于从小接触日语,日语算得精通的语言之一,正好这时候邵氏电影公司缺人才,想招驻日本经理,老爹蔡文玄也就举贤不避亲,把儿子蔡澜推荐给老板,邵氏公司的招聘主管一看这16岁小伙子朝气蓬勃,幽默风趣还不错,于是轻松入职。蔡文玄夫妇可高兴了,又脱手一个不用操心了啊,念书哪怕读到博士后不也是要出来工作上班挣钱养活自己,自己儿子提前就能养活自己多么值得骄傲的一件事。蔡澜于是做了两年电影工作,而且賊轻松潇洒的工作,没事背个包到处出差,台湾日本美国韩国的到处跑,当然主要针对日本的电影业务。1959年,大约是大家都觉得还是要正式学习一下电影知识,蔡澜自己也觉得有必要在大学里镀镀金。于是18岁的他入读日本大学艺术学部电影科编导系,虽然是读书,可老爸老妈可不能再提出资助学业了,必须自己工作赚钱,因为蔡澜还兼职着工作,所以倒是不用担心没钱吃饭,只不过大钱也没有,毕竟他不过半工半读,时间有限。有时候我在想为何蔡澜觉得给人打工总要受限制,受剥削受压制不舒服,完全是在为他人作嫁衣裳,大约跟他过早就工作有关。
1963年大学毕业后,蔡澜到香港长期任职邵氏、嘉禾等公司,跟他老爸一样做的制片人,算得子承父业,并且做得非常好。成龙主演的许多大片都是蔡澜制片。这一段时间自然认识了香港台湾的诸多名人们,同金庸倪匡黄霑都是好朋友。不久被盛传为香江四大才子,可你要知道,蔡澜本是新加坡人,怎么能是香江才子呢,只不过他在香港工作三十几年,大家都忘了他的来源。不过话又说回来,蔡澜本就是个四海漂泊四处能为家的好汉,说他香江才子也不为过,毕竟在香港混了三四十年,哪怕他本是新加坡人,大家也早已经习惯当他香港人了,因为眼熟耳熟能详之下港人已经当他自己人。从1957年进入邵氏电影公司工作开始,蔡澜以为自己会钟情电影事业一辈子。殊不知自己错了,三十年后某一天,当香港电影业进入瓶颈阶段,甚至下滑阶段时候,沮丧的他觉得未来不明,每天迷茫不已。不久他竟然相通不在为他人作嫁衣裳,毅然放弃电影事业,拿起笔写作,去电视台做主持,背起旅行包满世界旅行,吃遍世界美食,看遍世界美女美景。从此蔡澜的人生海阔天空,无拘无束,刷微博玩视频开网店等新玩意也敢去尝试一下。这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人开网店简直也是没谁了,可是蔡澜玩得不亦乐乎。如今的蔡澜走过繁华,洗尽铅华,从此以后,山高水长,任其逍遥,人生至此,夫复何求?所以我们纵观蔡澜的一生那绝对是多姿多彩,是宇宙最高规律无序性多样性熵增原理的最佳体现。
~~~~~~~~~~~~~~
华丽的分割线
~~~~~~~~~~~~~~
黄豆老师记于北国雍州
先说一个南北国之分,分界线就是秦岭山脉和淮河流域这条线。上古时代,地分南北,天下九州各不同。秦岭在淮河以西,淮河在秦岭以东,中国人大致把秦岭淮河线作为南北分界线,我所说的南北国大抵也如此。
秦岭,西起昆仑,中经陇南、陕南,东至鄂豫皖—大别山以及蚌埠附近的张八岭。其范围包括岷山以北,陇南和陕南蜿蜒于洮河与渭河以南、汉江与嘉陵江支流—白龙江以北的地区,东到豫西的伏牛山、熊耳山,在方城、南阳一带山脉断陷,形成南襄隘道,在豫、鄂交界处为桐柏山,在豫、鄂、皖交界处为大别山,走向变为西北—东南,到皖南霍山、嘉山一带为丘陵,走向为东北-西南。
淮河,古称淮水,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老鸦叉,东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全长1000公里,落差200米。淮河在长江和黄河之间,虽然没有黄河那么古老而博大,也没有长江那么绵长而全新发达,却也是中国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七大河流之一。
上古时代,我为中央,地分南北,又分九州。在说九州之前再说一个我自己的故事,有人把南方人北方人的区别说成是北方人吃咸味豆腐脑,南方人吃甜味豆腐脑,下面就是一个豆腐脑的故事。今次在新疆哈密伊州吃到了正宗的咸味豆腐脑,一时间忽如隔世,仿佛回到了十年前在北国念书的时代。十多年前第一次在北国冀州吃到豆腐脑,一口酥软咸味让我至今难忘,吃了七八年后回到南国荆州工作生活,不免时时怀念往昔的豆腐脑,在武昌找遍大街小巷,吃过那么一次甜味豆腐脑,可总也不正宗,吃不出来那个原汁原味。
今次在雍州仅花一块五毛钱又一次吃到这么正宗的咸味豆腐脑,这注定将又是一个难忘的进餐。对于美食,我向来是不择咸淡不择苦甜,可也总难免有一两次难忘的美食经历,不是因为多么山珍海味,也不是因为多么价高土豪,可能就那么一口软滑却是能够铭记在心。在我看来美食不在深山野林,不在陋巷弄堂,也不在星级酒店,而在特定的时空之间,介弥啥那兴许是永恒天堂。
中华大地,号称九州天下,又称十二州天下。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顺序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雍州大致在今天的宁夏新疆甘肃青海内蒙等省份地区,冀州范围极大,后来分出三州出来,也就是幽州、并州和营州,所以才有了十二州天下的称呼。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将徐州合并入青州,将梁州合并入雍州,以冀州之地分出并州和幽州,这也不过不同时代不同称呼而已,并无多大分别。
江鸟首次写于戊戌年良月初六(10月31日癸亥月酉时三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