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段:
《原文》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 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 。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 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 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 。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 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笔记》
古人把世界分为是与非两个世界。是,从造字来说从日从正,就是阳光底下所见到为正见,为直。 古人对世界的认识并不止于所见的,而把与是相反的、相背的世界称为非。那么作为本体的我与这两个世界是什么关系呢?古人认为非的世界也即彼岸的世界,不存在主体我,因而作为主体的我不能在彼岸的世界有所获得。是的世界离我最近,但主体的我不能认识它是被何所驱动。如果真的是由什么做主宰的,也是不自知的,就像一个公牛不能看到它自己的眼睛一样。但是主体的我可以形成谁是客观世界的主宰这样的认识,但是这只是认识,没有具体的形态,是由情这种人的主观世界里的东西决定的。
人的主体与自身如四肢百骸、九窍、六藏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我的主体与客体,各自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而客观存在。吾,是作为主体的我对作为客体我的认知。这个认知是更亲近主体呢?还是更亲近客体呢?这种认知是否夹杂了私的因素呢?在是的世界里,两者都是客观存在,因而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之间是类似于臣与妾这样的平等关系吗?但是如果这种平等的臣妾关系不足以相处,在一定的外在条件下是否会转而成为一种类似君臣的上下关系呢?人患癌症的原因是否就是这种情况的例子?人的身体(包括细胞分裂组织形成等)遵从一定的自身规律,但人如果过于紧张或者情绪压抑,会导致主体主导了客体,因此破坏客体正常的活动规律而导致机体非自然无秩序地增生。
庄子很肯定地说生命主宰是有真君存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道主宰着一切。如果人放任情来主导自己的行为而不能有所得,对自身来说是无益的,有损于其真。
人生始于父母的阴阳交媾,从父母那里继承了阴精母血,一经形成生命体,就开始了一年年生长化收藏的生命循环过程,在没有天灾人祸的情况下这个生命过程会一直持续下去,不会轻易消亡,一直到生命的循环走到尽头。人的生命过程是与其他生命物相伴,物散物聚,消糜着其他万物维持了自己的生命,生命伴随着时间飞逝而过,而不能减缓生命的步伐,很可悲叹!终身为物所役,离开了万物,人的生命也没有持续的可能。如果对生命行驶的过程感到疲倦,不知生命从何而来,往何处去,岂不可哀!人即使长生不老,如果不能感受生命的美好和意义,活着又有何益?
人的形体经过幼年、青年、壮年、老年的过程而由弱小到强大,再由强大到衰老,人的心也会随之而发生相应变化,想想很感哀伤!庄子描绘了人的生命过程,说出了对生命的迷茫,又发出“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的疑问。
《注释》
特:朴特,牛父也。
取:捕取也。从又从耳。
使:伶也。——《说文》。按,伶者,令也。
是: 直也。直部曰。正見也。从日正。以日爲正則曰是;
非: 韋也。韋者、相背也。非以相背爲義。不以離爲義。
彼,往,有所加也。
眹:目精也;
信。信,诚也。——《说文》有诸已之谓信。——《孟子》信,言合于意也。——《墨子经》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白虎通·情性》(意) 志也。志卽識。心所識也。意之訓爲測度、爲記。訓測者、如論語毋意毋必、不逆詐、不億不信、億則屢中。其字俗作億。訓記者、如今人云記憶是也。其字俗作憶。大學曰。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誠謂實其心之所識也。情,人之陰气有欲者。性生於陽以理執。情生於陰以繫念。
相:省視也。故凡彼此交接皆曰相。其交接而扶助者、則爲相瞽之相。
递,更易也。
私: 禾也。 又對公而言謂之私。
赅,通“该”。具备,拥有。
刃,刀堅也。象刀有刃之形。
磨 ;靡散也。凡物分散則微細。引申之謂精細可喜曰靡麗。
役:戍邊也,役使,驱使。苶疲倦;
芒:通“茫”。模糊不清;
固:四塞也。四塞者無罅漏之謂;
成,就也;
功:以勞定國也
吾:我,自稱也。
亲:近也
第五段:
《原文》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 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笔记》
人可从其通天地之心而效仿天地的运作而作息,很多人都做不到,而以己之心(主体的我之心,即私心)代而取之(客体的我的运行规律)。没有修成通天地之心之前会有是与非两个世界的区别。客观世界本来即为无或有的状态,“是”是因主体我的存在才生出的有的概念,无有为有,是指人从无有并存的世界中生出有的概念。如何才能无有中生有,这是连通神之人都不能知道的,何况我呢?
注:“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这句没有理解,存疑。
《注释》
成心:既定之心,指通天地之心;
师,效仿,
随;从也;
代:更也。凡以此易彼謂之代。次第相易謂之遞代。
奚:代词,指状态、条件、情况]如何、怎样;[数量、价值]多少;[在某种情况、时间或场合] 会怎么样
愚: 戇也。愚者、智之反也。从心从禺。禺,母猴,卽沐猴、彌猴一語之轉。淺人刪母。
越:度也。
适:疾也。
今:是時也。今者對古之偁。
昔:乾肉也;昔,夜也;據今而稱上世,謂之昔者也。
日:實也。太陽之精不虧。从囗一。象形。
第六段:
《原文》
夫言非吹也 ,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 ?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笔记》
言不同于吹,言为人之言,带了主观的因素,吹,无论是天籁、地籁、人籁,都是自然而然而生,是大自然的造化。果真有言吗?还是从来就没有言的客观存在?人之言有别于小鸟的声音吗?其实不只是小鸟的声音,人之言是否有别于婴儿牙牙学语?还是没有区别?小鸟和婴儿学会说话之前其实都是吹,自然而生,而非言,带了主观因素。道因隐而不显,就有真伪之辨,言因隐而不发则有是非之辨,道行而不存,言存而不灭,道隐于生活琐碎之中,言隐于华丽的词藻之间。所以有儒家墨家的是非之辨,各自觉得自己说的是正确的,别人说的是错误的。 与其这样去辨明是非,不若明了道。
《注释》
吹:此处吹通前文讲天籁地籁时的吹,
言: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邪:语气词;
以:用也。
巳:意巳實也。己者、我也。意者、志也。己意巳實、謂人意巳堅實見諸施行也。凡人意不實則不見諸施行。吾意巳堅實則或自行之。或用人行之。鷇鳥子生哺者;
恶:过也。
辨:辨者、判也。(辯) 治也。
治者、理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