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修真小说,基本上是不需要脑子的,只需要眼睛就行了。它们的故事走的是一条打怪升级的道路。当然,这有一部分是主动迎合市场需求的原因。
但是,这种单一维度设定的故事能在当下这么熠熠生辉,每年有那么庞大的作品产量,还有那么多人在追捧,背后肯定是有一个庞大的读者群在支撑的。当数以万计独立的个人愿意沉浸其中的时候,就说明这不能再仅仅被看成是阅读品味的问题了。
这背后,肯定会有极广泛的认同感在里面。不论这种认同是整体的,还是部分的;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是能够察觉的,还是隐匿难见的。
这个群体,接受着这种框架下的设定,接受着故事发展的过程,甚至接受着故事背后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文化是现实的一种映像,文学当然也不例外。上一篇文章,我说的是修真小说政治的不稳定性,那么今天再来聊一聊,修真类小说本身的路径选择问题。
修真类小说,往往是建立在“有且只有一个”的升级系统之上的。
在这个系统里,个人的努力、装备的属性、丹药的功能,等等方面的评价,是单一维度的。衡量一个经历或者物品的唯一标准,就是个人修真境界的提升。只要能够对境界提升有帮助的,就是贵重的,极品的;反之,则是无意义的。
这种评定体系不论本身有多么的复杂,界定有多么的庞杂,甚至是达成的方式多么多样,都必须在最终被引导回一个统一的可以衡量的平台上来。
这种世界观、人生观的设定,其实就是根植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翻版。喜欢读这种书的人,在潜意识中是接受了“评价单一标准”这个设定,然后希望在这种貌似公平的体系中获得优越感和成就感的。
这和现实中,周围的人习惯于用自己接受的标准去丈量这个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事情的道理是一样的。
那么,又为什么说这个问题能解释“中国人喜欢内斗”呢?
很简单,在这种单一的“价值生态”观之下,彼此争斗一定会占据所有人生活中的绝大部分时间,耗费掉所有人绝大多数的精力。
修真小说中,个体的存在价值,衡量标准是单一的。所以,在每一个主角看似奋斗着的生命背后,都是一条条单一而枯燥的人生轨迹而已。当然,我没有抨击这些小说的意思,因为这是它们的生存之道,必须的。你总不能把一个修真世界里不修真的人当主角吧。
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当对于“我”有价值的东西同时也对于“你”有价值的时候,而且当这种价值评价又十分单一的时候,极有肯能会导致争斗。
一条路上并排行驶的两台车,都把谁先到达终点当作衡量自我的唯一标准的时候,竞争是无法避免的。尤其是当还不止这两台而是无数台车的是,情况会更为恐怖。
那么,什么时候不会发生内斗呢?很简单,评价体系多元化。
允许看风景的汽车存在,允许练技术的汽车存在,允许特意来搞车震的情侣的汽车存在,允许测试性能的汽车存在……
即使,大家都在同一条路上行驶,心怀的目的不同,也无法相互衡量评价,甚至可以各取所需相互帮助的时候,那才有可能尽量的减少彼此间的“争斗”。
由此来看,我们的民族性里,不够包容也好,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很难建立也好,“价值观单一”肯定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因为,我们往往天然的会把自己以外的所有人当作自己潜在的竞争者,把自己对生命价值的考量看也成是别人的价值考量。当这种提防是无形的时候,那么包容、信任就很难发生了。
当然,这也是深植于国人坦然于“被管制”、“被统治”、“被拯救”,而始终难形成“自我意识”的几千年以来的文化之中的。
网友评论
嗯嗯。
只是看到开头突然激动一下,楼主别介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