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朋友圈里,常看到有人转发类似“你的孩子被打以后怎么办”之类的文章,最后的结论都可以概括为简单粗暴的一句话——打回去。
我的孩子快三岁了,做妈的总会情不自禁特别关注教育类的话题,所以,当我阅读这类文章的时候,说实话,内心有隐秘的担忧。
回忆起孩子还不满一周岁的时候,我听过的一场专家育儿讲座。同样的一个话题:如果你的孩子被打了,该怎么办?
其实,答案远远不止一句“打回去”那么简单。
从心理角度上来讲,帮助孩子树立一种不屈不饶、积极应对、勇敢反抗的为人处世态度是正确的。这对孩子成长来说,至关重要,而且也没有哪一个为人父母者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吃亏被欺负。
但是,在当今这个复杂的社会,我们是不是应该认识到,比起教育孩子避免吃亏被欺负来说,教会他们随机应变是否显得更重要?
先说几个成人世界的旧闻吧。
2015年5月3日下午,在成都市娇子立交处,由于开斗气车,一名男司机将一女司机逼停后当街殴打。
2015年5月24日下午,黄某与同乡曹某在广州黄石街江夏村因琐事发生争吵,持刀将曹某砍伤后逃离现场,曹某经抢救无效死亡。
……
直接的对抗真的最有效吗?
作为人格、心理发展都都健全的成年人来说,当然会赞同随机应变,看准时机,该还手时还手,该逃命时逃命。
孙子兵法早就教过,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那现在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还要继续对他们说:如果有人欺负你,打你,你就打回去吗?
孩子要是因此吃了大亏,做父母的只能后悔莫及,若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直不吃亏,一直在此种事件中占便宜,那么将对他们成年后的人格和心理造成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成长后的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不能受气,不能吃亏,必须还击。
在如今本来就戾气满地的社会,教会孩子以暴制暴,绝不是一个好的方法。
先让我们重温一下《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吧。
一群孩子在院子里玩,有个调皮的孩子爬上了大水缸,然后失足掉了进去,不停的挣扎、呼救。有的孩子吓哭了,有的赶紧跑去找大人帮忙,只有司马光看见墙角有石头,于是呼唤小伙伴一起搬石头砸破了水缸,水流了出来,里面的孩子没有被淹死,得救了。
每个人都一定读过这个故事,在我的记忆中,古代那么多小朋友的故事,包括孔融让梨、七步成诗、曹冲称象,都不如司马光更值得孩子们去学习。
第一,教孩子在危难关头保持冷静;第二,教孩子遇到事情必须随机应变;第三最可贵的,教孩子突破常规思维。
吓哭了的孩子很正常,因为孩子的心理素质肯定比较差;跑去找大人帮忙的孩子很懂事,因为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有限;只有司马光临危不惧的同时又懂得变通。
所以,临危不惧、懂得变通,才是我们应该教会孩子的处事原则。
回到文章开始的话题,如果你的孩子被人打了,到底应该怎么办?
如果,打你的人是跟你一般大的孩子,那么不要害怕,用力的打回去,让他知道你绝不是好欺负的!
如果,打你的人是比你小很多的孩子,尤其是三岁以内的小宝宝,他们的手部肌肉没有发育成熟,所以常常控制不好自己,这种情况需要原谅,请不要还击,也不要责怪,只要避开再次被伤害就行。
如果,打你的人是比你强壮很多大很多的孩子,甚至是大人,那么请你立马逃离到安全的地方,并尽快把此事告诉信任的人,父母、老师、保安、警察等等(根据实际情况呼救或机智周旋)。这样才能避免更大的伤害,而不是傻傻的还击。
比起单一的“打回去”,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和随即应变才是更好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因为这个原则,成人世界同样适用。
等孩子再长大一些,还要教他们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自卫手段,这才是真正有益于孩子的宝贵财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我们教给孩子的是一种正确的做人理念,示范给他们的是一种成熟的应对心态,那么,哪里还需要担心他们受委屈呢?
网友评论
道理很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