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公众号的大家应该知道,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所感受到的痛苦,起因都是我们自身不良的思维模式。
因为思维先于感受发生,思维指导着我们的感受与行为。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焦虑和抑郁像是一对双胞胎,而生养这一对双胞胎的则是“多虑”。
当抑郁等心理疾病严重时,要从根部铲除不良的思维模式已经是非常难的了,那需要自身非常顽强的生命力,经过非常艰难的过程,才能重生。就像《挪威的森林》中的直子,极度的抑郁将她指向死亡,指向她自己可以感受到的黑洞。
今天想要分享的是,当我们的焦虑和抑郁还没有到那么严重的地步时,我们怎么样可以摆脱自己的敏感、多虑、多思,从源头上缓解我们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一个敏感、多虑的人,听到别人劝告自己不要多想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什么?
我想应该是生气。
会非常生气:难道是我想多想的吗?
我也不想悲观啊。
我也不想胡思乱想啊。
毕竟敏感多虑最痛苦的人是自己。
王小波曾写道”胡思乱想并不有趣,有趣的是有道理而且新奇。“
那是,人生没有什么事情经得住细想。细想之下,是非成败转头空,活着到底有何意义。细想之下,努力无用,那自己又为什么要努力。
胡思乱想非但不有趣,反而有害。你的内心不平静,焦虑、痛苦、难受、抑郁等负面情绪就会一个个跑出来。
最近看了一本书叫做《自我训练:改变焦虑与抑郁的习惯》,其中提到了如何让飞奔的条件反射的思绪停下来。但是原书很罗嗦,绕来绕去。下面用我总结的话来概况一下。
打个比方,你的思维像是一辆自动行驶的车辆,你眼看着它要驶向悬崖,却没办法掌控这辆车,于是你更加焦虑不安。
你觉得“我就是停不下来“”我就是没办法不担心“,于是你寄希望于寻找一些励志类的书籍来寻找掌控思维的方法,相信只要有这种方法,你就能得到内心的平静。
而事实上,想要让你自己的胡思乱想停下来,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决心来对抗刹不了车的思维。
你必须做好心理建设:你必须懂得只有你自己才能帮助自己;你必须相信你自己有选择。
这本书谈到了一个非常实用的方法叫做:自我交谈。也就是自我对话。
其实我在读这本书之前就已经用这个方法摆脱了困扰我多年的焦虑与恐慌情绪,当时也是自己琢磨了很多年,才琢磨出来的。
所以看到这本书时有些感同身受,下面是我总结的使用指南:
1.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到自己的思维模式。
我们往往自己只能感受到情绪,而意识不到自己的思维陷阱。思维先于情绪,思维主导情绪。那么要摆脱它,只能先了解它。去倾听自己的想法。
比如当自己暴躁的时候,问问自己在想什么:我为什么感到暴躁,是对方的哪一个行为导致了自己的暴躁,还是自己本来就想发火。自己为什么这么容易暴躁,自己无法平和的原因是什么?自己有哪些方面是多想了、想错了的?
这样很多次后,你基本上就知道了自己大概的思维模式,那么当情绪到来时,你可以找到应对方法,反抗自己的思维定势。
2.自我对话,将自己的意识进行解读、分析、疏导,想象自己一个自我是个成熟的智者,而另一个自我则是幼稚恐慌的小孩,我们需要做的是一遍遍了解小孩的幼稚想法,并且用智者的思维来一个一个攻破。
这个过程其实会经过很漫长的时间,这个自我对话我进行了无数次,期间还觉得自己是不是神经病,就跟自言自语一样。
举个例子,当自己焦虑的时候,自己问自己:“我在焦虑什么?”
自我回答:“我害怕领导骂我。”
“领导为什么会骂你呢?领导会无缘无故骂你吗?”
“不会,但是我就是害怕。“
”害怕是因为你心虚,你在心虚什么呢?“
”我心虚我今天做报表的时候没有仔细检查,只看了余额,害怕细节出错。“
”你就这么不相信你自己吗?
是不是很像个神经病,哈哈哈。
事实证明这个方法是很有用的。到你形成一个良性的思维模式之后,你脑海中的自我就不会跑出来跟另一个自我对话了,那些幼稚的乱七八糟的想法就不会出现了。
有很多人都会觉得,要让自己不难受,那就要克制住自己,不要多想。
我觉得这是没用的,情绪和想法只能疏导,无法克制,你越克制,越发现自己克制不了,这种挫败感会让你更加难受,更加没自信。
我觉得你需要树立一个观念:有很多想法是正常的,想法也是转瞬即逝的,每个人每一分钟可能都会闪过无数个念头,你没必要为了自己想法多而感到害怕。
然后,顺着想下去,想到最坏的,最可怕的结果,问问自己,真的有那么可怕吗?真的没用解决方法吗?事情真的会走到那一步吗 ?
想到最后,你就会发现自己刚刚的念头有多极端多无聊,这样的过程经历过很多次之后,你根本就不会再往下想了,因为你知道往下想的都是无稽之谈。
这就是自我对话的本质:从思维上疏导自己的情绪。
永远不要幻想可以一下子解决自己所有的问题,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其实生难死易,只要活着,就不可能没有烦恼。
换句话说,你要享受生命的快乐,也要懂得生活就是有艰难和烦恼。
任何事情,任何问题,只要你咬着牙,坚持住,就可以有解决方法,就可以活得更自由更快乐。
千万不要自己搞死自己。
欢迎关注公众号:黑暗法则收集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