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我想可能是古往今来知名度最高的官员之一了,头戴“贤人”光环。在老百姓心目中永恒的“包青天”。
随着戏曲、电视剧的传播,包公的形象早已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然而,包公的故事更多是传说,是老百姓盼望清官的一种精神寄托,为了增加其的“权威性”,经过不断的文艺加工,其已经渐渐的与真实的包公没多大的关系了,成了一个虚构出来的完美人物。
哪真实的包公到底是啥样子哪?
包拯的脸面并不黑,是一个白面书生
翻遍所有宋代史书,均没有包公黑脸的片言只语记载,说明包拯的脸面并不黑,是一个白面书生。
要是有这个黑脸的特点,包公在那个时期也是名人,如此与众不同的造型,肯定会被史官记载。
而包拯的黑脸记载的出现也要晚很多,元明时期才有记载,并且大多出现在戏曲剧本中。
所有包公的黑脸极有可能是为了塑造戏剧包公铁面无私,秉公执法所需,艺术家们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与包拯本来面貌无关。
包拯不高,却也不至于侏儒
据1973 年合肥肥东大兴集发现的包拯墓中,专家们分析包拯个子只有1.65米左右,虽说包拯不高,却也不至于侏儒吧。
没有能辨曲直的“直独角兽”,也没有什么都敢铡的“三口铜铡”
独角兽:传说中断案的神物, “能辨曲直,见人争斗就用角去顶坏人”。包拯公案上置有独角兽,以示“曲直明鉴”。
三口铜铡:龙头铡斩皇亲国戚,虎头铡斩贪官污吏,狗头铡斩市井刁 民。
张龙、赵虎、王朝、马汉,公孙先生、南侠展昭,史书上没有记载,事实也没有。
都是清代石玉昆在其小说《三侠五义》的意淫,让包拯的故事更加的精彩和与众不同。
至孝无双,大孝子
包拯出任建昌知县期间,因父母年迈,包拯辞官不赴任。
受任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
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
许久后,包拯才去吏部接受调选,担任天长知县。
“包弹”之语遂布天下,并非断案如神
包拯连续七次上章弹劾皇帝宠臣王逵,最后一次更直接指责仁宗说:“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其言激切刚直,朝野震动,舆论汹汹,朝廷终于罢免了王逵。
由于包拯敢于弹劾权幸,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包弹”的谚语,世人凡见官吏:有玷缺者,必曰:‘有包弹矣。
死后待遇真的很高
宋史记载:包拯病逝,开封的老百姓莫 不悲痛,皇帝亲自到包家吊唁,并宣布停朝一天以示哀悼。
编辑;袁载誉
欢迎加好友一起交流学习指正,一起读史,一起成长。
版权申明:若您觉得我们侵犯您的权利,评论留言即可,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