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铜钱,还算是个不陌生的物件,逢年过节的,或者过生日,有像是端午节什么重要的日子,拴个红绳,系个五彩线时,在尾部总要串上一个,可以辟邪,又有厚重感,显得很正式,这样想来铜钱确实是可盐可甜的吉物。
记得那时,姥姥针线箩箩里,随手就能捏出几枚,除了特殊用场,也任由我们耍玩,最多的是缝了布后,两枚一叠,中间再缝上一根鸡冠子,插上色彩鲜艳的鸡毛,一个出彩的鸡毛键成了。
于是,每每在院里街上,三五玩伴,踢着键子飞舞,除了咚咚键子敲打鞋面的声音,就是几枚铜钱在里面忽啦忽啦地响着,煞是好听。
然后,对铜钱最初的记忆,也就止于此,搁置了。
生了儿子后,婆婆还是依存老家的习俗,十二岁之前,每年三月初,去娘娘庙祈福保平安的,然后就用红线编一个岁岁绳,尾部拴一枚铜钱,也拴上给娘娘上供的香油钱,然后受过香火后,钱留下,红线和铜钱就拿回来,一年一个,攒到12岁开锁的时候,统一给孩子系上,十二岁之后的仪式就礼成了。
有一次和孩子说起这个事,还特地翻出来看了看,红线,铜钱,有鸿运,还有辟邪的寓意,心里暖暖的,而孩子则是在那边摆置那几枚铜钱,当成是稀罕物爱不释手。
之后,有一回参加长辈的丧事,请得阴阳先生特地嘱咐我俩,送葬时鞋子里要踩上两枚乾隆年间的铜钱,记得当时有问过,为啥是这个时期的,他说因为厉害也硬气。
也记得那时,求了母亲翻箱倒柜地找,总算是寻了几枚,也不知是铜钱之过还是怎么地,仿佛也积聚了一身正气似的,也是坚持把白事办完了。
最近,有在追马亲王的小说《古董局中局》,里面有提到过缺角大齐通宝铜钱一说,对于传说,对于其价值,也可谓在剧中传得神了。
那天归家,也折腾出自己仅有的几枚,就想翻腾一下,是不是能翻出点商业价值来,看看能不能仔细端详一下,能看出跨越千年的光华来,可惜终还是让人失望了。
我有一枚铜钱,
可能也曾在早先的市场流通过,但仅仅是通用的那种,没有鉴赏的价值,但我依然当宝贝式地收藏,因为它寄托了长辈的期许和爱,在某种程度上,意义更深远一些。
最重要的是,铜钱里有光阴,还有岁月悠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