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盯店,有个小姑娘在门口摔了一跤,跟在她后面的大人“哎呀~”一声,小姑娘抬头看了一下,然后应声哭起来。大人分析一些为什么她会摔跤等诸如此类的话,小姑娘等着大人走过来抱起她,然后一起折回去。
“孩子与大人的潜在互动模式,只是刚好配合大人的行为反应。”——(我这么担心你摔跤,你终归还是摔跤了;我这么想安慰你/给你一点教导,于是你刚好哭了)
安慰,当我们面对孩子哭泣的时候“孩子的需求。”或许孩子的耐受力其实是在这次摔跤的疼痛之上,但成人的评判令孩子感觉自己的力量/勇气没有被看到,反之升起了一股需被安慰的需求(情感)。
我也写一个在我的陪伴中,孩子因为疼痛哭泣的故事。
安慰,当我们面对孩子哭泣的时候(一)孩子开心的骑着自行车在院子里玩,心理状态非常好,然后在这个状态下,孩子摔倒了,我看到了立即询问:“还好吗?”,“有没有受伤”,“疼不疼?”之类的话。孩子大方的回我,没事!不疼。
(二)孩子哭了,我紧张的询问,“你还好吗?”,“疼吗?”,“我帮你揉一下吧。”,孩子见到我这样的表现,反而不好意思起来。因为这种爱和关怀是真切的,令她感受到了被爱和被看见,比她所希望的到得更多,还有什么比这更好呢?
安慰,当我们面对孩子哭泣的时候这上面两个小故事是鉴于孩子哭了需要被安慰被看见的安慰方式。在爱的给予上,有时候会让我忍不住思考:在爱的给予上为什么要选择有节制给予呢?为什么要刻意的忍耐或者克制你对爱的渴望或者需求呢?作为孩子,在他们身上我们还能看到最初的本质吗?关于爱,我们如何去付出和感受。需要有节制的给予吗?有节制的给予爱主要是考虑或者担忧什么吗?
我们为什么没有勇气做令自己快乐的事呢?让自己或者令一个人感到幸福或者快乐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吗?问:我们如何关怀或者如何去爱(包括付出给给予)?
我们是否真的勇于做令自己感到满意或者舒适的事?也是否同等的愿意令他人做他自己感到快乐或者满意或者幸福的事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