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触龙做“说客”

作者: 狮女柔心_Nicole陶 | 来源:发表于2016-04-20 02:40 被阅读41次
    触龙说赵太后

    生活中我们难免出于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为整个大局着想去说服某些关键人物,达到推动生活和工作顺利进行的目的,那么这“说客”该怎么做,还是很有讲究的事情,今天就让我们看看:触龙是怎样做好这个说客的呢 ?我们可以一起阅读一下《触龙说赵太后》这篇文章是怎样讲这个故事,研究一下这个经过。


    先看原文:

    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注意标黑的地方,我们观察一下这三方的态度,这矛盾显然是非常的强烈!!!

    齐国的态度 :必以长安君为人质,才能出兵。

    大臣的态度:强谏,说明了这以长安君为人质,为形势所迫是必走的一步棋。

    太后的态度:更加强势,再劝,别怪老妇要吐口水了!!!


    接下来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矛盾产生的深刻的原因和背景:

    《触龙说赵太后》选自西汉刘向所编著的《战国策》,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赵威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日深。触龙在这种严重的形势下说服了赵威后,让她的爱子出质齐国,解除了赵国的危机的故事。此文也是一篇说理极为透彻的精彩的好文章。


    让我么来看看触龙怎么办好这件差事的:

    第一步:察颜观色,嘘寒问暖,调节气氛。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注意加黑的地方,太后的脸色由“盛气而揖之”转变为“太后之色少解”说明触龙调节气氛的能力还不错,触龙在劝谏的对象上是做了一番思考的,首先劝谏的对象是太后是个女人,所以他不是如男性那样直接从利害关系上下手,而是从感情上去关怀入手。开始就道歉说自己脚不好很久也没有来看望太后了,很是关心太后的身体,女人是很需要别人关爱的,触龙并没有直奔主题,我们日常办事情和人商议事情的时候也是要注意先是多多真诚的关心别人,这样不管事情成不成,起码谈话的时候气氛要保持好,不然怎么进行下去,达到我们办事的目的呢?


    第二步:聊什么很重要,就聊父母之爱和孩子吧!这叫投其所好,也是此时问题的焦点。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其实,触龙来的真实目的,大家都知道,但是为什么兜着这么大个圈子呢?我们办事不能急巴巴的凭借着自己单项的想法。简单说你是太后吗?这儿子是你的吗?决定权又在你手上吗?办事情不免会涉及到双方的想法。而此时太后是执着于他对小儿子的爱,你让他把小儿子放置到一个危险的地方这不是割她心头的肉吗,她哪里受的了,所以这就是群臣强谏的时候,她反应为什么那么强烈,她的反应是出于本能:母爱。

    如果是这样就不妨从爱子这个话题入手吧,特别是对小儿子的疼爱,触龙还是很会唠嗑的一个人,谈了自己对小儿子的爱,要死之前为他谋求个职位,引得太后的好感,“太后笑曰"这一笑释放她女人内心的爱,心里开心啊,说明大家谈的很是投机!大家都有小儿子,都有“爱”,终于有知己,才不像那些不了解自己的大臣们,值得一聊!这时触龙见太后笑了便见机更深一步聊开,谈了太后对女儿的爱,故意稍稍刺激了太后“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刚才聊的好好的,这会儿有点意见分歧了,不过主题还是没有离开自己心爱的小儿子,自己这么爱他,触龙为什么这么说呢?太后这下有意见了,即刻表明自己还是比较爱小儿子点。你看这两人把爱聊得何等之细致,此时的触龙其实是在跟太后“下套”,引发太后的对比和思考,让太后对小儿子爱由本能的溺爱升华到为他的长远打算。他先说了太后对女儿的爱,看看触龙是怎么说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说明他对太后的行为动机是非常理解的,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回来是希望她能在异乡他国站稳脚跟,子孙世代为王啊!

    听到触龙说的这些话,此时的太后心里想什么呢?一个“然”字 足以说明她内心的认同,她是想她的女儿过的好!


    第三步:举例说明,切中要害,一发击中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这一段是事情的结尾的部分了,也写的特别的精彩,对我们自己也很有教育意义,首先触龙懂得以历史的事实说话。反问太后从现在往上推,距今三代以前一直推到赵国立过的时候,当时被封为侯的,他们的后代在今天还有谁继承侯位的吗?”太后说:“我没有听说过。”再问太后“不单单是赵国,其他诸侯国,他们的后代还有在侯位的吗?”太后说:“我没有听到过。”那么这一历史现象形成的深刻原因又是什么呢?

    触龙又是怎样在最后这一段彻底的点醒了太后呢?

    触龙提出一个关键性问题:“这样看来人主的子孙封了侯的总要遭到灾祸,离灾祸近的灾祸赶上了他本人;离灾祸远的,灾祸赶上了他的子孙。难道这是人主的子孙一定不好吗?

    这样的反问也是再进一步诱发太后思考啊,是这吗,太后心里也许正掂量:“怎样让自己的心爱的小儿子避免这样的灾祸啊?”

    提出了问题后,触龙又给出了最佳的答案。

    “地位尊贵而没有功业,奉养丰厚而没有劳苦,是因为得到了与自己不相称的东西太多了。今天您以长安君的地位为尊,而且封给了肥美的土地,给予很多宝物。如果不趁早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驾崩,长安君拿什么来在赵国立足?所以我认为您替长安君打算得较短浅,认为太后对长安君的疼爱还不如燕后。”

    让我么琢磨一下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之前她都会怎样想,坐在太后这个位子她还是有一定的政治的常识的,她在考虑:

    1)如果长安君此时不出,赵国出现危机,举国对我们母子都会心生怨念,我去后,小儿对赵国一点贡献都没有,那些大臣怎么能服呢,我这样也是把他置于一个更危险的位子。

    2)小儿是王家的子孙也该为自己的国家做出贡献,磨炼自己,走向成熟也是必然。


    输出结果: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可见触龙这件工作完成的非常出色,不愧为劝谏的高手,不经让我对比一些历史故事中和现实生活中劝谏不成功的事件,我们也不妨类比和深思一下自己的过往经历的事情,是否我们也应该重新反思一下自己的态度和方法?当遇到事情和意见分歧的时候,不要轻易让让局面走向对立面,当走向对立面的时候,我们也好学着深深读懂对方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学着察言观色,调节气氛,迂回类比,引发思考,让大家都做出有利于双方的长远发展的决定。

    不妨让我们学触龙做“说客”,让生活事业更顺利。


    后记:

    1《触龙说赵太后》选自西汉刘向所编著的《战国策》,是一篇说理及其透彻的文章。

    2更多故事背景: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丹即位,是为孝成王。孝成王年少,由惠文王的妻子、孝成王的母亲赵太后辅助孝成王掌政。第二年,秦国攻打赵国,侵占了赵国三座城邑,国势危急,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提出要以赵太后少子长安君做人质。在国事与事情尖锐冲突的严重时刻,赵太后执迷不悟,不肯答应齐国的要求。老臣触龙深谋远虑,计谋而善谏。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自身作比,一步步劝导赵太后放开目光,走出感情误区,为国为子从长计议,终于派长安君去齐为人质,齐王出兵,赵国得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触龙做“说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kvn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