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管理期间,除了做核酸检测之外,更多的时间还是用来看书。《穷查理宝典》买回来很久了,我也只是从目录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来读一读,一遍过后感觉很多东西都不太理解,还是尽力把自己理解的东西呈现出来,记录下来。
毕竟只有如此,我下次才能这个基础上更加深入一点。
昨天在得到APP上找到《穷查理宝典》听书之后,我也连续听了三遍,尤其是对听书稿中最后的概括比较心折:要通过提升自己,来强化对世界的感知,内在的能力才能增长,和世界的大趋势才能互相匹配。这种匹配度提高了,你是用来做投资,还是用来创业,还是用来做任何事情,都会无往而不利。
同时我想在听了几遍之后,再去读原著,相互印证,应该效果更好。
我个人认为,读书本身就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事情。
三国演义上关羽就是熟读《春秋》,试想一下,古人写书,不容易印刷,那都是微言大义,甚至没有标点符号。
关羽做为一名驰骋沙场的将军,如果不能够在一本经典读物上下苦功夫,长功夫,那基本上也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的。而这种状态正是让人心痒难搔,模模糊糊摸着一层窗户纸的境界。也更是需要持续努力,进一步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境界。
我个人是非常崇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我觉得在功夫没有下到的前提下,忙着找窍门和捷径,都是自欺欺人。因为自身的能力水平不到那个境界,别人说的巧妙,咱也理解不了,领悟不到。因此,我宁愿多下一下笨功夫。
说到这里,不由得又想到长征时期,毛主席被博古和李德等人赶出军队之后,他除了在庙里读书思考,就是去搞调查研究。最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苏区丢失,红军被迫长征,血战湘江之后,大家就体会到正确的领导路线到底是什么样的,遵义会议上毛泽东重新回到领导团队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很多事情,都是有一个这样成熟、发展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