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是一本畅销书,据说销量已经达到了2000万,并且由刘德华作的序。我表示不服,想看看人间的欢喜是否相通。
看到自己
我们喜欢看一篇文章或者是一部小说,大部分的时候是因为在里面看到了我们自己。
在那些故事的枝节里面,看到了,我们过去的岁月,点点滴滴。
刘德华为他的书作序。我觉得大部分原因还在于一个很有名的记者、制片人。
他的文笔还不够煽情,相比较大冰来说。他讲故事的力道还不够,没有价值观渲染在里面,只是一般的文人怀念往事,安慰心灵。
但就是这些很普通的话语里,普通的故事里,看到了寻常人家的坚韧,读着读着,几近哽咽。
心灵的交汇
书中读到自己,读到了自己所经历的岁月与艰难,这并不是结束,而是一种开始,做出选择。
人世皆苦,哪怕最无忧光鲜的背后,都有忧患常存。我们的伟大领袖,男儿立志出乡关,在开始他的事业时候,在开始他不同的人生中所面对的,何尝仅仅是事业的艰难,更多是全方位的,他失去了自己的生活,他失去了亲人。
苦集灭道,种种困厄面前,该如何选择?把所有的困难,堵塞在心里,然后放弃所有的光明,在黑暗中堕落,沉沦。
还有一种,内心从不放弃,无论多少迷雾障碍,永远向往光明。战士的斗志激起我们强大的信念,生而为人,我们是勇士,永不停息。
我欣赏那种,孤独中看到欢喜的人;我欣赏那种,在绝望中看到希望的人。
有心的皮囊,会照亮这个世界
故事刚开始,一个老太太蜷缩在床上,她哀戚的说,阿大被束缚住了,被这副皮囊束缚住了。
这就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人的皮囊肉身,仅仅是一种工具,没必要把他伺候的极其精细。
我们不断的去操劳,用它,目的要让这副皮囊发挥出内心光明的力量。
世界人和人的交往,一个灯笼和一个灯笼的遇见。大家碰到一起,内心散发着柔和的光芒,彼此温暖,就感觉到了,亲切、安全。
阿大死去的那一天,平静地说,我已经没有皮囊了,我可以来去自如了,这是红尘俗世的涅槃。
母亲的房子
我很少见到上辈子的爱情,六七十年代的人大多因为现实走到一块儿,他们不谈爱情,他们只谈生活和生活中的琐碎。
家长里短,一地鸡毛。
即使每天过成这样,哪怕打得乌烟瘴气,也仍然会变成银婚金婚,最后埋到一个小土堆里。
但是,在这个书里面,在那个小镇上,我看到了老人的爱情。
母亲坚持要把房子盖起来,要把房子盖的像理想当中那么完好。所有的人不理解她,这个时候,父亲已经偏瘫,孩子正在读书,经济上根本没有保障。
这个过程是极具艰难的,然而,母亲做到了,我一开始以为这是一个骄傲的母亲,在世事艰难之后的,一种虚荣。
但最后发现,这只是一种对爱情的承诺。一开始,父亲母亲两个人相约盖房子,然后父亲出海当海员去盘下了一块地,而母亲完成了最终的建设,上面刻下了,父亲和母亲的名字。
残疾,伟大的战斗
台风袭来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选择,只能呆在家里面,停驻在避风的港湾,然而,病重的父亲,挺起一半能动的残躯,走向暴风雨中。
就像老人和海里,那个老人战斗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他从来不相信那些大鲨鱼,会让他有去无回。他只相信,明天的太阳会照样升起。
而这个父亲就是这样的,他当过公务员,海员,混过黑社会,他当过商人,老板,他不相信这种疾病会摧毁他的人生。
他走进台风当中,把拐杖扔在身后,无论他失败与成功,哪怕他永远也站不起来了,事实上他的确失败了。
他依然散发着英雄的光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