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读书是件很私人的事,所谓的读书方法、书籍种类等等,也因人而异,如同有的人喜欢穿纯色内裤,而有的人却喜欢内裤上印天线宝宝。若存在被说得天花乱坠的万能读书法,那么读书会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然而事实正如我们所见,并非如此。我还是相信韩愈的那句话——书山有路勤为径。
“为什么要读书?”,当这个问题抛向我们,我们能说出若干理由。我不愿去做调查,也无法代表大众,只能从“我”这个角度回答。突然想起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会觉得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可能有些人会问,黄山谷是谁?如果我换一个名字——黄庭坚,知道的人会更多。所以多读书,还是有好处。当然,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把它作为读书理由,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显得太虚伪,但把它作为自己追求的一种境界,未尝不可。
我不愿意冠冕堂皇地编造自己去读书的理由,以此凸显自己有高雅的趣味,我从来都认为自己是一个俗人,所以,一些读书理由,也不免俗气。
一、读书的理由
1.读书的初衷
我想,要回答“为什么读书”这个问题,初衷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周恩来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对当年的自己来说,根本没有那样的觉悟。我读书的爱好从初中开始,其实准确的初衷,已记不清楚,大概是从某文或者某人那里得知,读书可以让周围的人对自己“刮目相看”,更重要的一点,可以得到异性的青睐。
事实上,我并没有因为读书,让别人对自己刮目相看,也没有因为读书“泡到”妞。不过,初中那个年纪,在一群人中说出让他们陌生的书名引来“称赞”,可以一定程度满足怪异的虚荣心。
现在看来,初衷的确很俗,用现在流行的话讲,显得Low,但不可否认,正是这样的初衷成了我阅读的领路者。
2.读书是孤独者的标配
我从小,大概便是一个内向的人,从最初的偏内向到后来他人口中的内向,再到如今的“令人费解的内向者”。总的来说,我不太喜欢集体活动。比如一群人一起去K歌或者去某地游玩。读书对我而言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内向很容易与“孤独”一词联系。其实读书挺适合内向而孤独的人,只要自己一人便可。可我似乎又觉得,读书让自己更加孤独。因为读书的兴趣日益浓厚,就越来越容易拒绝社交活动。我不止一次以“小说未看完”为由,谢绝朋友的邀约,有些故事,实在希望一口气读完。从中我也得出两个经验,一是看一本书之前,最好估计阅读时间;二是晚上看自己感兴趣的书需谨慎。我初中时候就因为晚上临时翻福尔摩斯,结果彻夜未睡。
3.为一位姑娘读书
以前别人问我为什么会去看古典文学,我回答说,有趣。这当然算一个理由,却犹如某些人在街上看一位女子出神,他说是因为对方穿的衣服好看,这不诚实,也未讲出最重要的原因,分明是因为别人胸大,人还好看。事实上,我喜欢古典文学,完全是因为一位姑娘。
那是中学时期,当时我并未意识到喜欢她,只是觉得颇有好感。某一天,我突然发现她喜欢古典文学,便开始找相关的书阅读,希望以此有更多聊天的话题。也许,因为古典文学,我得以和她更为熟悉,另一方面,我也不知不觉喜欢上古典文学本身。不过,我和她并没有更多的故事,那些时光终化作青春里一缕短暂而美妙的烟。
4.为了爱情
这里的“为了爱情”并非通常的意义,详细来说,某天我突然发现对爱情这一主题有浓厚的兴趣,可听别人讲故事,总有限,而书里面有形形色色的爱情。
读季羡林的散文,我知道了那个遗憾的爱情故事;读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我被朦胧的感情吸引;读堀辰雄的《起风了》,我发现比陪你慢慢变老更极致的是,陪你慢慢死亡……从一个个爱情的故事中,我慢慢修改自己对爱情的看法,完善对自己理想中爱情的构想。如果说起初只有单薄的构架,那么一个个爱情故事便为之添砖加瓦。
5.书是一剂疗伤的良药
除了内向,孤独,我曾经是一个容易感伤的人,时不时陷入莫名的情绪中。这种时候,书籍为我提供排解情绪的途径。
我排解的办法或许有点奇怪,有些类似以毒攻毒。比如难过的时候,我会选择能引起人伤感的散文或者小说。往往读的过程,自己的情绪和文里的交织,我会变得更加难受,可读完后,却突然有一种发泄后的轻松。
随着一次次的排解,自己对感伤的控制能力增强,简单说,我依旧容易体会到感伤,但它对自己情绪的影响已大大降低。
6.书是一把杀死寂寞的刀
孤独容易让人产生寂寞无聊的感觉,很多年前,我会时不时因为自己的孤独感到迷茫、困惑、寂寞。
起初,读书可以打发时间,驱赶自己的寂寞无聊。后来,读书让我慢慢习惯孤独,也就是说,即使孤独,也不觉得寂寞。
7.读书让我遇见有趣的人
有些人容易把孤独理解为总是喜欢一个人,不怎么结交他人,其实那应该是孤僻,我觉得它不能等同于孤独。
只说遇见有趣的人而不说遇见有趣的朋友,因为我发现,部分有趣的人,你会与他们愉快的交流,也许一次,也许多次,但也仅此而已,并不会成为朋友,即使那些聊天给彼此留下深刻的记忆。
和他们中的部分人聊天,书是重要的谈资,或交流对一些书中文字的看法,或讨论小说情节设定,或聊看过的书,推荐喜欢的作家。可以说,书像一个介绍人,至于最终结果如何,就交给机缘。
8.阅读是写作的老师
我有一个愿望,就是能写出有趣的文。虽然现在有各种各样教人写作的书,但如果仅靠那些书便能大幅度提升写作,写作恐怕会变得无趣。
从阅读别人的作品中学习写作,也许在当今这个崇尚“速成”的时代,显得有些低效。可写作真有很高效的学习法吗?我是存疑的。
而且,我发现教人写作的书籍有一个不足,容易让人把写作的建议当做写作的准则。比如一些写作的书会特别强调故事的情节和结构,可你如果能多看些书,会发现打破这些规则依旧能写出色的作品。
多读别人的作品,会不断发现新的写法,构思,产生“哦,原来还可以这么写”的感叹。
9.读书可以使人不那么笨
10.读书可以让人显得不那么无知
最后两条是充数的,毕竟标题写的是“10个理由”。
我固执地认为,能把读书的理由讲得充分而有趣的,要么是大神,要么是大忽悠;当然,这也能成为我这篇文无趣的借口。林语堂先生有句话说得有意思:……但是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
既然谈到读书理由,就继续说一些关于选书和读书方法的内容。它们仅作参考,概不负责。
二、选书
选书,出版社挺重要,之前我看过一篇关于各类书籍出版社的介绍,鉴于不是简书链接,就不附上,如果有兴趣,可以微信或者简信我。我仅就自己熟悉的一些出版社做简要介绍。
历史古籍类的书,一般认为首推中华书局,其次是上海古籍出版社。我个人觉得岳麓书局的书也不错。在古诗词鉴赏方面,上海辞书出版社推出的鉴赏辞典可以考虑。有一点需要提醒,买中华书局的书时,若你只习惯看简体字,请在购买前注意里面的字是繁体还是简体。另外,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一些古典小说也不错,比如《红楼梦》、《封神演义》。
翻译类的书,我主要谈翻译类的小说。对它们的看法可见我的拙作《书籍里的中译本:读之有憾,弃之可惜》。购买时,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著名出版社加著名译者。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翻译作品,有不少就是名家名译,像李健吾翻译的《包法利夫人》、傅雷翻译的《巴尔扎克全集》。上海译文出版社的书总体质量不错。但有时候,可能我们并不太了解译者,个人意见是如果认识相关语言专业的人,可去咨询了解一下,如果没有,相信出版社吧。网上的讨论很多,但泥沙俱下,需谨慎。说实话,不少内容,并不好辨别,索性不看。还有一类书,国内的翻译者可能是独家或者两三家,比如村上春树的作品,大陆范围,之前几乎都是林少华翻译,这些年又有个施小炜。如果你想看村上春树,又无法阅读原文,即使对他们两人的翻译,网上有各种吐槽,你也没有更多的选择。顺便说一句,网络上吐槽各种翻译的人,有不算小的一部分,连原文都未读或者不能阅读原文,这也是我不建议太关注网上讨论的一个原因。
中文类的文学书(不包括历史古籍),其实我觉得选出版社相对没那么重要,可如果有像人民文学出版社这样的著名出版社出的版本,还是建议优先考虑。补充一句,据说作家出版社的书也不错。
最后我还想单独提一下推理小说,毕竟它算我初中时最喜欢看的一类小说。据出版社的朋友讲,新星出版社出的推理小说的翻译书不错,不过我也只买过几本江户川乱步的小说。
三、读书方法
这一部分,可以参见我的旧文,实际上,读书方法还是要慢慢摸索,找到适合自己的。
《读书的节奏》
附录
以前写过的一些书单、作家介绍以及读书随笔。如有兴趣请点链接查看。更多书目,请见:书籍记录、读书、随笔(如果对某本书感兴趣,欢迎留言或者私信交流)。文末有部分有名些的出版社名单。
1.书单
《2016年看了1500本书,我想推荐50本》(恶搞文,勿当真)
《已读书籍友情闲谈》
2.作家介绍
《柳永:人生浮沉,烟花巷陌》(姑且称柳永为作家吧)
3.读书随笔
《女子的淡雅与浓艳》
4.部分知名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南海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