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常识4

作者: 云水行者 | 来源:发表于2019-04-17 22:44 被阅读0次

    ㈡、业:我们过去及现在世所造的种种业行,它也是属于集。因为业行

    能集无量种众生业道于内身。

    ⑴、业的意义:业为造作义,既是有意造作之行为称为业。业所造成之

    效应(果报)称为业报。此中造作之心有善、恶、无记三种,形成善、恶、

    无记三种业报。

    ⑵、业的推动者:求生、求存、求再生之“有爱”滋长意志造业,是生

    命能继续延续及向前迈进。(请参考《业力与轮回》)〖三、灭圣谛〗灭圣谛

    既是苦灭圣谛。它说明众生可以从生死相续不断的苦报中得到解脱。

    灭是指灭除惑、业、苦,断著贪嗔痴等无明烦恼,不再有造作之心,究

    竟不生,不生所以不灭,既是涅盘。

    ㈠、 涅盘:

    ⑴、 涅盘之意义:涅盘是不生不灭之义。佛说涅盘是诸法实相,所谓

    “诸法空相,不生不灭。”实相既是真理,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诠释,唯有智

    者亲自证悟方知;故说:“语言道断,心行处灭,非妄想凡夫所能臆测。”涅

    盘并非因缘所生,是无为,是没有造作的,并不是语言所能阐释的,不是常,

    不是无常,也不是断;不是苦,也不是乐,无相可得。既然什么都不是,为

    什么还有这回事呢?

    ⑵、佛陀演说涅盘的原因:因为世间所知的一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

    皆是无明烦恼之产物,而我们因迷惑以为有的一切事物,它们的实相是非有

    非无(离有无)之不生不灭。我们凡夫所知道的生灭幻相,是迷惑而执著以

    为有的,本来没那件事,它不是有,也不是无。如果说有,就是执著常;如

    果说无,那就是执著断。我们凡夫一直在这相对的概念里打转,在讲涅盘时,

    佛陀不讲有、无,生、灭;他讲非有非无,不生不灭。而不生不灭有会使人

    误解为:除生、灭之外,还有一个不生不灭,那又是错误了。

    凡夫所迷惑的生灭万法之中,具有不生不灭的本性,但是因迷惑而不知

    不觉,认为它是生灭的。比如我们观赏《释迦牟尼传》这部电影,从佛陀降

    生到他涅盘,这只不过是银幕里的变化罢了,里面并没有人在生,在死,那

    只是一些光影闪来闪去,在这些光影中,没有生也没有灭,没有这为圣者在

    生,在灭。而世间的真相也是如此,它本来是不生不灭,但是我们的智慧被

    烦恼所遮盖,就以为他有生灭,故唯有断除烦恼的圣者,才能证得这个涅盘。

    此涅盘并非是在生灭之法以外,另有一不生不灭之法可以证得;而是在生灭

    法之中,发现到不生不灭之真相,此才可称为证得涅盘。

    这世间一切生灭无常,有很多人都不要,希望能摆脱它,到一个不生不

    灭的地方去。但是没有这样的地方,这个的地方就在生灭无常里面,它原本

    就是不生不灭的。因为我们迷惑,所以以为它生灭。当一个人觉悟之后,就

    会发现到:原来在这生灭万法之中,一切法的本性都是不生不灭。所以证悟

    的阿罗汉圣者,并没逃到另一个地方去,而是在这个世间体悟到一切万法本

    来不生不灭,称为证得涅盘。涅盘并不属于因果,所以涅盘并不是我们断除

    了烦恼后所得到的果报。《金刚经》曰:“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佛陀证悟涅盘(成佛)时,无一物可得,阿罗汉证悟涅盘亦复如是。我们

    众生就是获得太多,这边拿,那边抓,“财产”太多,样样都放不下,所以

    没办法觉悟与解脱。如果有一天,我们觉悟到无所得时,既是断除了一切烦

    恼,那时就证悟涅盘了。

    涅盘就是无生,无生所以不灭,所以涅盘有称为不生不灭。因为不生所

    以就非有,非有就不无,就是不是有,也不是无,故涅盘不属于存在或不存

    在。有很多人误解了涅盘,他们迷惑地问涅盘以后,那个人存在吗?他去了

    哪里?但是涅磐是无生,无生就没有灭,就不能称为有,也不能称为无。一

    个东西生出来,你称它为有,它灭掉了,你称它为无,没有生不能称为有,

    不能称为无。涅盘不属于有、无,就不能问涅盘者存在或不存在?存在或不

    存在是凡夫烦恼的概念。涅盘并没有一个人证到涅盘,因为觉悟涅盘的人一

    无所得,包括这个“我”,就是他觉悟到“无我”,既然无我,就没有我证悟

    涅盘。证悟涅盘就是没有烦恼的智慧,这其中无一法可得,就是这么一回事

    而已!

    以凡夫的眼光来看,证悟涅盘者再也没有造作,他不求生,也不求断灭,

    他不会认为这个世间给他种种苦,要把它们断掉,他的内心没有执著与挂碍,

    寂灭清凉、(寂既是寂静不动;灭既是烦恼不生。)心行处灭,这和我们凡夫

    不同,凡夫的心无时无刻不住在一个地方造作,而证入涅盘者就没这回儿事。

    〖四、道圣谛〗道是出世间的因,解脱苦的方法,通往涅盘之路称为道。

    广义的说有三十七道品,狭义的说有八正道。

    ㈠、 修道的层次可分为五个次第:

    ①、 资粮位:修五停心以及四念处。

    ②、 加行位:观四圣谛,既是观苦、集、灭、道谛。

    ③、见道位:觉悟见惑,断三结,既是断除我见、戒禁取见以及疑结。

    所谓结就是束缚的意思。

    1、我见结:身见是一种知见,因这个知见使我们做出种种傻事,而见

    道的人没有我见,但并不等于没有我慢。我慢是我们的内心高举,认为有一

    个主体存在;而我见是执著现前的身心有一个我。所以见道的人只是破除我

    见,没有破除我慢。

    2、戒禁取见结:守持种种不正确的戒律,见道者无此烦恼。

      3、疑结:见道的人对于佛、法、僧有绝对的信心,丝毫无怀疑。

    所谓见道既是见到涅盘之道路,我们现在听闻佛法,是听涅盘之道,并

    没有见。比如我告诉你从新加坡怎样搭飞机到东京,下了机要怎样搭车到火

    车站,从火车站怎样搭车到一个乡下,再从乡下去一间寺庙。如果你们从头

    听到尾,这只是听而已,但是你们真的去到那个地方,那才是见道。我们听

    闻了很多佛法,有一天觉悟道真的是如此的时候,那就是见道。见道的人断

    除了我见、戒禁取见及怀疑三种束缚他们的轻微烦恼,称为三结。

    ④、修道位:修行者见道后继续修行,称为修道位。既是初果、二果、

    三果圣者,这些圣者称为有学圣人。

    ⑤、无学位:既是证悟阿罗汉果。证阿罗汉果的圣者已经完全解脱烦恼,

    再也不必学习即修行解脱的方法,称为无学,所以阿罗汉称为无学圣人。

    ㈡、修道的方法:修道的法门有很多,主要的有下列几种:

    ①、五停心:修习以下五种法门,能制止心内的过患,然后得定而引发

    智慧。

    观法:所对治之烦恼:不净观--对治贪欲--观内身不净,除色身爱;

    观外身不净,除淫欲爱。

    慈悲观--对治嗔恚--于怨亲等观,慈心与乐,悲心除其苦。

    因缘观--对治愚痴--观生死中唯有十二因缘,其中无我,无作者,

    无受者。

    界分别观--对治我慢--观十八界各界有各自之法,无有一合相之

    我。

    数息观--对治散乱--数出入息,系心于息而得定力。

    在这五停心中的不净观及数息观是修行入道的初门,合称为二甘露门。

    1、 不净观:观察自身与他身的不净,为了对治我们的贪欲,因为我

    们对身体有贪爱,这是一种烦恼,也是一个心病,佛陀就为我们开了一帖药

    方,叫做不净观,我们一眼看到某人就喜欢上他,是因为认为他漂亮、干净

    等等,那是因为我们的智慧被贪爱的烦恼所遮盖住,看不清楚真相,而不净

    观是告诉我们要看他不净的地方,比如他的皮、肉、血等,没有一样是干净

    的,皮肤流出来的是汗,七孔流出来的都是粪,是肮脏的。皮肤下的血肉是

    臭腥的,肚子里所装的都是粪便,所以我们的身体是“粪桶”,不是“饭桶”。

    我们最严重的贪欲就是淫欲--色欲,所以佛陀教导我们修不净观以破除

    之。(请参考《四念处》)

    2、慈悲观:慈悲观是要对治嗔恨心,修慈就是要给众生快乐,修悲就

    是要拔除众生的苦。我们要经常作这个慈悲心的观想,慢慢地对于众生就不

    会嗔恨,生起怜悯之心,所以说慈悲观能对治嗔恚。

    3、因缘观:观十二因缘以对治愚痴。在这十二因缘的流转中无我、无

    作者,没有受者。(请参考《十二因缘》)。

    4、界分别观:我们观察十八界以对治“我慢”。眼、耳、鼻、舌、身、

    意六根以及六识,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称为十八界。我们个别观

    察它,里面没有一个我,这十八界合起来的一个整体,称为一合相,它也不

    是我,所以观十八界可以对治我慢。

    5、数息观:称为阿那波那,译为持息念(数息)。修数息观对治散乱

    的心,我们的心如猴子般跳来跳去,所以要把它系在呼出吸入的息气上,慢

    慢的心就会平静下来。这五种修行方法称为五停心,它可使我们的烦恼:贪、

    嗔、痴、慢以及不定的心平静。

    ②、四念处:又名四念住,所谓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及法念住。

    四念住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四念处对治我

    们的常、乐、我、净四颠倒。

    1、身念住--观身不净:观色身四大不净,乃至外境亦不净,以对治

    身体干净的颠倒想。

    2、受念住--观受是苦:观六根所生受,及受的苦乐舍,三种皆是行

    苦,因为它无常变化,不能做主就是苦,所以观受是苦对治乐的颠倒。

    3、心念住--观心无常:观六识心生灭最迅速,无有一念停留,我们

    的心念一念一念在那儿变化,佛陀说吾人之身还有几十年慢慢地发生变化,

    可是我们的心念一秒钟却不知道变化多少,所以佛陀教导我们要观心无常。

    众生执著这个世间有一个精神不变的我--心。这是一种颠倒,一种错误,

    这个心是变化无常的,并不是永恒不变,所以要观心无常。

    4、法念住--观法尘及一切法无我、无我所,而我们执著有一个我,

    所以我们要观法无我。

    四念处必须从观身不净,而观受是苦,然后观心无常,最后观法无我。

    因为身体的活动叫粗,受比较微细,心比受微细,而法是最微细的。(请参

    考《四念处》)

    ③、八正道:此八正道是道谛中最重要的修行方法。

    1、正见:对事的如实知见,出世间的正见唯有在见道者最为清净;对

    宇宙人生生死与解脱之四圣谛理,智所证知,直窥实相。世间正见只是一堆

    经验所积累的知识,是通过名称、标志及事物的相貌与形状之正确分别罢了。

    出世间正见唯有通过修禅定及放下一切杂染心才能生起。若依多闻佛法而分

    别邪正因果,也能生起正见,所以正见由多闻、思维、修持得来。

     

    2、正思维:没有贪嗔等烦恼情况下,依正见观察、思维,如理地作出

    决定,故又称为正欲或正志。由正思维才能做出正确之身口意业的行为。比

    如说蟑螂损害人类是害虫,我们应该杀它,如果这是正确的道理,那人类损

    害其他的众生,它们也应该杀我们!这是不正确的思维,因为这其中掺杂了

    “我”的烦恼,以人为中心,认为有损人类利益的是害虫,所以我杀它不要

    紧,它杀我不行!

     

    3、正语:即戒止口之四恶业。

    ①、不妄语欺骗。

    ②、不两舌,搬弄是非;或发表引起两者间之憎恨、敌意及不和之言论。

    ③、不粗恶口骂人或苛刻、酷毒之讽刺等。

    ④、不作无意义及无利益之空谈或花言巧语--绮语。

    不讲这四种话语就是正语;我们应该合理、真诚、以及和蔼可亲的话。

    4、正业:不是正当的职业,而是正当的行为,即戒杀生、邪淫、偷盗

    等,行为善良,不侵害一切众生就是正业。于修道时,在行住坐卧中正念而

    住。

    5、正命:以合法不损害他人的谋生方式来维持生命,乃至不贩卖众生、

    军火、杀生器具、醇酒、毒品或嫖赌等。若是出家众,则如法求衣服、饮食、

    坐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

    6、正勤(正精进):精进努力离恶向善,即精进修道。这里的正精进

    专指修禅定而言。正勤有四,所谓四正勤既是:  ①、未生善令生  ②、

    已生善令住  ③、未生恶另不生  ④、已生恶另灭

    7、正念:

    以世间法来说,不生邪恶之心念,称为正念,反之则是邪念。以修行来

    说既是忆念正法,如四圣谛、八正道、四念处及菩萨道等等修行方法为正念。

    于修道中不忘失所修的法,心念时时明了不忘失,比如念佛,对于念佛的境

    要明记不忘,这叫正念;如果念佛时想吃东西,是不正念,即使在念佛时想

    要去救人等好事,若不觉知心已随境转,也是失去正念。这个八正道中的正

    念偏重于定学,既是你所修的法或境,要保持它,称为正念;如果没办法保

    持它,既是失去正念。

    8、正定:

    心一境性,不向外驰散,正定有初禅至灭尽定,禅定时的用心不外两种

    情况:①、止(三摩地):即入定,心一境性,并非不起念,而是心念保持

    在单一之定境中。

    ②、观(毗婆舍那):于定中起智慧,用佛法观察实相。

    修“止”能暂伏烦恼,但不能除去烦恼;修“观”则能除去所对治的烦

    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学常识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lfa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