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备课
常态化问题整合初体验

常态化问题整合初体验

作者: 汉说信数 | 来源:发表于2020-09-19 23:55 被阅读0次

    中山小学  林汉铭

    教学的第三周,根据上一周“问题需整合,方可提高学习效率”这个方向进行初级实践。

    本周教学中即将面临一个最易错的问题就是给出一个近似值,求原数的最大和最小值(比如一个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是9万,这个数最大和最小值分别是多少)对于这个难点,首先就是要解决的就是让学生认识到这个数是一个不确定数,也就是原数可能比近似值大,也可以比近似值小,是一个区间范围。

    【课前问题整合设计】

    正是这样,我尝试设计了一个整合性的问题。但这个问题的设计经历了4次调整。

    单点式设计:将区间问题设置成选择题的形式,给予很多区域进行选择,但我并没有设置选项,而是等待学生自行提出组合。

    多点式设计:在原有的知识点的基础上,追加了求近似数的数理,也就是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本质上是看千位上的数字,再决定四舍还是五入。至于百位、十位、各位上是多少,并没有影响。其实这么想就很容易懂,如果千位上的数字都没达到5,百位十位再大都没用,还是改变不了被四舍的命运。所以我把这个知识点设计成干扰融合到了题目设计内。

    联合式设计:在上一个版本的设计基础上,加入了最大和最小值的求解。将问题上升到了综合性很强的题目,但考虑到问题一次性呈现,可能对于四年级孩子难度比较大,集中点也会被分散。

    所以对于问题进行了第四次调整:将它拆解成2个小问题,分两次呈现。即先解决区间问题,再求最大最小。

    【课中】

    【将思维表象化,让思考更集中】

    在实践过程中,先让孩子们独立思考1.5分钟,接着由学生提出选项,这里学生给出了5个选项:A.② B.②、③ C.③ D.③、④ E.①、②。这样处理的好处是以生为本,同时让后续讨论和思考更加明朗且集中,增加学习效率。

    接着我们进行了第一次选择,初选之后,呈现出正确率58%(但学生不知道哪个是对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好时机。我先让孩子们对不同选项进行了一个解释。

    过程中,我利用关键词记录孩子的想法,将它留在选项上。A选项孩子觉得题目中有说百位是5,属于四舍五入中的“五入”,所以在②区域。B选项孩子觉得通过“四舍”“五入”两种方式都能得到3万,百位是5是迷惑信息。C选项孩子觉得题目中说到“省略”,如果万位都没有超过3怎么谈省略,所以这个数应该比3万大才对。D选项孩子觉得既然“省略”就是“去掉”,就是把万后面的数字都划去,所以万位一定是3,区域③④都可能。E选项孩子讲着讲着自己也否定了自己投奔到了A选项。

    我发现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很好地将孩子们的关注点聚焦化,同时也暴露了不同思考。很开心的是孩子们并没有出现“害怕”不敢表达的情况(这里加入了小组评分制度作为保障,并鼓励孩子不要怕错只要有“道理”就能加分,所以孩子们没有畏惧,而是勇敢表达自己的看法),一种各路帮派已集结到位的感觉。

    【小组讨论,互相说服】

    由于大家都已经有了独立的思考,所以接下来的小组对话才有意义,形式就是采用互相说服对方的方式,这里讨论时间3分钟相对比较充裕。在过程中,我走到其中对于他们的讨论方式进行指导,怎么讨论比较有效率?比如小组内分成A、B两派,支持B的同学,要拿出证据想办法说服A,或者指出A存在的不足。如果观点相同则可以进行补充或提炼。这样小组的讨论才比较有效。当然这并不是一节课能训练的,要落实到日常每一节课中,把小组训练作为一整个学期的训练任务来培养。

    【二次选择,进行说理】

    在第二次选择之后,数据呈现如下:

    数据越来越集中,但还是有其他选项存在。在二次抽选孩子们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我主要选择改变答案的同学进行发言,这时就出现了有趣的事情。

    生(从C选项改到B选项):现在我明白了,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是要看千位,可以“四舍,也可以“五入”,所以区域②和区域③都应该是可以的。

    生(从B选项改到C选项):老师,我彻底糊涂了,省略到底是什么意思?

    接下去有的孩子提出看书上的例题上面有出现过,我想会翻书找证据也不是一件坏事,于是他们就在翻书中,发现了省略并不是去掉的意思,而是求近似数的一种描述。这时候选A的那两个同学还是苦苦挣扎,直到被“保留万位的时候,是看千位还是百位?”这句话重重打击,B方还不满足,举了一个例子32500百位是5,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是几万?其他选项全体缴械。

    本环节中,学生的“碰撞”很激烈,但感觉远比我说的来的更加有效。

    【深入探索,发现本质】

    接下来,我们就开始探究最大和最小。由于区域的划分,孩子们很容易看出貌似最大最小和中点有很大关系。我没有多说话,就做了一个手势,指了指他们的本子(意思就是别光说,写一写)

    很快,我在巡视中,就发现他们对于最小值很快就有了结果,就是区域分界点25000,但是对于最大值有的天真认为35000,有的已经做了调整34999。

    到了汇报的时候,挺有意思。35000叫的最大声,被34999一叫彻底懵了,我做了一个“嘘”的动作,让大家冷静一下,好好想想。几十秒过去,我反问35000,现在你们觉得呢?为什么?之后我们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最大的数字不应该是9吗?为什么最大值不是39999?”孩子们再次巩固了看千位这件事。

    第一次整合,花了25分钟左右,不过值!希望在后续的探索中,能在时间上进行节约。

    总结起来:我发现对于刚接触整合的孩子们,两个知识点的融合设计比较适合她们,到后期可以整合更大的。在进行学生解读时,适当记录方便聚焦。让学生互相说服,老师适当时机再介入,给他们碰撞提供机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常态化问题整合初体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lfuy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