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有幸作为工作室成员能在毓秀路小学会议室聆听了张红娜老师《关于命题的探索与实践》专题讲座。
还记得刚开始教学时,觉得低年级的知识好简单啊,该教些什么呢?学生怎么会错呢?后来发现真的错的千奇百怪。于是就从考试试卷中去提取知识点,并找出课本中对应的内容。如下图:一年级上册期中测试卷的知识点分析
后来接过了学校出月考试题的接力棒,觉得张老师说得太对了!出题不仅考查了学生的掌握程度,更考验了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此前出题时,更多的是翻阅各种教辅资料、历年真题,总结归纳出题知识点及常考类型,揣摩出题人的想法,研究出题人的思路,再根据学生的易错点去改编题目。然而对于学生做的题目,起初批改时只看答案,忽略了学生的思考过程,没有做到真正的研读学生。
如图:
二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卷中有一道题,本题正确过程应该为(50-8)÷7=6(元),起初改试卷时发现学生的答案正确率非常高,最先发现学生的出错点在于没有加小括号50-8÷7=6(元),说明学生对运算顺序出现了问题。在复查卷子时,发现有学生最后的结果是正确的,但列式却为7×8-50=6(元),有学生没有真正理解题目的含义,只是通过运算凑出了得数,但说不通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在三年级下册期末测试模拟卷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小明晚上9时休息,早上7时起床,问题是一共睡了多长时间?学生的常规做法是:分段计算,12-9+7=10(小时)。也有学生先算出了小明两天中没有休息的时间,再从48小时中去掉,这种方法也是可行的。
通过张老师的专题讲座,我深刻地意识到命题设计还要做到真正的研读学生。要想研读学生,首先要读懂学生,不能因为自己所认为的方法不简便就觉得错误;其次,对易错点进行辨析,不能只关注学生的结果,更要关注过程。通过了解学生产生错误答案及出现知识偏差的过程,与学生进行及时沟通,才能更好的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因此,在今后的试题设计中,我会更加注意问的角度,不只关注结果是否正确,更关注是否亲历过程;不只问“结果是多少”,更应多问“通过怎样的过程获得的”,“这个过程表示什么意思”。把问题问在数学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关节点上,以引导学生重视思考、探索的过程,更加关注学生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