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对于屯了一整个冬季脂肪的小胖纸们来说,是最佳的减脂月。但对电影迷、摇滚迷们来说,三月是一个让他们心潮澎湃的月份,因为《波西米亚狂想曲》终于于大陆上映。
如此传奇的皇后乐队,终于有了自己的音乐传记片。
猪一霖在猫眼上购票的时候,发现评分比《绿皮书》还高了0.1分。从海报上就能看出,是一部可以让人燃2个小时的电影,比猪一霖心目中的燃者之王《复仇者联盟》,还要燃。

有影评说这就是一个影像版的《皇后乐队》维基百科,以时间顺序记叙了皇后乐队从创立之初到他们登上巅峰的Live Aid演出的跌宕过程,仅仅是人物简介和生平事迹串联,全面而笼统,处处浅尝辄止。确实,每当故事情节想深入人心或探索更多时,就会立刻插入一段现场演出集锦而中止。

但皇后乐队的演出想必没人能拒绝吧,如果只是为了这几场演出,那也是值回票价的。跟我一起观影的小伙伴就被感动得嘤嘤嘤地哭了。
虽然我们都不是Queen的铁粉,但当听到《We Will Rock You》、《We are the champions 》这些歌的时候,还有全场大型KTV现场大合唱的环境里,总也是会热泪盈眶的。
最最值得称道的就是演员拉米·马雷克的神还原,从身材到表情到语气到身体语言到服装,都是对皇后乐队的主唱佛莱迪.摩克瑞的复制黏贴版的还原。大家分得出来吗?

尤其是拉米·马雷克的神仙级身材管理。
想壮就壮,想瘦就瘦。说增肌就增肌,说减重就减重。
初见荧幕里的主人公,主唱龅牙叔——佛莱迪.摩克瑞,是一个削瘦的、虚弱的机场搬运工,热爱音乐,却籍籍无名。


成立Queen之后,也拥有了灵魂伴侣玛丽。随着一曲《Bohemian Rhapsody》红遍全英,乐队名声大作,Queen也开始了美国巡演,舞台上的摩克瑞就此变闪耀的英雄,不再弱小,身材突然就…油腻起来了是怎么肥事。


接着乐队成员分道扬镳,佛莱迪.摩克瑞因性取向变化又失去了玛丽。矛盾与挣扎的氛围使摩克瑞夜夜箫歌,心无所依,灵感枯竭,茫然无措。后受到艾滋病的侵蚀,身体又得日渐消瘦。


这么一系列人生起伏的变化,对于外形的精准把控,男主角拉米·马雷克绝对拿得起奥斯卡影帝。
在拿到戏之后,最先拍摄的是皇后乐队在Live Aid的表演,也就是影片《波西米亚狂想曲》的最后一幕。

这样的拍摄顺序要求37岁的拉米·马雷克迅速增肌,以接近魁梧的佛莱迪.摩克瑞本身的形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那个重拾对音乐的激情和心灵归属的摩克瑞,那个被艾滋病攻击,却用最佳状态在33年前Live Aid的舞台上释放正能量的摩克瑞。

这个过程不简单,毕竟上一部戏《巴比龙》对马雷克的要求是一个弱不禁风的监狱罪犯的形象。
后来拍到艾滋病戏份以及乐队刚成立时的戏份,又要反过来减重,诠释一个瘦弱的摩克瑞形象,相当不容易。

马雷克自己说道:“第一周我刚增加体重,随即马上又要减肌减重来拍摄年轻时候骨瘦如柴的摩克瑞。这个时候我才真正意识到,我什么时候该去锻炼,什么时候该去节食。我不推荐这种方法给大家。”
“我本身其实并不想变得很壮,只想让我的身体达到一个可以连续五天反复唱跳22分钟的演唱会而不气喘吁吁的状态。但是这么做不太可能。曾有好些日子我仰面朝天,只是为了尽可能呼吸更多的空气。”
敬业的马雷克除了在身材管理上如此自律,在接到角色之后,他还研究了关于佛莱迪.摩克瑞的大量影像资料和书本资料,还请了专业教练专门帮助自己练习摩克瑞的形体动作和口音,更是直接飞到了伦敦和皇后乐队其他两位成员布赖恩·梅(吉他手)和罗杰·泰勒(鼓手)朝夕相处,只为求尽可能地还原摩克瑞的立体形象。这一点和摩克瑞对待音乐的态度不谋而合。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个神还原的弗莱迪摩克瑞,马雷克诠释的摩克瑞永远鼓舞着我们:
Be who you are,no matter what.

在电影结束,字幕缓缓滚动而上的时候,随之播出的是皇后乐队的 《The Show Must Go On》。
这首歌录制于1990年,而摩克瑞去世是1991年,那个时候的他已经人命危浅,步履艰难甚至根本无法站立,但他依旧凭借着对音乐的坚持,完美地完成了这一生命中的绝唱。
正如《寻梦环游记》中那句广为人知的台词一样—— 当最后一个人忘了你,你才会真正地死去。

摩克瑞已经离开27年,虽然我们无法亲眼见证传奇的诞生,但却有机会通过这部《Bohemian Rhapsody》去感受当时的传奇,通过拉米马雷克的演绎找回摩克瑞的风姿。
时光将永远保存那首华丽的《Bohemian Rhapsody》,后人将永远记得弗雷迪·莫库里,还有皇后乐队的精彩传奇。

The show must go on
愿天堂没有病痛,
愿我们永远健康,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END-
文章初出:微信公众号「厉害了wod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