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302723/6661690eee7ef5ed.jpg)
要上十七课《古诗三首》了,我布置同学们回家预习。就在这时,小成同学突然提醒我:“老师,这一课古诗的学习能不能像上次那样让同学们来讲?”我想起来了,刚刚开学的时候,我们在学习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时,采取的是学生教学生的方法。当时,讲台上的孩子说得精彩纷呈,讲台下的孩子听得津津有味,班级气氛其乐融融,孩子们学有所得,真的是一堂令人印象深刻的语文课。“好的!”我手臂一挥,同意了他的建议。
现在,孩子们经过了两个多月的学习,这一次再来“兵教兵”会不会有更大的惊喜呢?我心中充满了期待。
上课了,我先让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我慢慢巡视着,发现几乎所有的孩子书上都记得密密麻麻的,有的标注了诗意,有的写了创作背景,还有的干脆把工具书上的有关内容剪了下来贴在了书上。看来,同学们已经“万事俱备”,只等着我一声令下了。
开始交流了,全班十一个小组有六、七个小组都跃跃欲试,纷纷将手举得高高的。怎么办呢?看着每一个孩子热切的眼神,我竟然不知道邀请哪一组,只好采取最原始的方法——抽签。抽到的小组,四个人喜气洋洋地上台了,没有抽到的竟然唉声叹气地趴在桌子上,一副听天由命的模样。怎么办呢?不能就此打击其他孩子的积极性啊!于是,我立刻提出“上台汇报最多可以加十星,下面认真听讲进行补充的一次也可以加十星”,这样一来,全班所有的孩子都目光炯炯、摩拳擦掌了。
交流顺利进行着,孩子们先请同学朗读古诗,再讨论诗意,接着又将作者的情感结合具体诗句进行了透彻的分析。《浪淘沙》讲完了,小成同学高高地举起了手:“老师,我想交流一下作者这首诗的写作风格。”大家一听,包括我在内顿时来了精神,纷纷将目光投向小成,听他侃侃而谈起来:“这首诗我感受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小成结合“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具体分析了作者的想象,表达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浪淘沙》这首诗说完后,他又提起了刘禹锡的另外一首诗《望洞庭》:“这一首诗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想象力……”大家一边听一边点头,被小成独到的见解吸引住了。而我,则感叹于他的融会贯通,这实在是一种难得的学习能力。
《江南春》小组交流结束了,其他同学还是意犹未尽,有同学站出来提出了“忧国忧民”的主题,于是大家又结合“借古讽今”展开了深层次的学习。从第三课到十七课,短短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同学们的课堂表现让我叹为观止——从诗意到写作风格,同学们的关注点发生了转变,习得也有了不同层次的转变。
下课了,一个女孩拿着语文书追过来:“老师,老师,下面一节劳技课我们能不能把第三首诗讲完?”她忽闪着大眼睛,脸上写满了渴望。我不禁笑起来,这孩子是意犹未尽啊!我笑了笑,拍拍她的肩头,心中充满了喜悦和自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