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学校教育教育婚姻育儿
给孩子身心自由与舒展,就是给教育以温润和美好

给孩子身心自由与舒展,就是给教育以温润和美好

作者: 汤勇晓语 | 来源:发表于2018-08-14 20:46 被阅读250次
    给孩子身心自由与舒展,就是给教育以温润和美好

    1

    埃及金字塔是由数10万计的奴隶于4600 年前建造的。当时,成群的奴隶拖着沉重的巨大石块,在皮鞭的挥舞下,石块从他们的身上碾过。这个伟大工程在凝聚先民智慧与文明的同时,却也伴随着血泪与辛酸,充满着残酷与痛苦。

    金字塔是法老的坟墓,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工,面对如此巨大的劳动强度,要保证效率和质量,尤其是当时作为奴隶制的埃及社会,大家都以为只有在暴力胁迫之下的强制劳动,才能应对和完成这样如此浩大与繁重的工程。

    然而,400多年前的一个瑞士钟表匠,却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游览金字塔时,做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推断:“金字塔的建造者,绝不会是奴隶,而只能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他以为,人只有在没有恐怖的自由状态才能创造出惊世奇迹。

    但是很长的时间,这个推论仅仅被当作一个笑料。

    2

    在400 多年之后的一个偶然发现,既彻底颠覆了几个世纪以来被人们深信不疑的结论,也映证了瑞士钟表匠他的一个颠覆历史的结论的正确。

    1991年,埃及考古学者在吉萨金字塔区,发现了当年建造者们居住的村庄和墓地。通过对遗址的大量发掘和考究,揭秘了这些建造者当年的生活状态:他们有着稳定的家庭生活,有着优裕的收入,有着充分的休息时间和各自的业余休闲生活。

    在2003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宣布 :通过对吉萨附近 600 处墓葬的发掘考证,金字塔是由当地具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建造的,而非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所记载,是由 30 万奴隶所建造的。

    穿过漫漫的历史烟尘,400 年前,那个叫布克的小小钟表匠,凭着什么否定了伟大的希罗多德?又何以能洞穿金字塔是自由人建造的呢?

    埃及国家博物馆馆长多玛斯对布克为此产生了强烈兴趣,他一定要破解这个谜团。

    布克原是法国的一名天主教信徒,1536 年,因反对罗马教廷的刻板教规,锒铛入狱。

    由于他是一位钟表制作大师,囚禁期间,被安排制作钟表。在那个失去自由的地方,承受着狱方采用的各种高压手段,布克自己无论如何穷尽努力,都不能制作出日误差低于 1/10 秒的钟表。

    而在入狱之前,在自家的作坊里,布克能轻松制造出误差低于 1/100 秒的钟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布克也为之苦苦思索着。

    起先,布克以为是制造钟表的环境太差造成的,然而后来布克越狱逃跑,所面对的环境却更加糟糕。

    在这更糟糕的环境里,布克制造钟表的水准,竟然奇迹般地恢复了。其原委在于,环境虽然糟糕,但他在生活上是自由的,心情上是放松的。

    布克由此发现真正影响钟表准确度的不是环境,而是制作钟表时的心情。他于是以为,自由才是创造惊世奇迹的最终秘密。

    在布克的资料中,多玛斯发现了这么两段话:“一个钟表匠在不满和愤懑中,要想圆满地完成制作钟表的1200 道工序,是不可能的 ;在对抗和憎恨中,要精确地磨锉出一块钟表所需要的 254 个零件,更是比登天还难。”

    正因为如此,布克才能大胆推断:“金字塔这么浩大的工程,被建造得那么精细,各个环节被衔接得那么天衣无缝,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难以想象,一群有懈怠行为和对抗思想的奴隶,绝不可能让金字塔的巨石之间连一片小小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布克后来成为瑞士钟表业的奠基人与开创者。瑞士到现在仍然保持着布克的制表理念:不与那些强制工人工作或克扣工人工资的外国企业联合。他们认为那样的企业永远也造不出瑞士表。

    给孩子身心自由与舒展,就是给教育以温润和美好


    3

    由此,想到了我们的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对生命的拓展,舒展本是生命的状态,教育的过程是缓缓展开的,如同一棵树、一株禾苗一般。

    教育不是一场战争,不是激烈的角逐,更不是对生命的把持与控制,而是自由自在地生长,自然而然地生长。

    然而现在我们的教育呢,却完全没有生命的舒展,没有自由地生长,教育完全处于一种学管教、束缚、严苛、把控甚至压迫中。

    在学校,课堂上的一味强行灌输,注水式、填鸭式的教学,“眼睛一睁,开始竞争”“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要成功,先发疯,拼命往前冲”的学习节奏,监狱式的办学,企业化、军事化、精细化的近乎“野蛮”状态的管理,孩子完全成了整个应试链条上的一个零部件,或者是制造的一台考试机器。

    放学了,更有巨大的作业量,上不完的兴趣班、特长班,孩子就像上紧了发条的时钟,一刻不停地旋转着,也像被抽打的陀螺,丝毫不停地转动着。

    前几天看了到一篇报道,广西一位母亲在暑假给要上小学的孩子报了 8 个兴趣班,一 周 7 天都排上了课。还有一位母亲给今年下半年即将进入小学六年级的女儿报了11个培训班和2个夏令营。

    当时我在无语中想到了罗素说的一句话:“人生下来的时候只是无知,但并不愚蠢——愚蠢是由后来的教育造成的。”

    中国学校教育的功利,中国家长近乎疯狂般的焦虑,把所有的压力完全压在孩子肩上,把对孩子的爱完全变为一种摧残,把本该属于孩子的假期完全占有,把本该属于孩子的那种天真烂漫完全控制,完全没有考虑孩子的内心感受,也完全没有顾及到到孩子生命是否能够承受之重。

    这样的教育,孩子们的心灵只有小心翼翼地自我保全,没有活泼泼地主动发展,也没有内生力的催生与激发。长此以往,孩子的思维会被破坏,想象力会被泯灭,创新动力会被抑制,求知欲望会被消磨,他们人身的自由和快乐,生命的尊严与权利,将完全被很多貌似正确和崇高的理由所绑架和剥夺。

    这样的教育所制造出来的学生,他们的心灵残缺,心智不成熟,他们的人生既不会完整,也不会幸福。

    最要命的是,久而久之,一种平和的,充满着无限可能和美好的教育,就逐渐沦丧没落了。世界一片黑暗!

    给孩子身心自由与舒展,就是给教育以温润和美好


    4

    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假如管教到了极度严酷的地步,也可以治好目前任性的毛病,但是接着下来的常是更恶劣更危险的心情颓丧的毛病,那时你便算是丧失了一个放荡不羁的青年,换来了一个心情沮丧的家伙……实则这种儿童终生终世对于自己和别人都是没有用处的。”

    在过分把控和严厉束缚的地方,别指望有奇迹发生,因为人的能力和创造力,人的灵感和激情,唯有在身心和谐、愉悦、放松,没有任何压力和负担的情况下,才能够淋漓尽致地得以施展和发挥。

    不仅孩子们学习如此,其实对于我们每一个人,不管是读书学习、工作生活,乃至从事学术研究、科技发明等,不被压抑,没有恐惧,拥有心身的自由,这比提供的其它任何条件和待遇都重要。

    这些年我一直主张解放教师,在教师管理上,要多一些人性人文,多一些弹性包容,多一些信任激励,少一些考核评比、少一些形式主义,少一些婆婆妈妈,少一些绳索捆绑,特别是少一些手纹打卡、脸谱识别、摄像监控这样管理老师的手段,让老师们拥有并保持一种平和的心境,一种闲适的心情。

    只有老师们处于自然、自由、自主、自我的状态,才会用心用情地投入工作,也才会获得职业的尊严,更才会为自己的教育生活而创造,而感动,而快乐!

    5

    朗西埃在《无知的教师》中,把这种对孩子身心束缚、控制的教育,称之为压迫者的“教育”,他说压迫者的“教育”抑制儿童的探索精神,抹杀创造力。

    伟大的教育家蒙特梭利则从人格培养的角度分析了这种教育的危害。她说 :“一个儿童,如果没有学会独自一个人行动,自主地控制他的作为,自动地管理他的意志,到了成人以后,他不但容易受到别人指挥,并且遇事非依赖别人不可。一个学校里的儿童,如果不断地受教师干涉,禁止,呵斥,以至于诟骂,结果会变成一种性格上很复杂的可怜虫。”

    教育的行为只有在心情得以放松、心灵得以舒展的情况下,才能够真正的发生,教育的火花只有在一个宽松自由、畅所欲言的环境里,才能够碰撞迸发,教育的智慧只有在弥漫着祥和快乐、温馨舒润的氛围中,才能够有效生发。

    对于孩子,只有让他们有一个宽松灵活的学习环境,有一个可供自己安排的学习时空,有一个闲适舒心的学习氛围,有一个没有惊吓、没有侮辱,能够免于恐惧的学习状态,有一个直接和世界肌肤接触,能够自由地感知世界的味道和气息,触摸世界的柔软和美好的窗口和平台,他们就会优雅地生活,蓬勃地生长,快乐地成长,他们更会成为他应该成为的他那样的人。

    或许,还有可能“创造出惊世奇迹”。这样的教育,当然绝对不会让孩子“变成一种性格上很复杂的可怜虫”。

    给孩子身心自由与舒展,就是给教育以温润和美好


    6

    在朗西埃看来,教师的专业知识恰恰不是教学的关键因素,一个无知的教师才能真正地教学生,因为并不是用教师的知识教学生,儿童也不是学习教师的知识,甚至,教师也不是儿童与教材之间的媒介,而是,正是这种意愿的相遇解放学生的智力,激发他们的智性活动,让他们应用自己的智力去理解事物。

    怎样解放学生的智力,激发他们的智性活动,那就是实现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让孩子们从这六个方面解放开来,让他们有时间读一些闲书,有时间活蹦乱跳,有时间发呆,有时间学一些“无用”的东西。

    而且有闲暇,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款款而行,寻幽探胜,去看蓝天白云,去听鸟鸣兽叫,去闻花香草芳,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去劈波斩浪,历练人生,去感受社会的万千变化,纷繁复杂,去体验生活的五彩斑斓,多姿多彩,去触碰世间的千奇百态,人情世故。

    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孩子们就有学习的自由,生活的恬淡,就会有天性的释放,个性的张扬,就会有童心的绽放,童真的涵养,就会有孩子们心灵的丰盈,灵魂的超然,精神的饱满。

    当然孩子们更会有“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闲情,更会有“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兴致,更会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的俏皮,更会有“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的悠然,更会有“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的雅趣,更会有“剑行天下”“风歌笑孔丘”的豪气,更会有“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雄阔。

    更为重要的是,钱学森的世纪之问,至今仍振聋发聩,响彻耳际。如果孩子们远离了把控和束缚,教育有了她应有的温润和美好,说不定,中国培养不出真正的大师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乃至一题多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给孩子身心自由与舒展,就是给教育以温润和美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lrb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