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致辣妈: 如何绕过孩子学琴路上的扎心大坑?

致辣妈: 如何绕过孩子学琴路上的扎心大坑?

作者: 言心001 | 来源:发表于2018-11-06 12:28 被阅读0次

孩子学琴之殇,最让人气郁纠结的,当数练琴了。

每天定点,总能听到高高的公寓楼上传来长时间赏心的钢琴声,每到周末,练习的琴音更是感觉分段持续4小时以上。

有时路上偶然穿过某小区、街道,也总能听到孩童唱谱、练琴的声音。

自从孩子学琴以后,我的耳朵似乎一瞬间灵敏起来。对那些弹奏认真、持续时间长的人家的好孩子,好生羡慕。

而自己的孩子,总要耳提面命、三请四叫,甚至河东狮吼,才能徐徐落座,开始弹了,花把式也多过弹奏,孩子总是在不停找各种借口消磨时间。

一生气,告诉孩子若不能认真就不再学了,孩子一副梨花带雨、委屈难舍的神情,回想宝宝学琴的经历,真真一把辛酸泪。好在历时3年半,踩遍荆棘地,孩子终于磨出一颗真实的心。

妈妈和孩子们如何才能绕过学琴路上的扎心大坑?今天整理几个重要心得分享给大家。

1、真目标PK“伪兴趣”和“假天赋”

有这么一个小孩子,他3岁学琴,4岁拉出优美的小提琴曲,技惊宾朋,5岁演奏大提琴,7岁在欧洲巡演,8岁作谱,11岁就成为家喻户晓的宫廷音乐家,出现在各种大型的贵族聚会中。

你猜对了,这个人,就是音乐“天才”莫扎特。但他真的像传说一般,天赋异禀,是一个“天才”“音乐神童”吗?

回溯到莫扎特的父亲,我们就能找到些蛛丝马迹了。

他的父亲是一个不太知名的音乐家,擅大提琴,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在音乐领域获得更高的成就,亲手教授女儿学琴和音乐,获得了不错的成绩,积累了很好的教育经验。后来儿子莫扎特出生,他干脆停掉工作,专心培养莫扎特,致力于打造一名知名的音乐家。

所以,莫扎特出生就听着各种乐曲,之后每天与成长相伴的,就是在父亲要求下学习、练习。直到他获得远超过父亲的成就和实力。

要成为一个知名的音乐家,需要如何努力呢?

安德斯·埃里克森在《刻意练习》一书中给出了一个时间维度的研究和参考数据:

在18岁之前,要能从事音乐教育的,花在练琴的训练时间平均为3420小时,要成为专业领域优异的,平均要练习5301小时,而能成为最杰出的音乐家的,则平均练习了7401小时以上。

原来莫扎特的成就,在他出生那刻,他父亲就给他拟定了高度,后期的种种,不过是将目标分解到每年每月每日每时,严格执行。

而如果问广大家长,为什么让孩子学琴?目标是什么?

6成会说,孩子自己喜欢,或者家长感觉孩子有天赋,所以学着玩玩再说,不必对结果太认真。剩下的3成,有觉得艺术比较重要,也因太多人在学,而且说不定还可以在升学的时候加分。

只有一成,目标清晰,走得坚定,想让孩子通过专业的音乐训练,获得怎样的能力。

那些大部分目标不明的,还受伪“兴趣”和假“天赋”的干扰。所以导致太多孩子开始得太容易,中途不知珍惜,最后黯淡收场。

这些只是因为起步之初,我们一直没有去研究和深思,要和孩子共同制定清晰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又需要怎样的态度、多少时间成本、精力成本、金钱成本,才能撑起它的高度。

所以,谨记一定要找到坚定的目标方向,再开启学琴之路。目标,是让家长和孩子时刻提醒、清楚认知自己距离终点的最好量尺。它也能让我们真实的感知孩子每一个小目标的达成,是否向终点一步步靠近。

真正的兴趣,是对某件事或物的持续热情,绝不仅仅是一时兴起的骤然心动。只有当我们在不断的努力前行中,跨越了量到质的跃迁时,心怀满满的成就感,眼前感受到未知的召唤,已经停不下脚步,而喜悦油然而生的时候,才可以说兴趣来了。

2、家长别走!“陪听”、“陪练”太重要!


5岁的小铭,因为喜欢钢琴弹奏的声音而学琴,开始学得很快,常觉得老师讲的内容太少,每次下课恋恋不舍,回家后也很认真地练琴,不多时就能弹熟一首小曲子,然后迫不及待地给家人分享,获得好多赞美。

后来,他就这么顺利地通过钢琴二级、三级。家长深感小铭自己就能做好,索性就不再陪听,回家后也不再陪练。可是没想到,越到后面,难度越大。四级时,细节多、曲子长,小铭需要反复练习很多次,才能顺下来一首曲子。有时一节课的内容,甚至需要2、3周时间才能消化。

小铭开始认为老师太严苛挑剔,同时也因为鼓励声少了兴趣骤减,从家长督促练习,到后来厌烦练琴,断断续续勉强学了三年,因为练得少,课程难以推进,学琴之路就这么戛然而止了。

而曾经,我也是如斯一个“逃跑”的家长。

直到H老师对我说,他从沟通中了解了我对孩子的期望,算是目标明确。既然如此,课堂和家里的练习,我就不能离开,必须随形监督每天的任务执行情况。还要将每天的进度,给老师发视频,获得老师及时反馈和指导,从而制定次日的训练重点。

醍醐灌顶。

莫扎特的父亲停掉工作,深度训练莫扎特,一门心思都在对他技艺的打磨上,所以才成就了这个“天才”之名。

中国当代知名钢琴家郎朗,三岁时表露出音乐敏感,其父就专职在家陪学陪练,所以才让这个曾经自闭症的少儿打开了通往音乐世界的大门。

没有哪个孩子一出生,就一身战甲、所向披靡,怀抱着自律、细心、不畏艰难等心性而来,以为放权给孩子是尊重孩子,其实不过是给愿望自生自灭找的一个借口。

家长别走!通往孩子梦想的路上,我们得下一半的功!课上明重点,家里勤提点,还要及时链接孩子的进度和老师的反馈,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往前走。

3、打一场旷世难忘的“持久战”

多长时间的打磨,我们才能学有所成?

《刻意练习》里说,最杰出的人是那些在各种有目的的练习中花了最多时间的人。没有人放松过练习,即使是成就最不突出的学生,也花了数千小时来练习,远远超过了那些只为了好玩儿而拉琴的人。

还有一个更为好记的数据。就是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提出了“一万小时法则”。他指出要在大多数的行业领域之中成为大师级的杰出人物,需要花1万小时来练习,并举例比尔·盖茨花了1万小时练习编程,磨砺技能,才为创办微软打下了基础。

所以埃里克森说:“如果想要成为世界上最佳音乐家中的一员,通常需要经历20年或者更长时间扎实的训练,几乎没有人能够不经过长达10年的刻苦研究,就能达到大师级的水平。”

所以,要想真正跻身大师行列,我们就必须做好旷世持久的战役准备。

以至少10年为期,在最初时刻,和孩子一起理解和接纳时间的漫长,不可停歇的努力。再长的路,再高的目标,只要我们有这种植根岁月的勇气,并将它们一点点分解到每日生活中,坚定执行,超额完成,相信我们一定能实现一次次跃迁,走进真正的音乐大殿。

 4、在“入门”和“爬坡”阶段正向引导的小法门

为了让宝贝降低练琴枯燥辛苦的感受,我查书听课,甚至讨教各种偏方,力求治愈不愿练,练起来不专注等重症难题。可是许多办法,每次都只能坚持一会儿,就真气散尽。

后来在某个知名钢琴老师的语音讲课中,突然听到两个提法,亲测后效果好很多。归纳分享出来:

1、 平时多给孩子听音乐。名乐、好听的音乐都可以,久之可以练耳朵,磨心性。

2、 面对孩子练琴这件事,给孩子传递一种,只要他练琴,父母就为之高兴的情感氛围。并将这种开心、快乐,夸张而真实地表达出来,能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感受到重大意义。

今天学琴的多数家庭并不是专业出身,所以孩子无法近身感受音乐,但我们能营造音乐的氛围,时间长了,孩子的耳朵自然差不了。

其次,从心理学上讲,每个孩子能感知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最深爱的人快乐,所以他们心里很愿意去做能令家长开心的事情,如果练琴能让爸爸妈妈都高兴,那么他们练习时的枯燥和难熬感,就不会那么明显了。

在任何一个行业或领域,想有一番成就,成为杰出,必然经过长年不辍的努力,付出常人无法想见的汗水。

今天分享以钢琴为例,但对于学习任何一种乐器,方法总有相通互用之处。

愿我们正奔跑在途的人,一起结伴往前。都知道学琴路上艰难险阻难计数,但有时候,不轻易言弃,也是勇气成形的土壤。所以,学琴得的是技能,修的更是品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致辣妈: 如何绕过孩子学琴路上的扎心大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ltu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