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墨分五色,曰浓、淡、干、湿、枯是也。
墨法,即墨的使用技巧。明代书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可见墨法的重要性。
古人以墨就石,现磨现用,浓淡干湿随心所欲。现代书画,市场上墨汁取放简易方便,手工磨墨着渐渐很少了。
即使使用墨汁,也可以水调之,施于纸上,使墨色富于变化,增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一是浓墨。各体书中均宜使用。清刘墉书多用浓墨,世称“浓墨宰相”。特别是楷书,必得“黑大圆光”基本要求,欲其墨浓乌黑光亮,方乃上乘。但使用浓墨,必须骨力充盈,筋肉丰实,否则宜成“墨猪”之病。
二是淡墨。清乾隆时王梦楼书学董其昌,墨色淡雅明媚,时人称“淡墨探花”。墨色清淡,愈显笔力劲健,与浓墨形成鲜明对比。呈现出清高、淡雅的风貌。
三是干墨。相传东汉蔡首创飞白书,墨中水分偏少,尤其行草书或榜书打字中,此法易出现飞白效果,层次分明,富于变化,很有表现力。但在实际运用中要避免行笔凝滞不畅,形成“干而燥”之病,必须“带燥方润”方得真髓。
四是湿墨。墨中水分较多,特别是在湿墨生纸中,点划滋润丰腴,形成酣畅淋漓的效果。但要避免笔墨堆砌,洇染狼藉,满纸墨猪。
五是枯墨。林散之草法制中,多见之。墨中水分相比干墨中更少,也称焦墨,点划干枯劲健,易出飞白,墨色层次丰富。但也要避免出现“干柴”、“鹤膝”等笔力单薄粗糙和焦燥之病。
书逸卿先生诗一首墨的使用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是涨墨法。王铎长于此法。墨中适量加水,饱蘸浓墨,驻笔稍停,使墨汁在纸上充分接触,产生“饱满欲涨”和洇染欲流的笔墨效果。
二是留墨法。一次蘸墨之后,写数字,使之笔锋之中墨遇干枯,绞锋行笔,放慢速度,使笔锋在纸上欲行将留,谓之“留墨”,产生古人说的 “将燥带润”的特殊效果。
三是水墨法。生纸行草书中常用此法,以笔锋先蘸清水,快速蘸墨,水墨尚未充分交融之时迅速书写,笔画之中产生水墨分明、浓淡自然过渡的特殊效果。
四是冲墨法。生纸行草书中常用此法,榜书或隶书中偶用此法。以笔蘸墨之后,迅速以“蜻蜓点水”式快速蘸以清水,待水墨尚未充分融合之时,迅速书写,笔画之中水中有墨、墨中有水,水墨淋漓之效果。
五是宿墨法。现代书展中多见此法。墨汁倒出,自然放置一段时间,其中胶质沉淀,少量分离,书写时,线条中极易产生墨聚其中,大量水渗化,层次分明,过分洇染的特殊效果。
以上为个人学书浅识,一家之言,共书友鉴之,博方家一哂耳!有可圈点指出或谬误,敬请留言赐教,谨谢!
书逸卿先生诗一首,屏应为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