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改变自己内在的关系模式

改变自己内在的关系模式

作者: 等一个奇迹 | 来源:发表于2024-05-10 22:47 被阅读0次

如果你很难适应社会,其实用不着社会改变什么,只要你改变自己内在的关系模式即可——让“内在的父母”不再总是跟“内在的小孩”过不去,彼此制造挫折。内心若充满信任和善意,相信自己总是有选择的,社会便会处处与你方便,提供无限的资源和可能性。

担心孩子将来适应社会有困难的父母,你们便是孩子的整个社会,你们现在的一举一动,都在描绘他未来的世界。当你困惑于“孩子这次没考好,要不要没收他的零花钱、取消他的游戏时间”时,只需要想一想,假如你某次工作没做好,老板准备没收你的工资、取消你的假期,并且还觉得理所当然,对此你会不会有异议?舍得给女儿花钱的爸爸,不用担心你的投资白费。

在心理咨询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人们对好运能否降临到自己头上的预期,几乎就是儿时能否得到父母宠爱的预期。有个妈妈规定摇摇车每天只能玩一次,理由是训练孩子的自控力。这种方式能否训练自控力,其实是件看不到摸不着的事情,只是妈妈头脑中的幻想而已,无法验证。但可以看到的简单事实是,在经济并不匮乏的前提下,孩子的欲望被限制,若这样的限制经常发生,孩子会对自己的欲望感到羞耻。从摇摇车这件小事上,孩子体验到的是匮乏。就这样,妈妈把自己潜意识里的匮乏感和对欲望的羞耻感传递给孩子。将来孩子在面对社会时,由于潜意识的召唤,也会处处体验到匮乏、制约和挣扎,有资源不敢去使用,有好处不敢去争取,这就是苦的轮回。

让孩子内心富足并不一定需要父母经济富

裕,关键是父母能否不评判孩子的欲求。如果经济受限,父母可以坦诚地告诉孩子:“你的需要我听到了,它很重要、很美好,只是我目前的经济能力有限,不能满足你。”但很多父母不肯简单地面对真相,而是通过批判孩子的欲求,把内疚和羞耻感转嫁出去,让孩子相信自己的欲求是可耻的。更悲剧的是,即使在经济并不受限制的情况下,父母习惯性的打压、评判依然存在。

孩子在不受父母控制的前提下发展出来的,才是真正的自控力,而且是精神内核并不对立分裂的自我控制。这是一种与周围能量自然协调的能力,即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而在父母控制下发展出来的“自控力”,其实是内心的恐惧和制约。潜意识里的制约会像木马程序一样,操控人生的各个方面,需要经过长期的自我认识才可能重获自由。

现实社会是温暖还是残酷,不取决于社会本身,而取决于父母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亲子关系的真相创造了世界的真相。我们不用抱怨社会,父母的自我成长就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摘自 李雪《当我遇见一个人》

相关文章

  • 读李雪的《走出剧情》

    李雪的《走出剧情》写到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在的关系模式,是我们内在关系模式的对外展现。心理学所说的内在关系模式,即...

  • 《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命运1

    潜意识就是命运 1 我们的外在命运和我们内在想象是镜像关系,想改变命运,就需要认识改变内在模式。...

  • 破除“宿命”,试试这样做!

    很多人所谓的”宿命“,其实就是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 就是自己人生中各种重复的关系模式, 当我们看到自己的关系模式的...

  • 看破关系的迷雾

    人格是一个人内在关系模式,即“内在的小孩”与“内在的父母”的关系。并且,这个内在关系模式基本在六岁前形成。 内在关...

  • 如何改变命运,如何改变关系?

    这部分的核心是:关系,即命运。前文是内在关系模式,和内在关系模式是如何影响当下关系的,这里来分享,如何使用“内在关...

  • 父母一定要认真对待孩子

    性格是个体的内在关系模式,性格在关系中形成,性格在关系中展现,性格在关系中改变。什么叫作性格在关系中形成? 客体是...

  • 心理学专栏笔记29之“内在关系模式”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性格是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性格,在关系中形成;性格,在关系中展现;性格,在关系中改变。” “认...

  • 武志红心理学课 关系

    性格是你的内在关系模式 客体关系理论 ,你当下的关系模式,反应了你内在的关系模式,也就是你童年时和父母等养育者的关...

  • 如何构建健康的关系

    本周的第一讲,我们介绍了“内在关系模式”,第二讲,讲了“内在关系模式”是如何影响着当下的关系模式的。今天,我们来说...

  • 内在关系模式

    真的很神奇!!! 我喜欢孤独是这样来的。 小时候,我爸娶了二婚,但他的二婚给他生了个儿子,他的二婚太太对他的儿子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改变自己内在的关系模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lwe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