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是明朝学者袁了凡所作的家训,对后人的人生多有启发和借鉴的作用。他在书中写道:
今欲获福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
意思是如今想获得福气远离祸患,先不要说行善,而要先改正自己的错误和坏习惯。
这就比一个脚底长了疮的人,要想正常行走,必须先治好脚底的疮。
雍正在位时吏治清明,他大规模地整治了贪官污吏,格外重视“退不肖”的治国理念。他认为,如果只采用贤能之人而不贬黜奸邪小人,贤人最终也会被小人所害,所以必须先打击废黜小人。
人修身亦是如此。侮人者,人必侮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远离祸患的根本不是外在,而在于改变我们的内心。
《了凡四训》:想要远离祸患?那就必须培养这三种心态我们在自省、自我改过之时,便消除了以往的错误及坏习惯对这个世界的负面影响,消除了别人对我们的憎恶情绪,所以“改过”已是一种变相的“行善”。
而对于改正过错,袁了凡认为:必须要培养羞耻心、敬畏之心、勇猛精进之心。
一.羞耻心
孟子曾说:“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何以见得?明代“心学”大儒王阳明的弟子曾抓住了一个小偷,王阳明便对小偷灌输良知良能的思想,小偷不屑一顾:“我是个小偷,怎么可能有你所说的良知?”
王阳明便假意说天气太热了,命小偷脱去上身的衣服,小偷照做。接着,他又让小偷脱去裤子,小偷犹豫了,不肯照做。王阳明当头棒喝:“这就是你的良知!”
一个小偷,也会有自己的底线和良知,这就是人类最基本的羞耻之心导致的。如果没有羞耻心,人就和禽兽没什么区别了,不过是行尸走肉而已。
所以改正自己的错误和坏习惯,首先要培养的便是羞耻心。有了羞耻心,才能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过失,才会知耻后勇,勇于改过。
春秋最后一位霸主越王勾践,曾因兵败被吴王奴役三年。如果勾践是个没有羞耻之心的人,被吴王放回后必然是该吃吃该喝喝,安时处分,根本不会想到复仇。但勾践是个正常人,还是个自尊心极强的君王,他怎能忍下这奇耻大辱?
《了凡四训》:想要远离祸患?那就必须培养这三种心态于是他卧薪尝胆,知耻后勇,用艰苦的环境使自己的羞耻心永不泯灭,最终实现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神话,一雪前耻。
羞耻心,是人改过自新的首要条件,是促使人不自满的向上的车轮,是我们首先需培养的心态。
二.敬畏心
一个人活在世上,必然要有敬畏的东西,这可以是法律、道德、信仰等等。
否则,一个人若什么也不敬畏,便没有任何能限制住他的条条框框,他的欲望便容易极度膨胀,极易做出无法无天之事;或是极度消沉,对任何事都懒散怠慢不上心,造成办事效率的低下、人生光阴的浪费虚度。
所以,要改掉以往的过错和坏习惯,第二要培养的便是敬畏之心。
你可以自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于法律相违、于道德有亏、于信仰相反、于父母老师的谆谆教诲相抵触。永远不要一边敬畏着某事某物,一边却又存侥幸心理做坏事,表里不一。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若想远离祸患,必须好好培养自己的敬畏之心,才能端正自己的行为及态度。
《了凡四训》:想要远离祸患?那就必须培养这三种心态三.勇猛精进心
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了凡四训》
据科学调查研究,人形成一个新的习惯至少需要21天。
在这21天里,以往坏习惯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它容易让我们因循守旧,会时常阻碍我们改正错误,所以最后必须培养的便是勇猛精进之心。
如三国的吕蒙最初不读书,后来听从孙权的建议时常读书学习。不久后,他与鲁肃交谈,鲁肃大惊:“你今天的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回答:“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吕蒙作为军中大将军务繁忙,有充足的借口不去阅读学习。但在主公孙权的劝导下,他下定决心学习,以勇猛之心破除以往不读书的旧习惯,最后学有所成,整个人的知识谋略比从前都大有长进,可见在破旧立新上,勇猛精进之心是必要的。
《了凡四训》:想要远离祸患?那就必须培养这三种心态若想远离人生的祸患,必须改过行善;
若要改过自新,必须先培养这三种心态:羞耻心、敬畏之心、勇猛精进之心,大家共勉之。
书中自有黄金屋。我是平生书事,愿每日与您共享书中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