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是一曲唢呐名曲,也是中国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吴天明的遗作,整部影片讲诉了两代唢呐匠人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唢呐的传承与坚守,不仅如此,影片更是融入了吴天明导演对人生、对电影的感悟,表达了他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识和传承。
《百鸟朝凤》在整个无双镇,只要不是太穷,无论红白喜事都会请唢呐班子的演奏助兴,然而吹唢呐并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它更意味着在办丧事时对已故者的一种人生评价—道德平庸者只吹两台,中等者吹四台,上等着吹八台,只有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吹“百鸟朝凤”。“百鸟朝凤”是一首极难的曲子,也是每一位唢呐弟子梦寐以求的荣誉,一代弟子只传一人,而这个人必须要品行端正,坚守唢呐艺人的德行,必须做到唢呐离口不离手,要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
影片里的主人公—焦三爷,是一个把唢呐融入自己灵魂的人,在他心里,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他是一位真正的匠人,永远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当那个看似光鲜的村长死后,所有儿女苦苦殃求焦三爷吹一首“百鸟朝凤”时,焦三爷摇了摇头,无动于衷。而当那个为民请命抗击日寇的老人逝后,尽管身患重病,焦三爷还是拿起祖传的唢呐,吹起了“百鸟朝凤”,直到咳血,当他撑不住了也仍要求徒弟天鸣继续吹完,自己为徒弟击鼓伴奏。在唢呐没落后,他所表现出的努力抗争透露出他对唢呐的坚守,在即将故去的时候,他卖掉家里唯一的一头牛,不为治病,只为给徒弟买一套唢呐,在临终之时,他依旧牵挂着唢呐的前途与命运。
在时代裹挟下前进的民间艺术,最终似乎没能够抵挡住西方文化的侵入以及时代的变迁,唢呐在整部影片中也从兴盛走向了衰败,曾经的唢呐匠迫于生活纷纷改行,天鸣的二师兄在西安打工没有手指,再也吹不了唢呐,影片最后:天鸣站在繁华的都市里,看着一位孤独的老人以吹唢呐讨生活,他似乎看到了自己的未来。这给人以悲凉的感觉,那些经历过受人尊敬的唢呐匠人逐渐变成了人们眼中的不务正业,连自己都养不活的艺人。这也让我们不禁反思我们的传统艺术真的应该受到这样的人对待吗?
在影片结局,焦三爷离开了这个人世,化作一座孤坟,游天鸣如他之前所说,为师父吹起了《百鸟朝凤》。在无限凄婉的唢呐声中,师父的身影似乎就坐在那里,一直坐着,慈祥看着他,仿佛在告诉他要坚持下去。随之,他转身离去,渐去渐远,最终融入苍凉之中。这些也仿佛在暗示着我们的传统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途和命运,令人担忧。
整部电影虽然朴实无华,但从镜头到故事再到演员无一不美,入木三分地表达了主人公焦三爷视唢呐如命的匠人精神,在电影背后更凸显了吴天明导演对传统艺术的看重以及传统艺术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日渐衰退的痛心与无奈。它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看过的人,留下了无限思考的空间,其实这部影片的上映之路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14年它已经剪辑完成,但因为资金的缺乏,商业性不够,让这部影片暂时沉寂,吴天明导演电影的公映之前就离开了人世,后来由于著名制片人方励挺身而出,才让这部影片得见天光,展现在你我眼前。
下面是一些摘取的评论:
《百鸟朝凤》讲述的是在当下民心浮躁的时代里,对匠人精神的传承,不被现实折服的任性,以及追求理想的执着。正如影片主演陶泽如所说:“《百鸟朝凤》这部电影中,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多的是德,是风骨气质,是坚守信念的精神。”方励也表示:“这部电影讲述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意境。不管外界多么喧嚣浮华,心中一直有自己的坚持,这是这个时代特别需要的。”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相比他片,吴天明这部《百鸟朝凤》是伟大的电影,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和电影人的风骨和坚守。
这部《百鸟朝凤》大可以用朴素和简洁来形容:没有一个镜头是仅仅为了抓住观众注意力而拍摄的,只有对自己的才华有无限信心且不失真诚的艺术家才敢于创作这样精炼的作品。
可以说,这个五月最不能错过的电影就是《百鸟朝凤》,一旦错过,或许错过的就是一生。
因为,这是唢呐的绝响,这是吴天明导演的绝响,也是这个五月最好的电影的绝响。
感谢阅读,这真的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电影,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不想看到吴天明导演的心血遗作就这样沉没,它应该受到大家的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