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的文章中有关于关系对我们的影响实在是让我印象十分深刻也十分认同,以往我认为(背景)对个人的思维模式跟行为模式甚至是个性的养成是占很大的部份,但没想到(关系)的影响更胜于(背景) 。
很多时候我们在不同关系中会决定我们产生的思维或行为,并不是个性影响。甚至有些表现出我们不想要的行为时,其实不一定是我们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所处的环境出现了问题。有了这个观点后,很多以往经历的一些自我矛盾状态从关系的角度去探讨反而可以得到解答,修补好关系一但关系改变了结果会完全不同,而不是其中个人的问题,执著于探讨问题所在反而会陷入另一个无法解释的误差,最后放弃改善的机会。
在关系中自我有分4种类型,第一是独处的时候,独处时也会跟据对应关系产生不同行为,举例在家中独处时衣著很轻松随意,但不会以这样的穿著走出这空间到街上去。这是一种关系的共识,也可以说是关系界定了一个人独处的空间在那里。
第二种是在不同空间中,自我是不同的。例如:跟陌生人说话会脸红,跟熟悉的人相处却非常热情,这也是所处关系不一样产生的差异,跟这个人是内向外向无关,同时这也是改变关系就能改变行为的一个很清晰可见的方法。
第三种是决定我们行为的是所处关系而非个性,有个让我很有感的例子是一个妈妈在大声责备小孩不写作业时电话突然响了,是老师来电要安排家庭访问,这时妈妈瞬间改以温柔客气的语调与老师沟通,与前一刻暴躁易怒的母夜叉形象判若两人,这绝对不是人格分裂或是这妈妈有真实跟虚假的一面,因为在这2段关系下妈妈的表现都是真实的,差别是对应关系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行为。
若从关系的角度来看,所谓的人格或个性,不过就是人在某一段特定关系中的行为,语言和情绪表达方式。是所处的关系,而不是个性,决定了人的行为。
第四种是从关系的视角去看,我们思考的维度会发生重大变化,一些看似无解的问题也能找出合理答案。
举例(拖延症), 仔细想想拖延症并不是发生在每件事上面的,有些事我们豪不拖延,甚至乐在其中。有些事则不到最后一刻不愿意完成,即使被指责或倍受压力仍无法改变。这时我们用关系角度去看就会很清楚发现,是对应的关系出了问题,一个让你乐在其中,另一个让你逃避跟拖延。主要是这些关系造成会不会拖延,要改善的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这段关系。
透过(关系)这个角度来重新探索我们的生活,我们将会发现以往无法解决的疑问可以解开,也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自我纠结跟内耗,把精力聚焦在正确的方向上。
最后分享一句话,以前曾听过(人对了,世界就对了)这句话,从(关系)的角度来看,把对应(关系)先对(人)才会对,进而这个人的(世界)才会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