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日才发现蝉的叫声原来是有地域的区分的。北方的蝉是有节奏地叫,南方的是一直不间断地叫。
不同地方的蝉叫声也不一样,比如大连叫蝉做“咪咪嘎”,那蝉的叫声据说还有两种叫法,一种是“咪咪咪咪咪”,另一种是“咪咪咪咪嘎~~~~”还有朋友说去过庐山,那山里的蝉就是悠闲悠扬地叫:“滋”,然后停顿几下,又“滋”……而城市的就“滋滋滋滋滋滋”,一直叫,叫得让人很烦燥那种。
蝉在我们江门叫“响钱”。叫声也是“滋滋滋滋~~~”,响个不停,不知道别人听了会想像成什么,我就感觉是蝉下了油锅,然后油炸后发出“滋滋滋”的声音。不知道不同地方的边的蝉,是不是都带上了方言,所以叫声就有这么多区别。

我个人认为也许是种类的不同导致的吧。蝉的种类很多,叫声亦不同,叫得最响的是黑色的柞蝉,飞得亦高。用来吃的是绿色的蝉,还有小拇指大小的蝉。
蝉体型小,可名气却不少。唐初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又有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加上李商隐的“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这就是咏蝉诗中的三绝。
就连蝉爱栖身的苦楝树,两者放在一起,便大有禅意。据苦楝是菩提树的一种,佛祖在菩提树下证得圆满,苦楝树便是开悟之树,所以苦楝引蝉。声声“知了,知了”不厌其烦,苦口婆心,指引众生,要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只要苦练,苦练,苦苦历练,才能终成大器。

《红楼梦》里的夏日是“赤日当空,树阴合地,满耳蝉声,静无人语。”夏日,有了蝉鸣,才算完满。“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古人赋予蝉那样多的喻义,可是今人却只知蝉鸣荔熟,蝉声热闹招人烦躁,捕来变作盘上佳肴,以满足口腹之欲。
夏日,常在新会叱石山寺,见有捕蝉。男子腰系小竹篓,把一小块面筋捏在鱼竿顶部。见有蝉鸣,便把鱼竿伸直,循声而去,眼睛直盯树上。突然,男子挥动手上鱼竿往树干上一点,等面筋快碰到蝉的翅膀的时候,快速往前一顶,使面筋黏住蝉的翅膀,然后转动鱼竿,一手收竿,一手往竿顶一扑,蝉于鼓噪间被收于掌中后顺手放入篓中。男子动作轻盈,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捕获的蝉,售于食肆,据闻一元一只。在江门五邑,从老一辈传下来的说法,蝉不但高蛋白,还能明目定惊,好处多多。而本地用竿粘来的蝉,大多已是黑蝉,都用作煲汤。蝉煲汤有补肾明目的作用,药用的话就用3—5克煎汤服用,如果是药膳的话,可以和鸡一起炖汤的。很多人捕蝉回去煲汤给小孩子喝,都说喝了汤的小孩晚上就不会哭闹了。
当然,大家还是更喜欢油炸蝉多一些了,香香脆脆呀。
无戒学堂日更第179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