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这看似是自然界中不变的规律,但是在我们身边,同性男女之间,互相吸引彼此爱慕却越来越常见。同志这个称呼,以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特色用语,而如今成为同性恋的代名词。当同性恋群体的曝光率越来越高,是否还有人对这个群体依然充满恐惧与误解呢?
同性恋是病吗?能治疗吗?会传染吗?同性恋是先天还是后天?是什么因素影响着我们的性取向呢?
本期《生命密码》带您探究神奇的性取向,解惑同性之爱。
专家信息
性与性别学者专家 方刚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周雯
中国科学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陈科璞
解开生命的密码_腾讯视频
同性恋是病吗?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们很容易排斥自己认知不够全面的事物,同性恋就是其中之一。在异性恋占据数量优势的环境下,同性恋者会疑惑自己为什么不像周围人一样对异性感兴趣,有时甚至会认为自己不正常,而燕子就是其中的一员。
五六年级的时候,燕子就感知到自己喜欢男生,到了大学,网络刚刚开始流行,他才知道原来这种情况叫同性恋。然而大学图书馆里与心理学同性恋相关的书都指同性恋是性变态,这让他陷入了自我矛盾,也让他决定去接受针对“同性恋的治疗”。
而实际上,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把“同性恋”从疾病名册中移除。2001年4月20日,第三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将“自我和谐型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单中剔除。《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已经不把同性恋作为疾病对待了。
但由于中国社会传统观念尚强,同志群体没有受到广泛认可,因此不少中国同性恋者依旧选择治疗。
令人毛骨悚然的“电击治疗”科学吗?
扭转性倾向的扭转疗法,通常来说由厌恶疗法和倾向于精神分析的方法进行“治疗”。厌恶疗法是通过催眠、吃药、电击等各种手段让人对同性产生反感,他们在被治疗的过程中不断地被否定,精神也受到压迫。
直男编导体验一把"电击治疗异性恋"倾向于精神分析的“治疗”则是回溯幼年成长经历,询问相关问题来判断同性恋的成因。而这两种方法都未曾“治愈”过同性恋,方刚老师指出,所谓“改变了的同性恋性倾向”的报告都有几个不足:
第一个不足来自于当事人的主观报告,没有一个标准评判“扭转是否成功"。
第二,没有一个客观测量“治疗效果”标准。
第三,没有进行过追踪的调查。
而这三个致命的问题,是所有声称自己能够成功改变同性恋的报告都没有办法逃避的。且从咨询伦理上讲,强迫一个人接受“扭转疗法”是一种对人权的侵犯。燕子在经历痛苦的“扭转疗法”后将治疗机构告上了法庭,法院最终判定被告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并在判决书中明确提到“同性恋不属于精神疾病”,这是中国首例同性恋扭转治疗侵权案胜诉。因此,不论是从道德还是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待“扭转疗法”,其存在都是不合理的。
性倾向与脑内机制有关吗?
根据目前已有的研究显示,下丘脑结构上的不同,也可能是影响部分男性性取向的因素之一。下丘脑是一个跟本能行为有关的结构部分,而本能行为也包含与性有关的本能。
心理所专家介绍研究成果另有研究表明,胚胎发育期雄性激素的分泌也可能与性取向有着密切联系。当胚胎发育处于前六周时,很难判断其性别,除非研究其基因。而六周以后,带有Y染色体的这个胚胎就会开始产生雄性激素,这个雄性激素会使得男性相关的生殖器开始发育。
而雄性激素的分泌也可能会对中枢的神经系统产生影响。有研究理论认为,在胚胎期这个激素环境里,若雄性激素的含量不足以使得大脑变得男性化,则其性倾向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结语
面对同性恋群体的咨询,西方有一种肯定性咨询法,即支持他接纳自我、快乐生活、认可自我,告诉他如何处理社会上可能出现歧视和压迫,这种方法会真正帮助来访者,是他更有力量。其实国际上早已认定同性恋不是病,对于这一群体,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肯定。
网友评论